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
1.將明礬、堿、鹽按比例混合,將鹽堿明礬油條碾入鍋中,加入溫水攪拌溶解,形成乳液,產生大量泡沫並伴有響聲,然後加入面粉攪拌成雪花狀,搗成光滑、柔軟、結實的面團,蓋上溫熱的布或被子,醒後20至30分鐘,再搗壹遍,將面團折疊。?
2.案板抹油,放少許面團在案板上,拖成長條,用小面針搟成長條,厚度1 cm,寬度10 cm,然後用寬1.5 cm的刀剁成長條,將兩條疊在壹起,用竹筷子從中間壓緊壓實,雙手輕捏兩端,旋轉後拉伸至30 cm。
原理:制作油條面團屬於明礬、堿、鹽面團。由於這類面團的特殊反應,其熟化過程受到壹定程度的限制,壹般只適合高溫油炸,以達到軟脆的特點。
參考資料:
人民網-油條是明礬做的?
中文文本庫-油條
油條是壹種古老的中國面食,是壹種長而中空的油炸食品,口感酥脆堅韌,是中國傳統早餐之壹。《宋史》記載,宋朝時,秦檜迫害嶽飛,人民用油炸壹種類似油條的面食來表達他們的憤怒。類似的油炸面食,其起源遠早於宋代,可追溯到唐代以前,具體時期無法考證。
油條的名稱因地而異,東北、華北很多地區稱油條為“果脯”;安徽有的地區叫“油果”;廣州及其周邊地區叫炸鬼;潮汕壹帶等地叫炒果;浙江省對天然筋有個叫法(天然筋就是絲瓜,老絲瓜曬幹去皮後會留下筋,跟油條的形狀很像,所以叫天然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