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秦兩漢時期狐貍地位尊貴,與龍、麒麟、鳳凰並列為四大祥瑞。甚至有傳說講大禹的妻子塗山氏就是壹只美麗的九尾狐,癡情的等待大禹治水回來,並為他生兒子啟。《山海經》記載:青丘之國?其狐四足九尾。九尾狐被人作為祥瑞,即郭璞所說“太平則出而為瑞也”。在漢代石刻畫像及磚畫中,常有九尾狐與白兔、蟾蜍、青鳥並列於西王母座旁,以示禎祥。
然而,到了東漢,狐貍精的形象開始朝著令人害怕的妖怪方向轉變。有史料記載:狐, 妖獸也, 鬼所乘之。此後,狐貍精由瑞獸變妖獸。到了東晉,狐形象的這種變化更是劇烈。《玄中記》記載:狐五十歲, 能變化為婦人, 百歲為美女, 為神巫, 或為丈夫, 與女人交接。能知千裏外事,善蠱魅, 使人迷惑失智。千歲即與天通, 為天狐。
傳統的瑞獸狐貍精,正式變成妖獸狐貍精。狐貍精也有了迷惑男子或者女子,誘惑人類與之相交的特征。東晉幹寶的《搜神記》記載:狐者, 先古之淫婦也。其名曰阿紫, 化而為狐。故其怪多自稱阿紫。這裏,將狐貍精徹底塑造成“淫婦”(“淫獸”)。於是,《封神演義》、《聊齋誌異》更是將“淫獸”這壹形象無限擴大,狐貍精妲己魅惑紂王,更讓紂王丟掉了江山,放火燒了鹿臺,更燒了自己。
《聊齋誌異》裏的狐精更是數不勝數,不光有女狐貍精,而且還有男狐貍精。不過聊齋裏的狐貍精多是有情有義的美麗女性,往往不顧壹切地愛上落魄書生。更多了壹些人性解放的因素在裏面。人們將狐貍精逐漸塑造成“淫獸”的形象,更像是在高壓的封建禮教下對性解放和性自由的壓制。在聊齋裏出現的大量愛憎分明的美麗狐仙,更是書生對溫柔多情的女性形象的渴望和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