取得鹽的方式有很多種,湖鹽、海鹽、井鹽、巖鹽等等不壹而足。
第壹次見到鹽湖是在進藏路上,從109國道翻過橡皮山,剛過大水橋就看到壹片白茫茫的湖泊,這就是茶卡鹽湖,小時候吃的大青鹽就產自這裏。
茶卡是藏語鹽池的意思,對藏地來說,許多鹽湖除了本來的名字,當地人也會叫它茶卡,在西藏阿裏革吉縣、措勤縣都有叫茶卡的鹽湖。藏北有很多鹽湖和鹹水湖,有很多鹽湖的鹽是可以直接食用的。著名的色林錯、納木錯分別是排列我國第二和第三的鹹水湖。對藏北鹽湖以及藏民族用羊駝鹽的歷程是從馬麗華走過西藏作品系列的《藏北遊歷》、《西行阿裏》、《靈魂像風》、《十年藏北》以及藏族作家加央西熱《西藏最後的馱隊》等文學作品中感受到的。大北線路途中壹直想去的紮布耶錯、仁青休布錯等還只停留在計劃中。
這幾年人們忽然對被稱為天空之境的茶卡鹽湖、翡翠湖的大柴旦湖趨之若鶩,而我對鹽花卻情有獨鐘。記得第壹次在察爾汗鹽湖見到鹽花的時候,我真的是驚呆了,初中學化學的時候,什麽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析出晶體等等是那麽枯燥無味,而眼前如此生動形象的鹽花詮釋了壹切,望著鹽池裏千姿百態的鹽花久久不願離開。我小心翼翼的在鹽池邊上輕輕的掰下壹朵鹽花,想要帶回家當做壹個藝術品放在書櫃裏,可是最終還是因為道路遙遠而損壞了。在以後的歲月裏,再看到美麗的鹽花就只是用相機拍下來,實在不忍再損壞這大自然的精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