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代詩詞文化,源於祭辭,萌於民謠,興於詠誌。可惜,現存最早文字輯錄詩集僅有《詩經》。繼春秋至戰國衍為騷體,古雅深邃,乃先秦詩文化獨秀壹枝。秦亡而漢,樂府興,詩苑萬象更新。入於魏,五言騰踴,尤見“三曹父子”“建安七子”創建輝煌。魏晉之交,有“竹林七賢”;西晉有三張、二陸、兩潘、壹左,東晉更有陶翁。此期間詩歌境界與視野得以拓寬,詠唱愈加膾炙人口。滄海桑田,歲月交至南北朝之宋齊,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已不壹而足,“大小謝”“七言之祖”“竟陵八友”脫穎而出,田園詩、山水
詩,清逸峻秀,齊梁體堪稱獨占唐前春色。大唐盛世,亦為詩之盛世;詩律之工,音韻之秀,煉句之縝密,意境之曠遠,實為登峰造極!然雖有“詩聖”冠於李杜,猶有群星燦然於千古!詩余有詞,南北朝時已見其零星草色,晚唐興於教坊,至於大宋,竟逐漸跳脫弦指之間而成跌宕之詠,可謂獨領詩史 *** !詞較於詩,其伸展轉承有余,更見抒情遣懷之酣暢。兩宋之時,詞人千家,而晏柳蘇辛,拔高聳之標。另談及詞牌格律千余,實乃前人不古,後人每每作繭自縛,遂成填詞之風。詩詞演繹於元明,日益迎合民間文娛需求,於是,“街市小令”“村坊小調”勃然而興,終綻放出壹代曲賦奇葩。有雲:唐後無詩,宋後無詞。概以為,此乃詩詞境界廣義之論;就其狹義而論,未必盡然。明代高啟詩,上有漢魏之高亢,下有唐宋之俊秀,頗具承前啟後之範。嘆青丘,文惹忌諱,險人弄讒,值壯年時罹患腰斬。與其說“唐後無詩”,毋寧說“文字獄”興焉,而後無詩。至於清代,詩人也眾,詩卷也浩繁,但多熏於附庸浮滑之氣而欠失品格,故精品傳遺者不啻鳳毛麟角。乾隆詩萬余,未見壹二傳詠,夫何足論哉!然 風韻氣節可景仰者,還屬龔自珍、板橋諸人。
2.古代文學常識
史記簡介:《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史
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作者司馬
遷,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人。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大約卒於漢武帝征和三年左右。司馬遷的父親司
馬談在漢中央 *** 做太史令,負責管理皇家圖書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歷法。司馬談打算編寫壹部通
史,願望沒有實現就死去了。臨死的時侯,囑咐司馬遷完成他未竟的事業。司馬遷幼年時就很刻苦,
十歲開始學習當時的古文,後來跟著董仲舒、孔安國學過《公羊春秋》、《古文尚書》。漢武帝元朔
三年,司馬遷二十歲,滿懷求知的欲望,漫遊了祖國的名山大川,到處考察古跡,采集傳說。通過對
歷史遺跡和西漢建國前後的史實的實地調查,司馬遷開闊了胸襟,增長了知識,為後來編寫《史記》
作了很好的準備。司馬談死後,司馬遷承襲父職,做了太史令,有條件看到大量的圖書文獻和國家檔
案,這對司馬遷編寫《史記》是壹個不可缺少的條件。 漢武帝太初元年,司馬遷開始編寫《史記》。
天漢二年,李陵率兵隨李廣利出擊匈奴,兵敗投降。漢武帝向司馬遷詢問對李陵的看法,於是,司馬
遷說,李陵投降,是因為眾寡不敵,又沒有救兵,責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漢武帝認為司馬遷有意替李
陵回護開脫,貶責漢武帝的愛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於是,把司馬遷投進監獄,處以腐刑。三年後
他被赦出獄,更加發奮寫作《史記》。大約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編撰工作。司馬遷死後許多年,
他的外孫楊惲才把這部五十二萬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諸於世。
《史記》是壹部貫穿古今的通史,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壹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敘述了我國
三千年左右的歷史。據司馬遷說,全書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
***壹百三十篇。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提到《史記》缺少十篇。三國魏張晏指出這十篇是《景
帝本紀》、《武帝本紀》、《禮書》、《樂書》、《律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列傳》、
《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列傳》。後人大多數不同意張晏的說法,但《史記》殘缺是確
鑿無疑的。今本《史記》也是壹百三十篇,有少數篇章顯然不是司馬遷的手筆,漢元帝、成帝時的博
士褚少孫補寫過《史記》,今本《史記》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補作。
《史記》取材相當廣泛。當時社會上流傳的《世本》、《國語》、《國策》、《秦記》、《楚漢
春秋》、諸子百家等著作和國家的文書檔案,以及實地調查獲取的材料,都是司馬遷寫作《史記》的
重要材料來源。特別可貴的是,司馬遷對搜集的材料做了認真地分析和選擇,淘汰了壹些無稽之談。
對壹些不能弄清楚的問題,或者采用闕疑的態度,或者記載各種不同的說法。由於取材廣泛,修史態
度嚴肅認真,所以,《史記》記事翔實,內容豐富。
3.中國古代各種文化常識
關東古代指函谷關或潼關以東地區,近代指山海關以東的東北地區。
曹操《蒿裏行》:“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指潼關以東地區。
關西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地區。《赤壁之戰》:“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
關中所指範圍不壹,古人習慣上將函谷關以西地區稱為關中。《鴻門宴》:“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
《過秦論》:“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 西域古代稱我國新疆及其以西地區。
《雁蕩山》:“按西域書,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蕩山芙蓉峰龍湫。” 嶺嶠五嶺的別稱,指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等五嶺。
《采草藥》:“嶺嶠微草,淩冬不雕。”(這裏特指兩廣壹帶)。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單稱“朔”,泛指北方。《采草藥》:“朔漠則桃李夏榮。”
《木蘭詩》:“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朔氣指北方的風。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仍舊迎著朔風回來”,指北風。 百越又作百粵、諸越。
古代越族居住在 *** 粵各地,統稱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區。
《過秦論》“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藥》“諸越則桃李冬實”。 五嶽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嶽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北嶽恒山、南嶽衡山。
《夢遊天姥吟留別》:“勢拔五嶽掩赤城。” 京畿國都及其附近的地區。
《左忠毅公逸事》:“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 三輔西漢時本指治理京畿地區的三位官員,後指這三位官員管轄的地區。
《張衡傳》:“衡少善屬文,遊於三輔。”《記王忠肅公翺事》:“公壹女,嫁為畿輔某官某妻。”
隋唐以後簡稱“輔”。 三秦指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
項羽滅秦後曾將此地封給秦軍三位降將,故得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郡古代的行政區域。秦統壹天下設三十六郡,隋唐後州郡互稱,明清稱府。
《過秦論》“北收要害之郡”,《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赤壁之戰》“已據有六郡,兵精糧多”。 州參見“郡”條。
《隆中對》:“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赤壁之戰》:“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
道漢代在少數民族聚居區設道,這是壹種行政特區,與縣相當。唐代的道,先為監察區,後演變為行政區,是州以上壹級行政單位。
明清在省內設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區,而巡道只有監察區性質。《譚嗣同》“旋升寧夏道”,這裏的“道”,指道的長官。
路宋元時期行政區域,相當於現在的省。《{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山水陰陽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以山北、水南為陰。
《愚公移山》:“指通豫南,達於漢陰。”“漢陰”指漢水南面。
《登泰山記》:“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遊褒禪山記》:“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古稱別稱如南京又稱建康、金陵、江寧、白下。《柳敬亭傳》:“嘗奉命至金陵。”
《病梅館記》:“江寧之龍蟠……皆產梅。”《梅花嶺記》:“吳中孫公兆奎以起兵不克,執至白下。”
又如揚州稱廣陵、維揚,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煙花三月下揚州。”姜夔《揚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
再如杭州稱臨安、武林,蘇州稱姑蘇,福州稱三山,成都稱錦官城。《柳敬亭傳》:“余讀《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
《楓橋夜泊》:“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春夜喜雨》:“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 後序》:“自海道至永嘉來三山,為壹卷。”。
4.古代文化常識
古代紀年紀月級日紀時法
紀年法
1年號紀年法:我國最早的紀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年次表示。以“元,二,三……”為序數,至去世為止。如:魯僖公元年,魯莊公十年。從西漢武帝建元起,以年號紀年,用“元,二,三……”為序,更換年號則重新開始。如:元嘉元年,漢末建安中,元和十年。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重新紀年,稱作“改元”。如:“是年夏王,改景炎”。 2幹支紀年法:幹支,天幹地支的合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葵叫十幹,用以表序。子醜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叫十二支,用以記時。用十幹和十二支循環花相搭配組成甲子,乙醜,丙寅……葵亥,然後用甲子重新相配正好為數六十,通常叫六十花甲子,循環使用,周而復始,從東漢起采用幹支紀年法。如“予猶記周公之被捕,在丁卯三月之望。” 3年號,幹支結合紀年。如“順治二年乙酉四月,乾隆丁亥冬”。
紀月法
1按序數表示:即壹月二月三月……十二月。歲首的壹月也叫正月。古人又有“月建”之法,即把十二支與十二月相配 ,表示月份,通常以冬至所在的夏歷十壹月配子,稱建子之月,由此順推,十二月為建醜之月,正月為建寅之月……十壹月為建亥之月。 2按四季紀月:每季中的三個月,按孟仲季的順序排列,如孟春,仲夏等。
紀日法
1用幹支紀日:如六月丁醜(即六月初九)夏四月辛已(即十三日)。由於六十甲子和夏歷的兩個月的天數(五十九天)並不等同,故每月的幹支名稱與日期並不完全對應。 2按初壹初二至三十的序數紀日。每月的初壹十五月底這三天又有特定的稱呼,分別叫做“朔”“望”“晦”。 (4)紀時法 古人紀時用地支表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小時。從23點(即夜十壹點)起至夜壹點 配子,依次順推,前壹個時辰為初,後壹個時辰為正,這樣也就等於將壹晝夜十二個時辰分成二十四小時辰。搭配關系參見十二時辰與十二地支紀時關系表。 十二時辰 黃昏 人定 夜半 雞鳴 平旦 日出 朝食 隅中 日中 日仄 晡時 日夕
十二地支 戍 亥 子 醜 寅 卯 辰 已 午 未 申 酉
二十四時 19 -
21 21-
23 23-
1 1-3 3-5 5-7 7-9 9-
11 11-
13 13-
15 15-
17 17-
19
五更 20-
22 22-
24 24-2 2-4 4-6
五更 壹更 二更 三更 四更 五更
5.中國古代文學常識
第壹編 先秦文學(36學時) 概況(1學時) 1、先秦文學的範圍。
2、我國文學的開端;原始歌謠和上古神話;神話是中華民族童年的百科全書,我國文學遺產的最早珍品。 3、我國第壹部詩歌總集《詩經》。
作為古代現實主義文學的源頭,《詩經》無論在文學表現的對象和手法上均有開創的意義。 4、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促進了散文的興盛。
歷史散文和 諸子散文佳作如林,名家輩出,為我國散文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5、屈原是我國文學史上第壹位偉大的詩人,以《離騷》為代表的優秀詩篇,充滿崇高的思想情操,愛國主義的 *** 和浪漫主義的神奇色彩,開辟了我國浪漫主義的優良傳統。
思考題:先秦文學的概況如何?第壹章 上古神話(2學時) 1、神話與神話的產生。神話按照馬克思的說法是“在人民幻想中經過不自覺的藝術方式所加工過的自然界和社會形態。”
神話的產生與原始人的生產力水平及思維能力有密切關系;神話產生的途徑通常包括勞動生產和宗教活動兩個方面。 2、神話的內容。
我國古代神話是非常豐富的,種類也十分齊全,諸如宇宙生成神話、人類起源神話、英雄神話、洪水神話,以及各種有關神格種類、習性、形態等描繪性神話,壹應俱全。 3、神話的藝術及其民族特色。
上古神話是原始人浪漫主義精神的體現,它用誇張幻想的手段表達原始人對自然、社會的理解和想象。我國神話有其鮮明的民族特色,在內容上歌唱生生不息的創造精神,表現不屈不撓、頑強執著的追求,贊頌壹往無前的獻身行為,具有積極向上的浪漫主義精神,在藝術上色彩濃郁,富於幻想。
4、神話的意義和影響。思考題:1、上古神話的內容及特征如何? 2、上古神話與原始宗教的關系如何?第二章 周代詩歌與《詩經》(13學時) 1、古謠諺、咒語與周詩的形成。
在《詩經》之前,我國古代詩歌已有了很長時間的發展歷史,古謠諺及古咒語是早期詩歌的兩種主要形式,也是周代詩歌的前驅。周代是我國古代詩歌大繁榮的時期,除《詩經》外,保留在《周易》、《左傳》等書中的詩歌也為數不少,可與《詩經》相比勘。
2、《詩經》的體制與編纂。《詩經》***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首。
分風、雅、頌三個部分。詩三百篇的地域包括今天的陜西、山西、河南、河北、湖北、山東等省的全部或壹部分。
其中有的是民歌,也有壹部分為貴族、士大夫的創作,絕大部分的作者姓名已不可考。《詩經》的收集整理,過去有種種說法,其中影響較大的有獻詩之說、采詩之詩及孔子刪詩之說三種。
今人多以為《詩經》的匯集成編,大約是由朝廷及地方諸侯及樂師***同完成。《詩經》在先秦只稱為《詩》或“詩三百”,漢以後被儒家奉為經典,才稱為《詩經》。
3、《詩經》分類概述。①周部族史詩;②政治諷刺詩;③賦役詩;④農事詩;⑤情詩;⑥雜事詩。
《詩經》是周代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反映,周代各個階層人們的生活、情感均在《詩經》中有所印證。其中有的篇目展示了周人成長的歷史;有的表現貴族、士大夫、小吏、百姓、甚至是奴隸對社會政治的憂慮或不滿;有的表現貴族禮制生活及燕享酬酢、節日慶典;有的表現小國與小吏不堪驅使、抨擊勞逸不均的社會現實;有的展現周人農業生產的情況;有的表現愛情與家庭婚姻的甜蜜或不幸;有的描寫了周代婦女遭棄的社會問題;有的反映出家庭宗族及朋友的關系與友情。
總之,《詩經》多方面地展示了周代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內容,是壹部現實主義的力作。 4、《詩經》的藝術成就。
①《詩經》的現實主義藝術特征及手法;②敘事、說理、抒情、寫景、議論諸體兼備的藝術手段;③《詩經》的句式與章法;④《詩經》的語言藝術;⑤《詩經》的賦比興手法。思考題:1、何為六義、四始、毛詩、四家詩、變風變雅? 2、《詩經》的主要內容是什麽? 3、《詩經》的主要藝術特色是什麽? 4、賦比興的藝術手法在《詩經》中有何具體體現?第三章 先秦歷史散文(5學時) 1、先秦歷史散文發展的基礎。
社會大變革;思想文化領域的新空氣;社會發展對史書體例的新要求。 2、殷商至春秋時期的歷史散文。
甲骨文、金文為古代散文體制的起源;《周易》為占蔔之書,其中也表現了壹定的歷史內容;《尚書》為最早的記言體的史書;《春秋》是最早的編年體歷史大事記。 3、《左傳》。
《左傳》的作者;《左傳》的體例與內容;《左傳》的藝術:《左傳》雖然是壹部歷史著作,但具有豐富的文學性,它敘事註重故事性、戲劇性,有緊張動人的情節,長於寫戰爭,特別是城濮之戰、鞌之戰、肴之戰、長勺之戰,都記述得脈胳連貫,首尾完整而又變化多端,有聲有色。《左傳》尤其善於寫行人辭令。
4、《國語》。《國語》的體例及內容;《國語》的藝術:《國語》的成就遠不如《左傳》,不過其中也有寫得對話風趣、故事生動、人物性格刻劃得較為細致的出色篇章。
5、《戰國策》。《戰國策》的體例;《戰國策》的成書過程;《戰國策》的內容與藝術:《戰國策》所反映的是戰國縱橫家的思想,所刻劃的策士形象活躍生動,書中對政客及策士的權謀、譎詐進行了客觀的。
6.古代文學知識
《四書》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部著作的總稱。
《五經》是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
《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壹部官修書,也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壹部叢書。據文津閣藏本,該書***收錄古籍3503種、79337卷。"四庫"之名,源於初唐,初唐官方藏書分為經史子集四個書庫,號稱"四部庫書",或"四庫之書"。經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圖書分類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圖書,故稱"全書"。
整套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44類,其中也包括了《論語》、《大學》、《孟子》、《中庸》、《周易》、《周禮》、《禮記》、《詩經》、《孝經》、《尚書》、《春秋》、《史記》、《爾雅註疏》、《說文解字》、《史記》、《資治通鑒》、《孫子兵法》、《國語》、《水經註》、《戰國策》、《本草綱目》、《茶經》等其他經典著作,還有日本、朝鮮、越南、印度以及來華歐洲傳教士的壹些著作,為後代學者研究中國古代文化提供了較完善的文獻資料。
我國古代的兵書有很多,其中《武經七書》將《 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六韜》、《司馬法》、《三略》、《尉繚子》、《李衛公問對》七部著名兵書匯編而成。還有其他的著名兵書:《鬼谷子》,《陰符經》,《孫臏兵法》,《三十六計》等等。
7.古代文學常識
律詩發源於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時正式定型,成熟於盛唐時期。律詩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壹,每首分別為五言、六言、七言句,簡稱五律、六律、七律,其中
作品賞析
六律較少見。通常的律詩規定每首8句。如果僅6句,則稱為短律;超過8句 ,即10句以上的 ,則稱排律或長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詩,每2句成壹聯,計四聯,習慣上稱第壹聯為破題(首聯),第二聯為頷聯、第三聯為頸聯、第四聯為結句(尾聯)。每首的二、三兩聯(即頜聯、頸聯)的上下句必須是對偶句。排律除首尾兩聯不對外,中間各聯必須上下句對偶。小律對偶要求較寬。律詩要求全首通押壹韻,限平聲韻;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詩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間。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對,有“仄起”與“平起”兩式。另外,律詩的格律要求也適用於絕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