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勞瘧簡介

勞瘧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瘧久不瘥,表裏俱虛,小勞即復者·勞瘧 4.1 病因病機 4.2 勞瘧的癥狀 4.3 證候分析 4.4 勞瘧的治療 4.4.1 方藥治療 4.4.1.1 治法 4.4.1.2 方藥 4.4.2 針灸治療 4.4.2.1 治法 4.4.2.2 選穴 4.4.2.3 隨證配穴 4.4.2.4 刺灸方法 4.4.2.5 方義 4.4.3 飲食療法 4.4.3.1 治法 4.4.3.2 推薦食材 4.4.3.3 推薦食療方 5 瘧母·勞瘧 5.1 癥狀 5.2 治療 6 關於瘧疾 7 瘧疾分類 8 參考資料 附: 1 治療勞瘧的穴位 2 治療勞瘧的方劑 3 治療勞瘧的中成藥 4 勞瘧相關藥物 5 古籍中的勞瘧 1 拼音

láo nuè

2 英文參考

overstrain malaria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3 概述

勞瘧:1.瘧久不瘥,表裏俱虛,小勞即復者;2.瘧母。

4 瘧久不瘥,表裏俱虛,小勞即復者·勞瘧

勞瘧為病證名[1]。見《金匱要略·瘧病脈證並治》。勞瘧是瘧疾的壹種[1]。指瘧久不瘥,表裏俱虛,小勞即復者[1]。

瘧疾·正虛邪戀證(malaria with syndrome of lingering pathogen due to vital qi deficiency[2])是指正虛邪戀,以遇勞即發,反復發作,寒熱不清,脅下痞塊,神倦乏力,面黃肌瘦,懶言氣短,自汗心悸,舌淡,苔少,脈細弱等為常見癥的瘧疾證候[3]。

4.1 病因病機

久瘧不愈,由實轉虛,氣血虧耗,正虛邪戀,甚則血瘀痰凝,脅下結塊,形成瘧母[4]。

《諸病源候論·勞瘧候》:“凡瘧,積久不瘥者,則表裏俱虛,客邪未散,真氣不復,故疾雖暫間,小勞便發。”

4.2 勞瘧的癥狀

勞瘧患者瘧疾遷延日久,每遇勞累輒易發作,發時寒熱較輕,面色蒼白或萎黃,倦怠乏力,懶言氣短,納少,形體消瘦,遇勞則復發瘧疾,反復發作,寒熱不清,脅下痞塊,自汗心悸,舌質淡苔少,脈細無力[5][4][6]。

勞瘧癥見寒熱不止,或發於晝,或發於夜,食欲減少,肌膚羸瘦,顏色萎黃,四肢無力,或瘧停稍勞即發,治宜補虛截瘧[1]。

4.3 證候分析

瘧邪久留,氣血耗傷:瘧疾日久,氣血耗傷,加之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之源不足,故致倦怠乏力,短氣懶言,食少,面色萎黃,形體消瘦,自汗心悸。瘧疾日久,正氣虧虛,而瘧邪未除,若遇過度勞累,傷耗正氣,則易復發瘧疾,寒熱不清,而成勞瘧。若久瘧不愈,氣機郁滯,血行不暢,瘀血痰濁結於脅下,形成痞塊,則為瘧母。舌脈亦為正氣虧虛之象。[5][4]

4.4 勞瘧的治療 4.4.1 方藥治療

[5]

4.4.1.1 治法

勞瘧治宜益氣養血,扶正祛邪。

4.4.1.2 方藥

勞瘧可用何人飲[備註]何人飲(《景嶽全書》):何首烏、人參、當歸、陳皮、生姜加減治療。方中以人參益氣扶正;制何首烏、當歸補益精血;陳皮、生姜理氣和中。在瘧發之時,加青蒿或常山祛邪截瘧。

4.4.2 針灸治療

[4]

4.4.2.1 治法

勞瘧治宜調補氣血,破瘀散結。

4.4.2.2 選穴

以督脈、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穴為主。取脾俞、章門、痞根、足三裏、三陰交、太沖、陶道。

4.4.2.3 隨證配穴

失眠者,加神門、三陰交。脅肋疼痛者,加支溝、陽陵泉。

4.4.2.4 刺灸方法

針用補法,針後加灸。

4.4.2.5 方義

脾俞、太沖,壹俞壹原,健脾疏肝,益氣養血。足三裏、三陰交以補中益氣,活血散瘀。痞根、章門為局部近取,可軟堅化積,消痞散結。陶道以祛邪治瘧而去寒熱。

4.4.3 飲食療法

[6]

4.4.3.1 治法

勞瘧治宜益氣養血,扶正祛邪。

4.4.3.2 推薦食材

勞瘧患者建議食用人參、黃芪、白術、大棗、何首烏、當歸、白芍、鱉甲等。

4.4.3.3 推薦食療方

I.黃芪豬蹄湯:豬蹄1只,黃芪30g。把豬蹄用慢火煮6小時,晾涼,然後把上面的油去掉,加入黃芪再煮半小時,撈出黃芪,吃肉喝湯。

2.烏龜湯:將500g左右的烏龜壹只宰殺後,加適量水煮熟,以食鹽調味,食肉喝湯。每天壹次,治愈為度。

3.首烏雞:烏雞半只,何首烏30g。藥材稍沖洗後,以紗布袋裝好,即為首烏藥包。烏雞洗凈,切塊,入開水中煮5分鐘,取出洗凈備用。陶鍋內入雞塊、首烏藥包、調味料(何首烏忌豬肉、血、無鱗魚、蔥、蒜,惡蘿蔔)及水適量,以大火煮開,再改小火煮至熟爛(約半小時),去首烏藥包,食肉喝湯,每日2次。

5 瘧母·勞瘧

勞瘧(overstrain malaria[2])又稱瘧母[7]。

瘧母(malaria with abdominal mass[2])為病證名[7]。出《金匱要略方論》[5]。又稱母瘧(見《三因極壹病證方論·瘧病不內外因證》)、老瘧(見《三因極壹病證方論·瘧病不內外因》)、瘧積(《雜病源流犀燭·積聚癥瘕痃癖痞源流》)、勞瘧(《證治要訣·瘧寒熱》)。是指以瘧疾反復發作,終年不愈,脅下結成痞塊,脹痛不舒,面色晦暗,舌見瘀斑,脈弦澀等為常見癥的瘧疾[2]。

《雜病源流犀燭·積聚癥瘕痃癖痞源流》:“瘧積,瘧疾不善調理而成積,經汗吐下日久,榮衛虧損,邪氣伏藏脅腹,結為癥癖,堅痛,名為瘧母也。”

《三因極壹病證方論·瘧病不內外因證》:“亦有數年不差,百藥不斷,結成癥癖在腹脅,名曰老瘧,亦曰母瘧。”

《金匱要略·瘧病脈證並治》:“病瘧以月壹日發,當以十五日愈,設不差,當月盡解。如其不差,當雲何?師日:“此結為癥瘕,名曰瘧母,急治之,宜鱉甲煎丸。”

《證治要訣·瘧寒熱》:“久瘧,經年累月,名曰瘧母,又名勞瘧,不宜十分攻之,所謂久瘧不治者是也。”

《丹溪心法·瘧》:“老瘧病,此系風暑於陰分,用血藥引出陽分則散。”

5.1 癥狀

《證治要訣·瘧寒熱》:“久瘧,經年累月,名曰瘧母,又名勞瘧,不宜十分攻之,所謂久瘧不治者是也。”

瘧疾日久不愈,頑痰夾瘀,結於脅下所形成的痞塊[7]。

5.2 治療

瘧積治宜軟堅散結,祛瘀化痰,可用鱉甲煎丸[備註]鱉甲煎丸(《金匱要略方論》):鱉甲、烏扇、黃芩、柴胡、鼠婦、幹姜、大黃、芍藥、桂枝、葶藶子、石葦、厚樸、丹皮、瞿麥、紫葳、半夏、人參、鷹蟲、阿膠、蜂房、赤硝、蜣螂、桃仁治療。有氣血虧虛之癥候者,當配合八珍湯[備註]八珍湯(《正體類要》):人參、白術、茯苓、甘草、當歸、白芍藥、川芎、熟地黃、生姜、大棗或十全大補湯[備註]十全大補湯(《太平惠民和荊局方》):熟地黃、白芍、當歸、川芎、人參、白術、茯苓、炙甘草、黃芪、肉桂等補益氣血,以虛實兼顧,扶正祛邪。[5]

《金匱要略·瘧病脈證並治》:“病瘧以月壹日發,當以十五日愈,設不差,當月盡解。如其不差,當雲何?師日:此結為癥瘕,名曰瘧母,急治之,宜鱉甲煎丸。”

《張氏醫通》卷三:“瘧母者,頑痰夾血食而結為癥瘕,鱉甲煎丸,或小柴胡加鱉甲蓬術桃仁……此金匱法也。”又:“虛人久瘧,時止時發,芎歸鱉甲飲,不應,脾虛也,急用補中益氣加鱉甲;少食痞悶,胃虛也,四獸飲加鱉甲當歸蓬術肉桂。虛人瘧母,必用補益。蓋緣治之失宜,邪伏肝經,而脅下有塊,仍寒熱時作,不可以癖積治之,每見急於攻塊者,多致不救。久瘧不愈,必有留滯,須加鱉甲消之;如無留滯,只宜補益。”

《雜病源流犀燭·積聚癥瘕痃癖痞源流》:“瘧積,瘧疾不善調理而成積,經汗吐下日久,榮衛虧損,邪氣伏藏脅腹,結為癥癖,堅痛,名為瘧母也。宜常山、鱉甲、三棱、蓬術、草果;方用十將軍丸、鱉甲丸、消癖丸。”

《金匱要略·瘧病脈證並治》:“病瘧以月壹日發,當以十五日愈,設不差,當月盡解。如其不差,當雲何?師日:“此結為癥瘕,名曰瘧母,急治之,宜鱉甲煎丸。”

《丹溪心法·瘧》:“老瘧病,此系風暑於陰分,用血藥引出陽分則散。”

6 關於瘧疾

瘧疾(malaria[2][8])為病名[9][7]。見《太平聖惠方》卷七十四。《黃帝內經素問》稱瘧、痎瘧;《金匱要略方論》稱瘧病[7]。俗稱打擺子[9]。瘧疾是指感染瘧原蟲、瘴毒或風寒暑濕之氣,以往來寒熱,頭痛,汗出,休作有時,反復發作,日久脅下有痞塊為主要表現的疾病[2][5]。多發於夏秋季節[5]。發作時,寒熱往來的稱“正瘧”;但寒不熱的稱“牝瘧”;但熱不寒的稱“癉瘧”;熱多寒少的稱“溫瘧”;發於嶺南寒熱不清的稱“瘴瘧”;久瘧不愈脅下有痞塊的稱“瘧母”[4]。

瘧疾的治療除服用辨證用藥外,常可加用常山、草果、蜀漆、青蒿等,並可用針刺及穴位敷貼等[7][10]。針灸治療間日瘧,不僅能控制癥狀,而且能使瘧原蟲檢查轉陰。但惡性瘧疾病情危重者,應采取綜合治療措施。

現代醫學的瘧疾多屬本病正瘧範疇,有時也似溫瘧[4]。

詳見瘧疾條。

7 瘧疾分類

因體質強弱有別及所感病邪及流行特點、表現證候不同,大致分類如下[7][10]。

1.按臨床證候分類有風瘧、暑瘧、濕瘧、痰瘧、食瘧、寒瘧、溫瘧、風熱瘧等[7][10]。

2.按發病時間分類,有間日瘧、三日瘧、正瘧、子母瘧、夜瘧、鬼瘧、暴瘧、遊瘧、老瘧、久瘧、陰瘧、陽瘧等[7][10]。

3.按誘發因素及流行特點分類,有勞瘧、虛瘧、瘴瘧、疫瘧等[7][10]。

4.以臟腑、經絡分類有五臟瘧、三陽經瘧、三陰瘧等[7][10]。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