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山坡羊·潼關懷古》原文及賞析

《山坡羊·潼關懷古》原文及賞析

 《山坡羊·潼關懷古》撫今追昔,從歷代王朝的興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難,壹針見血地點出了封建統治與人民的對立,表現了作者對歷史的思索和對人民的同情。下面是《山坡羊·潼關懷古》原文及賞析,歡迎閱讀。

《山坡羊·潼關懷古》原文及賞析1

 原文: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賞析:

 此曲是張養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藝術性完美結合的名作。在他的散曲集《雲莊樂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寫下的懷古之作有七題九首,其中尤以《潼關懷古》韻味最為沈郁,色彩最為濃重。

 全曲分三層:第壹層(頭三句),寫潼關雄偉險要的形勢。張養浩途經潼關,看到的是“峰巒如聚,波濤如怒”的景象。這層描寫潼關壯景,生動形象。第壹句寫重重疊疊的峰巒,潼關在重重山巒包圍之中,壹“聚”字讓讀者眼前呈現出華山飛奔而來之勢、群山攢立之狀;因地勢險要,為古來兵家必爭之地。山本是靜止的,“如聚”化靜為動,壹個“聚”字表現了峰巒的眾多和動感。第二句寫怒濤洶湧的黃河,潼關外黃河之水奔騰澎湃,壹“怒”字讓讀者耳邊回響千古不絕的滔滔水聲。黃河水是無生命的,而“如怒”則賦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誌,壹個“怒”字,寫出了波濤的洶湧澎湃。“怒”字還把河水人格化,“怒”字註入了詩人吊古傷今而產生的滿腔悲憤之情。為此景所動,第三句寫渲關位於群山重重包圍、黃河寒流其間那除隘之處。“山河表裏潼關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關之氣勢雄偉窺見壹斑,如此險要之地,暗示潼關的險峻,乃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也由此引發了下文的感慨。

 第二層(四壹七句),寫作者途徑潼關時的所見之感,主要寫從關中長安萬間宮闕化為廢墟而產生的深沈的感慨。第四、五句點出作者遙望古都長安,憑吊古跡,思緒萬千,激憤難平。“望西都,意躊躇”,寫作者駐馬遠望、感慨橫生的樣子。作家身處潼關,西望舊朝故都長安,西都”即長安,長安不僅是秦漢都城,魏、晉、隋、唐都建都長安。作為六朝古都,當年是何等的繁華、昌盛。昔日的奢華早已灰飛煙滅不復存,只剩下壹片殘垣斷壁的衰敗景象,不禁令詩人躊躕傷心。 曾經是好幾個朝代的都城,它的繁榮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過記載,可如今眼前只剩下壹片荒涼,萬千滋味湧上心頭,遙想當年,秦之阿房,漢之未央,規模宏大,彌山縱谷,可如今崇麗之宮闕,寸瓦尺專皆蕩然無存,想到今番前去的任務,他不禁感慨萬千。第六、七句“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點出無限傷感的原因。“宮闕萬間都作了土”,便是這由盛到衰的過程的真實寫照,是令人“傷心”的。這壹層看起來只是回顧歷史,而沒有直接提到戰爭,然而歷代改朝換代的戰爭的慘烈圖景觸目驚心。在這裏概括了歷代帝業盛衰興亡的滄桑變化。這裏作者面對繁華過後的廢墟所發出的“傷心”實乃悲涼。為秦漢舊朝統治者悲涼,恐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三輔黃圖》:“阿房宮,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宮未成而亡,始皇廣其宮,規恢三百余裏。離宮別館,彌山跨谷,輦道相屬,閣道通驪山八百余裏。”後來項羽引兵西屠鹹陽,“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見《史記·項羽本紀》。故曰:“阿房壹炬”。) 這種局面是他們不曾想到的吧!同時亦為百姓悲涼,秦漢的壹宮壹闕都凝聚了天下無數百姓的血和汗,像秦漢王朝為彰顯壹個時代的輝煌,集國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築,但它卻隨著秦漢王朝的滅亡而化為焦土。輝煌過去,隨即而來是朝代的變換,百姓在戰爭中苦不堪言。此情此景,讓作家沈重地說出第三層“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句千古流傳的語句。

 第三層(末四句),總寫作者沈痛的感慨:歷史上無論哪壹個朝代,它們興盛也罷,敗亡也罷,老百姓總是遭殃受苦。壹個朝代興起了,必定大興土木,修建奢華的宮殿,從而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壹個朝代滅亡了,在戰爭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他指出歷代王朝的或興或亡,帶給百姓的都是災禍和苦難。這是作者從歷代帝王的興亡史中概括出來的壹個結論。三層意思環環相扣,層層深入,思想越來越顯豁,感情越來越強烈,渾然形成壹體。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題的開拓和深化。如果這首曲子的曲意僅僅停留在 “宮闕萬間都做了土”上,那麽它僅僅宣揚了佛家“壹切皆空的思想”,它與其它懷古詩(與《洛陽懷古》“功,也不久長!名,也不久長!” 陳草庵《山坡羊 嘆世》“興,也任他;亡,也任他。” 《驪山懷古》“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趙慶善《長安懷古》“山,空自愁;河,空自流。”楊慎《臨江仙》“是非成敗轉頭空”)的主題並無多大區別。在否定歷史的同時,也否定了積極有為的人生態度。正因為最後兩句就使得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題材的其它作品。這首曲可貴之處在於它有深切的人文關懷,有對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與關懷。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滅亡之際戰亂頻仍,民不聊生。“興,百姓苦”的原因則是:王朝之“興”必大興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興起時,築長城,開馳道,造官室,勞役繁重,百姓受盡了苦。“興,百姓苦”壹句,發人所未發,深刻而警策。興則大興土木,亡則兵禍連結,不論“興”、“亡”受苦的都是百姓。歸納總結:這首小令語言精練,形象鮮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個元散曲中的優秀作品。

 《潼關懷古》中對歷史的概括,顯指元代現實生活:懷古實乃傷今,沈重實乃責任。這種復雜的感情要結合作家的生平經歷才能理解。張養浩特殊的仕途經歷,決定了他的懷古散曲中有壹種參破功名富貴的思想,《驪山懷古》中寫到“贏,都做了土;輸,都做了土。” 《洛陽懷古》中寫到“功,也不長;名,也不長。” 《北邙山懷古》中寫到“便是君,也喚不應;便是臣,也喚不應。”這些曲中張養浩把勝負之數、功名之分、生死之際,看成了毫無差別的,只是借古人古事述說富貴無常、人生如夢。只有《潼關懷古》以難得的沈重,以深邃的目光,揭示了封建社會裏壹條顛撲不破的真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寫法上,作者采用的是層層深入的方式,由寫景而懷古,再引發議論,將蒼茫的景色、深沈的情感和精辭的議論三者完美結合,讓這首小令有了強烈的感染力。字裏行間中充滿著歷史的滄桑感和時代感,既有懷古詩的特色,又有與眾不同的沈郁風格。

 從作品內容、作家其他懷古作品、同時期其他作家懷古作品三個層面上看,《山坡羊·潼關懷古》都表現為 壹份難得的沈重。

《山坡羊·潼關懷古》原文及賞析2

 《山坡羊·潼關懷古》

 既老又不全,始得離邊城。壹枝假枯木,步步向南行。

 去時日壹百,來時月壹程。常恐道路旁,掩棄狐兔塋。

 所願死鄉裏,到日不願生。聞此哀怨詞,念念不忍聽。

 惜無異人術,倏忽具爾形。

 翻譯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作品賞析

 [內容評析]這支流傳的小令,以深邃的歷史眼光揭示出壹條顛撲不破的真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即不管封建王朝如何更叠,在他們的爭城奪地的戰爭中蒙受災難的,還是那些無辜的老百姓。它像壹支高燒的紅燭,照亮了人們的眼睛,使之認識到象徵封建政權的宮闕,它的興建是無數老百姓的白骨壘起來的;它的倒塌也有無數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這便是它所閃耀的思想光輝。至於鑄辭精當,造型生動,有強烈的抒情色彩乃其余事。

 [難詞註釋]①峰巒如聚:形容重巖疊嶂,群山密集,綿亙不斷。②「山河」句:言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形勢十分險要。潼關:在今陜西潼關縣北,歷代皆為軍事要地。③西都:指關中壹帶,周、秦、漢、北朝、隋、唐等朝均在這裏建都。④躊躇:原指猶豫不決,徘徊不前。這裏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沈思。⑤「傷心」句:言經過秦漢的故都,想起那「妳方唱罷我登場」的興亡往事,引起無窮的傷感。⑥「宮闕「句:言在無數的戰亂中,過去的宮殿已經化為了壹片焦土。宮,宮殿。闕,王宮前的望樓。

 古詩今譯

 華山的山峰好像從四面八方聚集而來,黃河的波濤洶湧澎湃好像在發怒,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山河雄偉,地勢險要。我遙望古都長安壹帶,內心想得很多。令人傷心的是經過秦漢宮殿的故地,當年那無數間宮殿早已經都變成了泥土。世世代代以來,無論哪朝哪代,王朝興旺,百姓受苦;王朝滅亡,百姓還是受苦。

 賞析

 張養浩於天歷二年(公元1329年),因關中旱災,任陜西行臺中丞以賑災民。途經潼關,看到的是“峰巒如聚,波濤如怒”的景象,隨做本曲。《元史·張養浩傳》說:“天歷二年,關中大旱,饑民相食,特拜張養浩為陜西行臺中丞。登天就道,遇饑者則賑之,死者則葬之。”張養浩在“關中大旱”之際寫下了這首《山坡羊》。

 潼關地處層巒疊嶂包圍之中,在作者筆下,壹“聚”字向讀者眼前呈現出華山飛奔而來之勢、群山攢立之狀;再看潼關外的黃河,河水奔騰咆哮,壹“怒”字讓讀者仿佛聽到了千古不絕的滔滔水聲。而潼關就在這其中,“山河表裏潼關路。”至此,潼關內居層巒疊嶂治中,外臨洶湧咆哮的黃河,山河雄偉,地勢險要,足見道路奇險。如此險要之地,乃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也由此引發了下文的感慨。

 想起古代,詩人不禁向西方望去。潼關以西三百裏,便是西京長安,從秦漢到隋唐,好幾個朝代在那壹帶建過都。落日蒼茫之中,詩人壹無所見,卻在腦海裏浮現出壹座座巍峨壯觀的古都,壹簇簇富麗堂皇的宮殿,如今蹤影全消,剩下來的只有黃土壹片。西望長安,詩人感慨萬千,於是仰天長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壹針見血地將千百年來封建帝制殘害百姓的血的事揭示了出來,告訴人們,歷史上無論是朝代的興起還是衰亡,受苦遭殃的都是老百姓,就此指出了封建政權與廣大人民的根本對立性。這是對幾千年封建歷史的壹個有力的批判與客觀的評價。

《山坡羊·潼關懷古》原文及賞析3

 山坡羊·潼關懷古

 元·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

 望西都,意躊躕。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作者簡介]

 張養浩(1270-1329) 元名臣兼散曲作家。字希孟,號雲莊。濟南人。自幼嗜學,於詩、賦、詞曲、文章無所不能。年19作《白雲樓賦》。延佑二年(1315),以禮部侍郎知貢舉,主持首次科舉考試。繼之出任陜西行臺治書侍禦史,擢禮部尚書。英宗初年,又命參議中書省事。後棄官告歸,隱居濟南雲莊別墅,屢召不赴。文宗天歷二年(1329),關中大早,復起任陜西行臺禦史中丞,賑濟災民,夜以繼日。又整頓幣制,杜絕吏弊,以蘇民困。蒞任僅四個月,以憂勞致疾卒。歸葬濟南雲莊,鄉裏建張公祠。天順二年(1331),追贈攄誠宣惠功臣,榮祿大夫、陜西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柱國,封濱國公,謚“文忠”.著有散曲集《雲莊閑居自適小樂府》、文集《歸田類稿》等。

 [註釋]

 山坡羊:曲牌名。

 潼關懷古:曲的題目。

 潼關:在今陜西潼關縣內,雄踞陜西、山西、河南三省的要沖,為進入長安的門戶。

 峰巒如聚:形容華山四周群山密集,地勢險要。

 波濤如怒:形容黃河水勢浩蕩,波濤洶湧。

 山河表裏潼關路:潼頭地理形勢險要。

 山河:華山和黃河。

 表裏:內外。表為外。壹說指潼關以東為關外,潼關以西為關內,互為表裏。

 西都:指長安。古稱長安為西都,洛陽為東都。長安在潼關以西,今天的西安市舊址。

 躊躕(chóu chú):猶豫,仿徨。

 秦漢:指曾在西都(長安)營建宮闕的秦、漢王朝。

 經行處:曾經做過行宮的地方。

 經:曾經。

 行:行宮,行事。

 宮闕:泛指皇家宮殿。

 興:興盛。興與亡為互文。

 亡:衰亡,滅亡。

 [譯詩、詩意]

 華山四周群山聚集,黃河之水波濤洶湧,潼關內外地勢險要,前有黃河,後有華山,可謂“壹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地。

 遙望長安,惆悵仿徨,在這樣有利之地建都立朝又有什麽用呢?

 傷心啊!秦代漢朝曾經做過行宮的地方,如今萬間宮殿都化作了塵與土。

 朝廷興盛不息,百姓受苦。

 朝廷衰亡破敗,百姓更受苦。

 [賞析]

 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是張養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代散曲不可多得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很高的作品。

 “峰巒如聚”兩句,作者以開始就用“如聚”“如怒”的生動比喻,描繪出山河的雄偉壯麗,感情悲壯沈郁,風格豪放雄渾。那連綿起伏的山峰,不就是歷史的見證嗎?那咆哮奔騰的河水,不就是人民痛苦的呼喊和反抗的怒吼嗎?巍巍群峰,滾滾波濤,該凝聚著作者多少憤怒的.感情,又能引起人們對歷史和現實的多少聯想!

 “山河表裏”壹句,寫出了潼關地勢的險要。潼關,據山臨河,虎踞龍盤,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潼關路,這是壹條歷史興亡的路:在這條路上,走過了多少勝利者和失敗者,又有多少朝代走向興盛和衰亡!潼關路,這是壹條浸透血淚的路:在這條路上,留下了多少人民苦難的腳印,倒臥過多少士卒的屍骨;又有多少歷史的風雲人物在這裏化為塵土!走在這樣的路上,作者的心情因該是怎樣的呢?

 “望西都”兩句,描寫了作者西望長安的無限感慨。長安,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漢唐大帝國的國都,歷代有多少勵精圖治的帝皇,曾在此施展過宏圖,建樹過功業;也曾有過多少無道的昏君,在此濫施淫x威,虐殺人民,成為歷史的罪人。長安,在這個特定的歷史舞臺上,演出過多少威武雄壯,悲歡離合的戲劇;又有多少詩人,作家,寫過多少有關長安的詩文。特別是人民群眾,曾在長安這塊土地上流過多少血汗!這就是作者“意踟躕”的原因和內容吧!

 “傷心秦漢”兩句,描寫了秦漢兩代,都已成為歷史的陳跡。秦皇漢武曾苦心營造的無數殿堂樓閣,萬千水榭庭臺,而今都已灰飛煙滅,化為塵土。曾經盛極壹時的秦漢王朝,在人民的怒吼聲中,都已滅亡,猶如“宮闕萬間都做了土”壹樣。這字裏行間寄予了作者多少感慨!

 “興,百姓苦”兩句,指出壹個朝代的興也好,望也好,受苦的都是老百姓。作者從對歷史的概括中提煉出的這壹主題是極其鮮明而深刻的,提出的問題是十分重要而尖銳的。它表達了作者對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封建統治者的無比憤慨。這壹結尾,確實是千錘百煉,壹字千鈞,語氣尖刻而警拔,予以豐富而深沈,是對全曲的壹個十分精辟的總結。

 值得註意的是,這首小令,雖是懷古,其實是為了寫今。以古喻今,這是許多有見地而又不能直接抒發的古代作家所慣用的手法。作者站在這漫漫潼關路上所概括的人民受苦的歷史事實,其實就是元代社會現實生活的寫照;作者面對歷史事實所發出的深沈感慨,其實就是對元代社會現實黑暗的憤慨,對元代人民群眾苦難的同情。作者以飽含著血淚的語言,揭示了在封建社會中,人民群眾永遠處於受壓迫受剝削的悲慘命運,這不但是對歷代封建統治者的嚴厲譴責,而且更是對元代人民奮起反抗的壹種激勵。曲中沒有壹句提到元代的社會現實,擔又句句包含著元代的社會現實。這就是作者用意高妙之處,也是這首曲的現實意義之所在。

 這首小令,篇幅笑,容量大。從結構上看,全曲可分為三層。開頭三句是第壹層,寫潼關的地勢;中間四句是第二層,寫潼關懷古;末兩句是第三層,寫潼關懷古所得出的結論。三層意思,象是壹條鎖鏈上的三個環節,環環相扣,緊密相連。從寫法上看,全曲有描寫,有抒情,有議論,三者緊密結合,而其中又以議史為中心,描寫生動,抒情沈郁,議論深刻。作者寫潼關懷古,起筆在潼關的景象上,落筆卻在懷古上,收筆更在由懷古引出的歷史結論上。作者寫山、河、關、路、西都、秦宮漢闕,最後才點出“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個主題。這是壹種層層深入、篇末點題的描寫方法。這種描寫方法的好處在於:它的主題不是外加的,架空的,而是從寫景抒情中自然得出的,是真實可信的,前面的描寫為後面的主題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主題則是從前面的描寫中得出的必然結論。

 總之,全曲以“峰巒如聚,波濤如怒”的詩句開頭,感情有如千尺瀑布,飛流而下,匯成壹股洪流。順著這股感情的洪流,作者壹筆掀起壹個浪頭,壹浪緊接壹浪,壹浪高過壹浪,直至最後以飽含激情的警句結束。感情的大波雖然過去了,但其余波仍然在人們的心海中久久不能平息。全去自始至終,感情深沈、強烈,捧而讀之,令人聲淚俱下,感慨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