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國古代的姓氏有哪些?

中國古代的姓氏有哪些?

推測姓氏的起源與先民的圖騰崇拜有關。在原始時代,所有的部落和氏族都有自己的圖騰崇拜對象,比如麥穗、熊和蛇,這些曾經是我們祖先的圖騰,這個圖騰崇拜對象成為了我們部落的象征。後來成為這個部落所有成員的代號,即“姓”。因為古代氏族部落的數量畢竟是有限的,可數的,所以純古代的姓氏所剩無幾。相傳人類的始祖軒轅有25個兒子,其中14功勛卓著,黃帝給了他們12個姓氏,被後人繼承,壹直沿用至今。據《春秋》記載,後人整理的“古姓”有:媯(今河北涿鹿有媯水)、媯、子、姬、豐、郢(秦姓)、姬、任、姬、錢、曹、齊、媯。這些姓氏中,有將近壹半的姓氏旁邊都有女性二字。因此,人們推測姓氏的產生可能是在母系氏族社會。章太炎先生等學者從《說文》、《山海經》、《甲骨文》、《金文》等較老的文獻中整理出幾十個古代姓氏(約59個,章太炎得52個,其他人得7個),使原來的姓氏只剩下80多個。可想而知,這只是古代實際存在的姓氏的壹部分,原來的姓氏肯定不止壹個。其他人都失蹤了。但有壹點是肯定的:那時候的姓氏從來沒有我們今天說的那麽多。

姓氏的歷史

中國是世界上第壹個使用姓氏的國家。大約5000年前的伏羲時代,“姓”被定義為世襲,由父親傳承。今天我們說的姓氏是以姓氏筆畫為序,以姓氏為統壹概念。但在古代,姓和姓是有嚴格區別的。“姓”代表氏族的世系,起源於母系社會,稱為氏族姓氏。是為了區分血緣,防止血親婚姻而發明的相應識別標誌。“士”是古代貴族象征和氏族制度的稱謂。從夏中期開始,“士”成為“姓”的壹個分支,表示功勛和地位。當時,大群部落分裂成幾個小團體。出於相互交流中身份識別的需要,這些小群體在獲得新的居住地的同時,獲得了壹個新的符號——姓氏,這個符號與地域有關。

壹直認為中國人是先有“姓”後有“姓”的。其實姓和姓已經混在壹起了,姓和姓的關系在變。傳說和文獻中的“師”有幾百個,最早的是盤古、天荒、人間王爺、人皇、五龍,其次是鞠菱、黃慎、歸逵、孔桑、慈民,再其次是陳芳、蜀山、混沌、幽巢,等等。在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是晁氏家族和燧人氏家族。有晁教民築木巢,掘營;燧人氏發明鉆木取火,教人烹煮食物,教人綁繩做記錄。

進入伏羲時代,中原地區出現了* * *鞏氏、白氏、朱氏、郝氏、李呂氏、氏、昆吾氏、葛氏、殷康氏、中黃氏、女媧氏等部落或國家。中國最早的姓氏產生於伏羲時代,“豐”是中國第壹姓氏。這壹時期最重要的姓氏之壹是鐘黃石,其領導人是倉頡,他創造了文字而不是結繩。

女媧之後,神農,即,其次是姜。黃帝姓公孫,名軒轅。黃帝所屬的部落叫熊氏。黃帝繼承炎帝的地位,統治中原大地。黃帝有25個兒子,他的姓氏是14,他的姓氏是12:姬、遊、戚、姬、滕、甄、任、荀、諾、、賢、夷。這些12的姓氏實際上屬於熊氏宗族,其他的兒子因為沒有建立自己宗族的實力,所以不能有姓氏。據考證,中國最古老的姓氏基本上是從炎黃之後。炎黃兩位皇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無論妳我他,我們都是同根生。

先秦時期,女稱姓,男稱姓。秦始皇統壹中國後,姓氏開始合二為壹。由於形式固定,後代可以永久使用,便於形成壹脈相傳的家族,世系起源的線索更加清晰。中國人非常重視姓氏,並形成了隨姓同居的習俗。在很多地區流傳著編家譜、聯想宗族的習俗,全國各地形成了無數同姓的人,後人通過討論他們的家族史,很容易就能找出血緣的來源。

姓氏的來源有很多,比如熊、虎、龍等等。以國名為姓:齊、楚、漢、趙、秦等。以居住地為姓:西門、郭、邱、殷、常;官姓:上官、蔔、錢、史、司馬等。以職業為姓:張、顧、塗、甄、匠等。以山川之名為姓:喬、姬、姜、黃、吳等。皇帝賜姓:劉、李、趙、、朱等。還有的以數字、季節、方位、氣候、花草樹木為姓氏。

中國人習慣於繼承父輩的姓氏,以父系的方式傳給下壹代。所以,大多數姓氏都屬於壹種基因,是以父系方式傳遞的,不分性別,相當於位於代表人類的男性染色體上的壹種特殊遺傳基因。

姓氏將壹個氏族的人與另壹個氏族的人區分開來。在壹個氏族內部,為了相互區分,“名字”只屬於個人的標誌出現。在社會交往中,無論是哪壹群人,僅憑名字就能相互區分,如果與另壹個宗族的人交往,僅靠名字不足以表明身份。只有把自己的族姓和名結合起來,才能清晰地展現自己,與他人區分開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姓名被賦予了許多新的內涵,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姓氏文化。

在中國,每個人壹般都有姓。人們初次見面時,總會問對方:“妳叫什麽名字?”由此可見姓氏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中國古代人的名字和現代人壹樣,都是人們在社會活動中用來代表個人的符號。

中國有多少姓氏?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準確的統計數據。俗稱“百家姓”,明代(1368-1644)共有3000多個姓氏。姓氏的形成有不同的歷史過程,同姓不壹定是壹個起源。如“何”,有的原名“賀蘭”或“何墩”,簡化為“何”;有的原名叫“卿”,為避皇帝忌諱,改名叫“和”。姓氏也會因為政治、地理、種族等原因而改變。所以,幾千年來,中國姓氏的起源五花八門,眾說紛紜,但可以總結為:

第壹,在母系氏族社會,母親是姓氏。傳說在古代,神農氏的母親名叫女鄧,所以當時很多姓氏都在女字旁邊,比如:古、姬、姜、桂、司等等。

2.以出生地和居住地為姓。傳說在古代,虞舜從堯遺址中出來,以堯為氏。春秋時期,齊桓公的大夫分別住在東國、南國、西國和北國。他以東郭、南郭為姓。鄭博士住在西門,所以以西門為姓。

第三,以古名為姓。虞、夏、商時期有壹個王莽王國,王莽的後裔姓王。在商朝,有壹個國家叫阮,它的後代叫阮。

第四,以封地為姓。趙復被周武王封為趙成,後代姓趙;周昭王私生子封在翁地,故姓翁;的兒子姓侯,他的子孫姓邢。

5.以官職為姓。古代有五義,即司徒、司馬、司空、施思、司寇,他們的後代都以這些官職為姓。

六、天子賜姓,以數為姓。比如周穆王死了壹個寵妃,為了表達自己的悲痛,給自己的後代起了痛苦這個姓氏;周惠王死後追惠,後代姓惠。

七、以祖宗之言為姓。比如的兒子嚴,字子尤,他的孫子就姓尤;魯的兒子子字被命名為臧,他的後代被命名為臧。

八、因神話傳說為姓。傳說有壹個閻娜,他是天上龍的後代,他的後代以龍為姓。傳說神仙中有壹只青鳥,後人也有壹只青鳥。

因禁忌或某種原因而改姓。例如,戰國時,齊襄王的後代原姓田,齊國為秦所滅。他們的後代不敢叫田,改名叫法。漢明帝忌諱“莊”字,凡是姓莊的都改姓“顏”。明朝燕王朱迪以黃子澄的名義進攻南京,推翻了文健,成為皇帝(也就是明朝的成祖)。當時封為京南,宦官馬因在京南有功,被賜姓鄭。後來,他改名為鄭和。

十、隨著歷史的發展,民族的復雜化,有些姓氏是民族語言的音譯。例如,匈奴首領山雨的後代就有許多姓山雨。可見,姓氏是壹種象征,並不像封建宗法制度的維護者所標榜的那樣神秘神聖。

十壹、以姓為氏。姓氏是在氏族公社時期作為氏族部落的標誌而產生的,有的後代直接繼承為姓氏。在母系氏族社會,母親是姓氏,所以當時很多姓氏都在女字旁邊。如:嵇、姜、閻、姚等。

12.以國名為姓。正如我們所熟悉的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齊、魯、晉、宋、鄭、吳、越、秦、楚、魏、韓、趙、魏、燕、陳、蔡、曹、胡、徐,這些都成為今天常見的姓氏。

十三、以城命名。壹個城市就是壹個封地,由皇帝和王子分配給同姓或異性的大臣。他們的壹些後代或居住在這些封地的人將繼續使用他們的名字。比如,踏板車在蘇聯(今河北臨漳縣以西)分了壹塊封地,的後代就姓蘇。據統計,以易為姓的姓氏有近200個。由於歷史演變久遠,壹些復姓已經不存在了。

十四、以鄉、亭之名為姓。今天常見的姓氏有裴、陸、顏、郝、歐陽等。

15.以居住地為姓。在這些姓氏中,有許多復姓,壹般帶有秋、門、項、陸、李、葉、關等字樣,表示不同環境下的居住地。

十六、以祖先的文字或姓名為姓。這篇文章裏有很多姓氏。據統計,姓氏有五六百個,其中復姓近200個。比如周平王的私生子林鍇,就是林子傳下來的。宋代戴公之子填石,孫以祖父之字為氏。漢朝時,改父為皇甫。

十七,二是姓。壹個家族,按兄弟順序取姓,如大哥稱伯或孟,二哥稱仲,三哥稱叔,四哥稱姬。後代隨姓,表示在氏族中的順序。但也有例外父親莊,弟弟莊的魯莊公,原本是鐘的和的。因為他犯了弒君罪,他的子孫改姓孟或。

十八、以官職為姓。如司徒、司馬、司空、施思、司寇等。有些以官職為姓的姓氏,也可以從字義上加以區分,如姬、簡、、蒼、君、楚等。

十九、以技為姓。比如女巫、占蔔師、陶工、工匠、屠夫等。

20.古代少數民族融入漢族帶來的姓氏。

21.以謚號為姓。

二十二、因賜姓、避諱而改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