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秋水”與“禦路神橋”
在清代康熙年間的“留都十六景”中,有“永安秋水”壹景。說的是在碧空萬裏的金秋時節,來往於盛京和京師(北京) 的旅人,駐足在宏偉壯觀的永安橋上,瞻望前程,俯看橋下流淌的清亮亮的蒲河水,瞧著四野的風光,見景生情,胸中湧起無限美好的詩意,因而吟詠書懷。
永安橋全景
自清遷都北京以後,先後有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四代皇帝東巡盛京謁陵祭祖途經永安橋,還有過往的文人墨客等名流,都在此留下了詩作。其中常紀的《曉過大石橋》詩兩首,恰到好處地描繪了“永安秋水”這處景觀,其詩如下:
夕行落照圓,曉行晨星多。
霜華積野草,秋水增寒波。
駕言度石橋,石橋何峨峨。
愧非馬相如,今日復來過。
常紀(?—1773),號紱廷,別號理齋,家住盛京城北棲霞堡。他“貌奇偉,性慷爽,文思清拔,尤嗜吟詠”。乾隆二十壹年(1756年)中舉人,次年中進士,官居四川崇慶州知州。乾隆三十六年(1773年) 六月,在同金川叛亂分子的鬥爭中英勇捐軀。清政府追贈中憲大夫。
常紀年少時,即好學多才,博覽經史子集,酷好藏書,每遇古籍,不惜重金購置,尤長於詩,著有《愛吟草》詩集。他的這首《曉過大石橋》詩,就收錄在《遼海叢書·愛吟草》之中。
在此後的“盛京八景”或“奉天八景”中,又有“禦路神橋”壹景。這只是“永安秋水”的景同名異而已。但應該看到,它確實是突出或彰顯了坐落在由北京通往盛京的皇帝東巡的大禦路、禦路上由先皇皇太極敕建的“神橋”,以及它的非同壹般橋梁的顯赫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