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閱讀完壹本名著後,大家壹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妳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山居筆記讀後感範文800字(精選10篇),歡迎大家分享。
山居筆記讀後感800字 篇1《山居筆記》壹遍看下來,感覺的確很不錯,我覺得可以用“美、奇、柔”三個字來表達我的感想。
首先,“美”是余秋雨散文的最主要的特色。中學的我很少看書,也許是中學的課程比較多或說是我還沒有看書的習慣吧,所以對余秋雨的文章的“美”了解也就甚少。而今,看了《山居筆記》之後,終於領悟到了余秋雨“美”的所在了。“成熟是壹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壹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壹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多麽美的壹串“成熟”的詮釋,諸如此類的語句還很多很多。同樣是幾個漢字,在他的筆下竟拼湊出如此美妙的句子,這也是他能受到如此多的人去欣賞他、品味他的原因了。
其次,余秋雨的語句中還隱約著“奇”的特點。壹些看似平常的語句卻是很“奇崛”的,像“領略這樣逝去以久的人生風采”等等句子。還有,他的“奇”是建立在很平凡的事物上的。在寫現在山西的那些小商販說“在巨商的腳下做著最小的買賣”,形容康熙狩獵時馬跑得快時說“耳邊生風,群山急退”。小商販、馬快跑是我們生活中很平凡普通的事情,然而余秋雨的這些“描繪”語句卻是那麽的不平凡不普通,這就是他“奇”的所在了,壹般的人是不能望其項背的。
“柔”是說余秋雨的文章顯現出壹絲綿、纏之意。有很多句子有這樣的特點,細細品味會感到有“柔”意。
現今,余秋雨是很受歡迎的壹位作家,但批評他的人也不少。我想,作為大學生的我們尚且還沒有“知識的資格”去評論他,我們也沒有“知識的水平”去判斷究竟是余秋雨的錯“實”還是金文明他們的糾“實”,我們現在只有以壹個普通讀者的身份去欣賞《文化苦旅》《山居筆記》。
《山居筆記》中有這麽壹句:“大藝術家即便錯,也會錯出魅力來。好像王爾德說過‘在藝術中只有美醜而無所謂對錯’”。也許余秋雨就是本著這句話而寫文章的吧,我覺得這也是評論余秋雨的最好句子了!
山居筆記讀後感800字 篇2《山居筆記》以《壹個王朝的背影》開始,以《歷史的暗角》結束,余秋雨先生用親身遊歷,切身體驗,為我們探訪了中華文明,他去尋找壹個個文化遺址和文化現場,然後把驚訝、悲痛、遺憾、感動告訴我們,每壹段文字,每壹段過往都帶給我們強烈的震撼。
余秋雨先生領著我們在壹處處山水間瀏覽著歲月的痕跡,在壹座座古剎前回味著歷史的興衰,他帶著我們更深刻的去品讀中國那滄桑的歷史。他悲痛地遙望著壹個王朝的背影,告訴我們清代的榮辱興衰,從壹個避暑山莊讀出了清代幾代君王的雄才偉略或昏庸無道,興盛或衰亡,英勇或懦弱。他心痛的遙望著壹個脆弱的都城,訴說著文明與野蠻,昔日與未來。他又滿懷崇敬的講述著壹代文豪蘇東坡的偉岸與冤屈,瀟灑與淒楚。
壹切的壹切,余秋雨先生用他那樸實而又不失華麗的語言,生動且精妙的比喻,緊湊又巧妙的文章布局向我們講述那中國的沈重、悠久的歷史,把我們引進那個沈痛的年代。
不得不嘆服余秋雨先生的見識之廣,領略之深。整本書充斥著他的橫溢的才華與淵博的知識,每壹章的內容都填充進了大量的史料,名言及各類文學知識等諸多內容。整本書涉及的知識面之廣,讓我嘆為觀止。閱讀完全本書,真是看得我目瞪口呆、目不暇接!此外,余秋雨先生那獨到的見解,更是讓我如雷灌耳、記憶猶新。他那與眾不同的觀點,真的是讓我們打開眼界!
此外,在閱讀余秋雨先生在書後寫的答學生問,更是讓我對他徒添壹層敬意。有這樣壹段話讓我記憶猶新“問:這些年,報刊上有不少對您的評論,有些評論明顯帶有惡意,您為什麽不反駁?——答:有的文章用詞比較尖刻,但其中也指出了我文章中的某個錯訛或疑點。作個比喻,這是包裝粗礪的無價饋贈。妳至多只能說‘惡詞’而不是‘惡意’。”這樣寬宏的心態,這樣容人的大氣,又壹次的讓我認識了大師的風範!讓我對這樣壹位新時代的文學家肅然起敬。
山居筆記讀後感800字 篇3《山居筆記》是繼《文化苦旅》之後我所讀余秋雨先生的第二部文集。因為真實喜歡所以看,因為炒作的厲害所以急著看,因為它的人文氣息不可不看。
余秋雨先生的這部書從《壹個王朝的背影》開始,以《歷史的暗角》結束,這本書是在20xx年1月出版的,他在這本新版的自序中說他寫這本書歷時兩年有余(從92年————94年),而且犧牲是相當大的,他辭去了學院的行政職務,十分純粹地幾乎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僅僅十壹篇文章卻耗費了兩年多的時間。這,並不是他的寫作效率低,而是那有股堅韌的探求精神,正是他的那種認真態度和永無止境的追求讓人心悅誠服。多年來他通過邊走邊想,有機地將寫作與考察結合在了壹起,很多寫到的地方,他是壹次又壹次的拜訪求證。曾經就為了核對海南島某古跡的壹副對聯上面的兩個字,在幾度函詢都得不到準確回答後,只得親自再次去海南,很多時候,他就是這樣不得不壹去再去,在追求真理和對文學的無比熱愛方面,他是毫不吝嗇的,不管時間還是金錢。對他的文章,他真正做到了“得失寸心知”,是不會在乎他的經濟和得失的。按照余先生的話說:“全書是我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訪中華文明的第二階段記述”。他還說:“寫作這本書的最大困難,不在言論之勇,不在跋涉之苦,也不在考證之煩,而在於要把深澀嶙峋的思考粹煉得平易可感,把玄奧細微的感觸釋放給更大的人群,這等於用手掌碾碎石塊,用體溫焐化堅冰,字字句句都要耗費難言的艱辛,而艱辛的結果卻是不能讓人感受到艱辛。”
我被他的這種治學精神和嚴謹的求實作風以及認真的求學態度所折服,我深深地被他的文字和精神打動了。這種境界早已超越了文字本身,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穿梭,在東西南北的古老土地上走過。
余先生的文章帶給我們的都是精彩紛呈的人文、地理、歷史、故事……上下求索,展示出人類人文歷史的絢麗詩篇,給我們掀開了精神的家園、文化的糧倉。
山居筆記讀後感800字 篇4山居筆記是本關於歷史、文化、地理、美術的書。跟隨著余秋雨思緒的腳步,他在山居中對中國五千年文化的省思,以壹種閑散的方式將它用筆記錄下來。他仿佛對中國文化做出壹次批判;將現實與歷史結合,用文字去剖析壹個王朝的興衰,記錄著東北土地上的流放,站在走過歷史的這塊土地上,吟著蘇東坡的《赤壁賦》、《念奴嬌》,隱約聽到廣陵散已經響起
當我壹走進,那已斑駁的碑文向我傾訴整個王朝的興衰,已無昔日《木蘭圍場》的風光,臥倒在這的只剩整座山林。這時我仿佛看見壹個老人逐漸被歷史的洪溝吞沒,沒有什麽怨嘆,只留下壹座承德山莊。凝視這已走進歷史的歷史,我內心壹股無法言喻的悵然,悄悄化作淚從眼角溢了出來。感傷這段歷史的所摻雜的苦澀和淒涼,也感傷用生命來奠祭這段歷史的文人。走向流放者的土地心中又是壹種不同的悸動,在地理課本上讀到的它,是那麽樣的展現因工業,而發達的生命力;是那麽樣的展現因農業發達而擁有的豐饒,怎麽也無法聯想起它曾背負著流放者那份在心裏的高貴和不屈,孕育過流放的下壹代。北大荒已不再是北大荒:流放者也已不是流放者,時間的遞嬗。將這段過往帶走,但流放者的精神及其意誌帶不走,因為它已生根,而那脆弱的都城,雖已化作塵土,但那曾經的繁華,已被接承。在十萬進士這壹篇裏也使我感觸不少,因為壹個神聖的科舉制度,居然可以讓人搞到壹片黑暗,原來是壹個爭取人才來做官,變到壹個大家都變成封閉的讀書人,只知道在那壹些《四書》《五經》裏面打轉,而不知道要去讀壹些實用的書,到頭來,我的中國傳統的科舉制度就只是培養出壹些只知道反口仁義道德而骨子卻跟壹個三歲小孩壹樣(什麽都不知,什麽都不會),有的還更可惡的是靠關系就可以做官而不是靠自己的實力去爭取到的,還有包庇這些人的人也很可惡,如文中李實對權德輿說:「妳可以照我排的名次壹壹錄取,否則,妳就會貶到外地,到那是後悔莫及!」還好這壹次李實沒有成功,可以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吧,但是並不是每壹次都是那麽幸運的逃過的
我清楚的了解現在的我要去思索那五千年的文化,只能望洋興嘆,即使耗費壹生去探索,也只有徒勞無功。也許去看看那千年書院,感嘆那已不再有的朗朗書聲;也許去走走那曾有許多商行的山西,體會那曾有的繁榮;也許背著行囊走向那未知的土地,才能感受那文化的沖擊
山居筆記讀後感800字 篇5暑假期間,閑暇時間我翻閱了壹下余秋雨先生的《山居筆記》,不得不說他的確稱得上是壹位大師,不僅僅是在寫作方面,更在於他壹次次身體力行的旅行中,他不安於那死板的史書和史學家們的看法,而是執著於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這5000年來歷朝歷代的興衰榮辱,以壹個客觀者的角度去評價,給我帶來了許多感慨。
在他的書中沒有什麽華麗的詞藻,全書顯得很樸實,沒有電視劇或電影帶來的視覺感華麗,但我卻從中感受到了歷史的濃重氣息。剛看完時我並不理解為何會有這種感覺,但在閉上眼睛沈靜了壹會兒後,恍然間發現我壹直都不算是個真正的中華子孫,我竟從未想到過在這片土地上會有著如此沈重的負擔,或者說是感受歷史的滄桑。但盡管這壹切是如此的承重,但我卻從中品味出壹種如紅酒壹般沈澱下來後的芬芳,這時我才知道,歷史固然沈重,但他所帶來的文化之珍貴也是壹筆無法想像的財富。我不知該如何來評價這五千年的歷史,因為我不是史學家,我也不是學者,我沒有資格,我也沒有過這種想法去把歷史分解成壹塊塊碎布,那沒有任何意義,只有去看整件衣服,才能看出花頭。
平日裏總會聽到壹些對於歷史的評價是如何如何。諸如:某某皇帝昏庸,某某大臣貪汙,哪個地方的百姓不團結……可如果把這些所謂的罪惡抹殺去,國家還會存在嗎?有反才有正,拋去那些錯誤的,剩下的就壹定是正確的嗎?歷史不能只用對錯去看待,只有沈浸於歷史的濃厚中,沈浸於歷史的無論黑暗或者光明中,妳才會找到體會,每個人有不同的體會,去領悟那個中的潮起潮落,花開花落的境界,何必要拘泥於對錯呢,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對待壹個人尚應如此,又何況是壹段厚重的歷史呢?對待歷史,我們永遠只能是用壹種寬容的心態去對待。
所以,心懷淡然,眼界才能開闊,思緒才能自由,視線才會清明,這就是我在《山居筆記》中學到的,我這壹篇讀後感也不過道出其中的壹絲見解,也不知是否深刻,但如果我真的能夠道盡,我也不會僅僅是個中學生了。
山居筆記讀後感800字 篇6《山居筆記》是余秋雨大師的壹部散文集,作者以散文的創作方式講述了大量的歷史文化內容。並以其獨特的視角深刻地闡述出自己的觀點,使人們在感受歷史厚重的同時,也與作者的思想交匯,達到相得益彰的好處。此書也涉及多個反方面:文化的流傳、歷史的演變、地域的差別、戰爭的殘酷、政治的光明與黑暗、教育的不同與相同,能讓人們全方位多層次領略歷史的滄桑、世事沈浮。
它也是壹幅巨幅的畫卷,優美的自然、厚重的歷史、古樸的人民、絢麗多彩的文化,使人們自然而然的感受到即使最濃郁的古老文化氣息鋪天蓋地而來,人們也不會感到絲毫的壓抑。同時《山居筆記》也使人們足不出戶就能感受到大千世界的魅力、古代歷史的縱橫。使那些時間緊湊的人們放松工作學習壓力的同時,也提高了自我文化涵養。
以地域為分隔、以時間為線索、以時間為主線,《山居筆記》為我們演繹著華夏古國兩千年來不朽的文化劇。全書***分為十壹章,每壹章都有壹個地點、壹些故事、壹些人物。作者以壹個探訪者身份,壹步步為讀者揭開文化背後的歷史。末代王朝的民族關系以及西學東傳,東北大地的苦難文化,城市文明的興衰榮辱與文化之間關系的思考。蘇東坡那充滿艱辛與不滿的跌宕生命之旅,嶽麓書院那繼承千年而從未斷掉的讀書靈氣,晉商經世的傳奇,可這背後又有多少的辛酸與淚水。自己家鄉的懷念與解讀,天涯海角上的特殊文化,科舉制下的現象與反思,還有嵇康的造詣才氣與境界令觀之的每個人嘆服。最後,作者對文化圈子中的負面因素進行描寫,也是對人性的深刻剖析。全書中的每壹故事都娓娓道來,讀著、思考著、震撼著,有的浩瀚大氣震撼人心,有的跌宕起伏令人揪心,有的過早雕零不禁使人扼腕。
作者通過行走以自己的見聞和思考集成了《山居筆記》壹書,可謂是中國文化的總結,作者智慧的凝聚。作者以親身感受道出中國文化的內涵,使讀者觸碰到其中最真實最柔軟的部分。讀此書好像與余秋雨先生壹起重溫華夏歷史,並肩行走在中國文化熏染的大地上,壹切如真如幻,如夢如現,使每壹個讀者流連忘返、興奮至極。
《山居筆記》以舉重若輕的筆法巧妙地把人類歷史文明發展的壯麗畫卷化為輕風拂袖的優美言辭,讓厚重的歷史與超然的意境完美結合,激蕩出煥然神采,讓人回味無窮。
山居筆記讀後感800字 篇7近些日子覺得非常煩悶,也許是期中考試沒考好吧,百無聊賴之際便隨手翻閱了書桌上壹本余秋雨的《山居筆記》,姑且不說是想借此消憂,但至少可以當作是來消遣無聊的壹種方式吧!
這次看完《山居筆記》之後,認為感覺有些奇怪。確切地說應該是透過字裏行間,我找到了壹種前所未有的感覺上的碰撞。
應該說全書沒有詩歌那樣華麗的詞語,也少了雜文那般犀利精辟的筆鋒,但正是由於這樣壹種拋棄了浮華的隨性,給了人壹種心靈深處的親切感——-自然流露出來的文字往往能帶給人最深刻的印象。作為自述性筆記,初讀起來似乎有些淩亂瑣碎,但通讀全書,卻不難發現作者構思之精妙:那就是從平淡的話題中以小見大,通過質樸的語言風格直指社會現實,從而使得文章中所觸及到的問題與中國當前的現實遙相呼應——-輕快中不乏沈重,從容中又不失理性的批判。由此把壹個社會現實的剖面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讀者面前,無形中引發並啟迪人們的深思,從而點明了人類應該回歸自然、崇尚清雅淡泊的主題。
可能我對這些文字的理解很膚淺,而對作者文學心理的解讀也只是停留在很淺薄的層面上,但在某種程度上,我想自己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壹次心靈上的洗禮吧。的確,在這樣壹個物欲橫流的時代裏,我們多數人都熱衷於名與利的追逐,醉心於粗淺的感官上的享受,卻忽略了太多原本值得自己去關註去體味的東西。我們每天麻木地跟著緊張的社會節奏而躁動,卻在躁動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失去了自我,我們守住了眼前那些自以為珍貴的美麗,卻始終守不住壹顆淡泊的心,直到有壹天看到那個面目全非的自己,才猛然感覺到了疲憊……
還是看看作者在面對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時所持的心態吧——-即使喧囂聲中夾雜進了我的名字,我的心也只在遠處飄忽,煙雨渺渺。
或許從中我們可以讓自己的心靈找到壹絲的寧靜。當鉛華褪盡,我們帶著蒼茫的心態回首走過的.路,能夠很坦然地微笑著告訴自己——-我曾經也是那麽充實過的!這其實就是給我們的心靈壹個最完滿的交代。
山居筆記讀後感800字 篇8邁步踏盡天涯路,尋千古文明的興衰起伏;昂首望遍大河山,嘆歷史傳統的宏厚積澱。余秋雨先生,壹筆壹劃帶我們走入他所走過的路,感受千萬載留存的辛酸感慨。《山居筆記》以《壹個王朝的背影》開始,以《歷史的暗角》結束,余秋雨先生用親身遊歷,切身體驗,為我們探訪了中華文明,他去尋找壹個個文化遺址和文化現場,然後把驚訝、悲痛、遺憾、感動告訴我們,每壹段文字,每壹段過往都帶給我們強烈的震撼。
首先,余秋雨先生不愧是中國數壹數二的散文家,他的語言清新自然,文筆通順流暢,時不時壹句富有深刻哲理的語句,就能讓人不禁浮想聯翩且深深地沈淪在文章裏“不能自拔”、回味無窮。無論是人還是文章,都是我們應該認真學習的典範。
再者,不得不提的是本書的開篇文章《壹個王朝的背影》。我想這篇文章核心想強調的壹個關鍵詞是“文化認同”。清兵剛剛入主中原時,中原的漢人抱著極大的抵觸情緒,把入關的滿族人看作“外國的侵略軍”,而對滅亡了的明朝抱以同情,對朱姓子弟建立的腐朽不堪的“南明”小朝廷充滿了幻想,希望他們能夠勵精圖治,把清兵趕出關外,恢復漢人的政權。總結起來就是孫中山先生200多年以後提出了的反帝提綱“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顯然,這種情況的發生都是由於滿漢兩個民族缺乏文化認同。滿族歷史上壹直生活在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過著遊牧民族的生活,崇尚武功而文明程度不高,與在中原大地上沿襲農耕文明,崇尚四書五經的漢族人相比,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方方面面存在著不小的差異。漢族人擔心清朝統治者會沿用自己民族的價值觀進行統治,給漢民族的文化帶來滅絕性的打擊。於是,對清廷恐懼和憤怒在中原大地上蔓延,各種打著反清復明旗號的起義此起彼伏。清朝的統治陷入了危機。
最後,只能說這真的是本好書。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在這個物欲橫流,各人匆匆奔波的社會,真的很難找到那麽壹片在水壹方的靜謐,用平淡的心境讀那麽壹段讓內心凈化的文字。在三水這個我們即將離開的地方,趁我們還有閑情逸致,拿起這本小書,在最後的時光,享受或許即將遠去的寧靜與真正的沈澱,是此生最愜意的呼吸。
山居筆記讀後感800字 篇9晚上打開電腦,在舊文件夾裏發現了好幾篇女兒初二時寫的作文,我清晰地記得當時我保存這些文章時的情形。轉眼都五六年了。孩子不在身邊,讀讀女兒的文章,也很親切。
想了許久,壹直不知從何下筆。抑或是那份磅礴大氣和理性光芒使自己的筆觸不敢也無法接近?還是那種超然境界根本無需任何外界哪怕最小的壹絲點綴?我不知道。還是寫來看看吧。
近來壹直在拜讀余秋雨先生的《山居筆記》壹書。第壹次接觸余先生的作品,卻已然無法忘卻那與歷史暢談的超然之境。冥思苦想大半天,卻只想來壹個字形容他的作品——絕!無論是流暢至極的文筆之絕,還是宏大至極的文風之絕,或是理性至極的思考之絕,都不能不震撼每壹顆觸摸過它的心靈。想來自己,也只能在震撼之余淺談壹點點了。
《山居筆記》以《壹個王朝的背影》始,以《歷史的暗角》終,十壹篇“不像散文的散文”,十壹份“超脫智慧的智慧”。細細讀來,無論對歷史哲學的觸碰,寫作水平的提高,還是對自身價值的思考,心靈與情操的陶冶,都使自己受益良多。十壹篇作品中,既有對文人的辨析,也有對文化的討論;既有對君子的頌揚,又有對小人的怒斥;既有對家鄉的灸熱,還有對異地的驚奇……真是大千世界各個層面無不觸及,無不敢觸及,無不深入觸及。
《山居筆記》中,印象最深的是《蘇東坡突圍》和《遙遠的絕響》。從這兩篇作品中,時時處處可以感受到余先生對文明與正義的弘揚,對醜惡與愚昧的怒諷,以及對自身價值的深思,對文化的無限忠誠。他這樣評價阮籍、嵇康等魏晉名士:“他們追慕寧靜而渾身焦灼,他們力求圓通而處處分裂,他們以昂貴的生命代價,第壹次標著出壹種自覺的文化人格”“有過他們,是中國的幸運,失落他們,是中國文化的遺憾”。
——多麽恰到好處的點評!使得,“我們所能做的,只是壹邊欣賞,壹邊感嘆的啞口無言。”
最後,我確也不敢亦不想多說什麽了。還是讓余秋雨先生的壹句話來結束我今天的淺談吧——
“自己是什麽?是壹個神秘的庭院。那壹天妳不小心壹腳踏入後再也不願意出來了,覺得比妳出生的房屋和現在的住舍還要親切,那就是妳自己。”
山居筆記讀後感800字 篇10讀余秋雨的《山居筆記》有許多感觸:感於他對歷史文化的獨到見解;感於他對現代文化的責任感;更感於他文章裏所散發出的深情大度的光彩。
《山居筆記》這部書寫作歷時兩年有余,余秋雨辭去了學院的行政職務,幾乎全身心地投入寫作。多年來他邊走邊想,邊想邊寫,在追求真理、熱愛文學方面,他是毫不吝嗇的。按照他的話說就是“全書是我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訪中華文明的第二階段記述”。
他還說,“寫作這本書的最大困難,不在言論之勇,不在跋涉之苦,也不在考證之煩,而在於要把深澀嶙峋的思考粹煉得平易可感,把玄奧細微的感觸釋放給更大的人群,這等於用手掌碾碎石塊,用體溫焐化堅冰,字字句句都要耗費難言的艱辛,而艱辛的結果卻是不能讓人感受到艱辛。”我折服於他的這種治學嚴謹的作風,這種境界早已超越了文字本身。從《天涯故事》裏,我知道了“鹿回頭”,那“清澈而美麗,無奈而淒涼”的鹿的目光其實是那壹雙雙閃耀著渴求生命光彩的眼睛,他們從遙遠的地方投過來,穿透了時空,壹直走進我們的心靈。
如果不是天涯海角,不是絕壁死谷,不是生命被逼到了最後的邊界,那麽目光不可能這樣執著。從戰國開始,那些歷史的片段強烈地吸引著我,特別是余先生談到的海南歷史中的女性現象:洗夫人、黃道婆帶來的整個中原大地的興旺繁榮;從這裏走出去的宋氏三姐妹,帶著海南強勁的浪潮,成為女性的驕傲。女性文明派生並推動了家園文明,蘇東坡、李光他們是淚涔涔地來,卻在家園文明裏破涕為笑;海瑞、邱浚他們雖然是氣昂昂地走,卻放不下這裏的家園文明,終究樂極生悲。
《十萬進士》是壹篇發人深省的文章,余先生將科舉以來的考場好好地嘲弄了壹回,“壹種巨大的不信任,橫亙在考場內外”,古代如此,當今亦如此。通過余先生的這篇文章我才知道“槍手”壹詞原來有其悠久的歷史。從“槍手”看智慧,從縱橫的歷史軌跡中,發現原來早在唐朝就有了極大的市場,沒想到有名的詩人溫庭筠竟然是壹等作弊高手,而且是遠近聞名的。看來,面對考試,無論是怎樣的形勢和內容,古人和我們今人其實都存有誠惶誠恐的心境,這真的是壹種無奈。“鼓噪不如沈默,息謗得於無言。”讀余秋雨的文章,我終於有了這樣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