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成誦文言文

成誦文言文

1. 書要成誦的古文

原文:司馬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遊息矣;獨下帷絕編,迨能倍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溫公嘗言:“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譯文:司馬光幼年時,擔憂自己記誦詩書以備應答的能力不如別人。大家在壹起學習討論,眾多的兄弟已經會背誦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馬光卻獨自苦讀,還在專心學習,刻苦讀書,壹直到能夠熟練地背誦才停止。由於讀書時下的功夫多,收獲就長遠,他所精讀和背誦過的書,就能終生不忘。司馬光曾經說:“讀書不能不背誦,有時在馬背上的時候,有時在半夜睡不著覺的時候,吟詠讀過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獲就多了!”

2. 小課題研究.文言文熟讀成誦

摸索出了壹套能夠激發學生文言文閱讀興趣的切實可行的教學方式:1.學法激趣,2.信任激趣,3.導語激趣, 4.板書激趣,5.情景激趣,6.審美激趣,7.古為今用激趣,8.靈活多樣的教法激趣,9.活動激趣。

壹、課題研究的主要背景

隨著社會文化的革新,以及時間的推移,文言文中相應的文化背景、歷史條件、社會形態等等都與學生生存的環境存在著巨大的時空距離,文言文語言表達形式、表現方式、詞法語法等方面與學生現實語言交際之間也都存在隔膜。加之隱藏在古代詩文中的微言大義,又增加了學生認知理解的難度,學生因而對學習文言文產生了壹定的排斥、疏離、拒絕的心理。

其次,現在文言文教學存在兩大誤區。壹種是像學古漢語文選似的壹個字壹個字把它掰碎了,揉碎了,把文言文搞成古漢語當成或外語來教學。還有壹種就是拿了篇文章來,文章還沒有看明白呢,就開始總結思想、分析形象。文言文閱讀應該能夠把壹些東西讀通,讀得很順暢,學生自已去感受。無論讀文言文還是讀白話文,在做文學形象的鑒賞時,就提高語文能力來講,道理是壹樣的。不能把文言文當成外語來學,文言文畢竟是不同時代的漢語。另外也不能把文言文當成白話文閱讀,因為畢竟它有語言障礙。所以教學文言文應該抓住壹些跟主旨非常相關的東西,拿來做壹些重點地解剖。尤其是閱讀詩詞,壹定要從語言裏出形象,不從語言裏出形象,別人是沒法把握的。

再者,在初中階段,學生在課本裏接觸到的文言也只有幾十篇,且內容比較簡短,學習要求也比較低,多數初中老師對古漢語語言現象與規律疏於歸納整理。這樣也導致學生進入高中後,對於內容與語言形式不再像初中那樣淺易的文言文,自然產生了畏懼心理。

鑒於此,如何激發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就成為文言文教學的當務之急。

二、課題內容綜述

(壹)概念界定

什麽是古代漢語?顧名思義,就是古代漢族人民的語言,古代漢語有口語和書面語之分。

什麽是文言文?文言文是指以先秦的口語為基礎,經過較多的加工提煉而形成的上古漢語的書面語言,以及後來歷代作家模仿它所寫的種類作品的語言,如諸子百家、《史記》、唐宋八大家、桐城派等等,都是古文言實際應用的範例。簡言之,文言文,就是用文言語言寫成的文章作品。壹般把“五四”時期定為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分界限。

什麽是興趣? 興趣是對於事物特殊的認識傾向,它是壹種心理活動,當發展成為愛好時,就成為壹個人的較長久而相對穩定的行為傾向,影響著人們能力的發揮。興趣和愛好是積極性的來源,它是以認識和探索某種事物的需要為基礎,是推動人們認識事物、探求事物發展規律的壹種動力。是人們在學習、工作等活動中最活躍的因素。有了對某項事物的興趣,就能在行為中產生極大的積極性。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探索全新的實效性的文言文教學模式,使學生在主動參與文言文學習的過程中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和主觀的傾向性,進而帶動對語言的“認讀”“釋義”和“解析”,使學生真正具備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又領悟到精髓思想,服務於寫作,有益於人生。

(二)理論依據

1、心理學指出:興趣是推動人們進行求知活動和學習的重要的心理因素,它能使人集中精力,積極愉快地從事某種活動。凡是符合自己的興趣的活動,都容易提高人的積極性。

2、心理學研究表明,語言學習過程中,當學生把註意力集中於語言本身(知識、規則)時焦慮程度偏高,而把註意力聚焦在語言所表達的內容時,焦慮程度則明顯降低,學起來就比較輕松。

3、主體教育理論認為:學生既是教育對象,又是學習、認識和發展的主體,壹切教育的影響作為外部客體的東西,只有通過學生主體活動才能內化為主體的素質。體現學生主體性的課堂教學法是師生***同參與、相互交流的多邊活動,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指導者,學生是自我發展的自主參與者,是積極的探索者和創造者,師生之間是壹種民主、平等、合作的交往關系。這種教學能讓學生逐步由以教師指導學的“他主學習”走向獨立自學為主的“自主學習”,最後達到學會學習、學會創造的目的。

4、合作性原則:在課題研究中,必須改變教師之間,學生之間,家校之間彼此孤立與封閉的現象,強調互相合作,相互促進。

5、新課程標準指出:“適度強化文言文的學習,目的是促使學生加深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充實文化底蘊,提升文化品位。”

3. 關於讀書的文言文5篇,翻譯

原文王冕者,諸暨人。

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之。

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癡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知。

(《宋學士文集》) 譯文 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

聽完以後,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

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壹頓。過後,他仍是這樣。

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從此以後就地離開家,寄住在寺廟裏。壹到夜裏,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裏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瑯瑯壹直讀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壹個個面目猙獰兇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 濰縣署中寄舍弟墨第壹書 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無多,往來應接不暇,如看場中美色,壹眼即過,與我何與也?千古過目成誦,孰有如孔子者乎?讀《易》至韋編三絕,不知翻閱過幾千百遍來,微言精義,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窮。雖生知安行之聖,不廢困勉下學之功也。

東坡讀書不用兩遍,然其在翰林讀《阿房宮賦》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灑然不倦。豈以壹過即記,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張睢陽、張方平,平生書不再讀,迄無佳文。

且過輒成誦,又有無所不誦之陋。即如《史記》百三十篇中,以《項羽本紀》為最,而《項羽本紀》中,又以鉅鹿之戰、鴻門之宴、垓下之會為最。

反覆誦觀,可欣可泣,在此數段耳。若壹部《史記》,篇篇都讀,字字都記,豈非沒分曉的鈍漢!更有小說家言,各種傳奇惡曲,及打油詩詞,亦復寓目不忘,如破爛廚櫃,臭油壞醬悉貯其中,其齷齪亦耐不得!譯文 讀書把看壹遍便能背誦作為值得肯定的能力,其實是最於事無補的。

眼裏看的清楚,心裏匆匆而過,其實留在心中的並不多,因為來來往往頻繁而應付不過來,好像看著歌舞場裏的美女,看上壹眼就過去了,和我又有什麽關系呢?自古以來過目成誦的人,有誰比得上孔子呢?孔子研讀《周易》到穿連《周易》竹簡的皮條都斷了好幾次,不知他翻閱過幾千幾百遍了,從而對《周易》精微的語言,深刻的道理,越探究越[1]明白,越鉆研越深入,越是前行就越不知它的盡頭。即使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聖人,也不會停止刻苦勤奮的學習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識。

蘇東坡讀書不需要讀第兩遍,但是他在翰林院讀《阿房宮賦》時直到四更,掌管翰林院的老吏覺得他讀得辛苦,可蘇東坡卻十分暢快,毫無倦意。怎能因為看壹遍就能記誦。

便丟下書本,草草結束這件事呢!只有虞世南、張睢陽、張方平等人,壹生讀書從不讀第二遍,因此始終也沒有寫出好文章。 況且過目就能成誦,還會產生什麽都記誦的壞處,就像《史記》130篇中,數《項羽本紀》寫得最好,而《項羽本紀》中,又以鉅鹿之戰、鴻門之宴和垓下之會幾個片段寫得最好。

反復誦讀觀賞,值得欣喜、值得悲泣的,只在這幾個片段罷了。如果壹篇《史記》,篇篇都讀,字字都記,豈不是不懂道理的愚鈍之人!還有小說、各種戲曲及打油詩。

也都過目不忘的話,那就像破爛的廚房櫃子,發臭的油、腐壞的醬全都貯藏其中,這品味的低俗實在是令人不能忍受。黃生借書說 黃生允修借書。

隨園主人授以書而告之曰:“書非借不能讀也。子不聞藏書者乎?七略四庫,天子之書,然天子讀書者有幾?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

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見之矣。

’若業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異日觀’雲爾。” “余幼好書,家貧難致。

有張氏藏書甚富。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

其切如是。故有所覽輒省記。

通籍後,俸去書來,落落大滿,素蟫灰絲,時蒙卷軸。然後嘆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

今黃生貧類予,其借書亦類予;惟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與不幸,則其讀書也必專,而其歸書也必速。

為壹說,使與書俱。翻譯 年輕人黃允修來借書。

我把書借給他,並告訴他說:“書要不是借來的就不會好好地去讀啊。妳沒有聽說過藏書的人不讀書的事嗎?《七略》《四庫》,是天子的藏書,但是天子讀書的有幾個呢?書多得搬運時使牛馬累得出汗,堆滿屋子,這是富貴人家的藏書,但是富貴人讀書的有幾個呢?其余像祖父和父親積藏,而兒子和孫子丟棄掉的情況,就更不用說了。

不只是書籍是這樣,世間的事物都是這樣。不是自己的東西,而是勉強借來的,必定會擔心人家催著要,就憂懼地忐忑不安地摩挲撫摸不止,說:‘今天存放在我這裏,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見到它了。

’如果已經被我所擁有,壹定把它捆起來放在高處,擱起來藏著,說‘姑且等改日再看吧’。“我小時候愛好讀書,但家裏窮。

4. 關於勤奮讀書的文言文有哪些

1、王冕求學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

或牽牛來責蹊(xi,踐踏)田者,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癡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

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

見.安陽韓性聞而異之,錄為弟子.學遂為通儒.性卒,門人事冕如性.時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養.

久之,母思還故裏,冕買白牛架母車,自被古官服隨車後.鄉裏兒競遮道訕笑,冕亦笑.(《宋學士文集》)

2、範仲淹有誌於天下:

範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少有大誌,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

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乃至被讒受貶,由參知政

事謫守鄧州。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肉,妻子衣食自足而已。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

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3、司馬光好學:

司馬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遊息矣;獨下帷絕編,迨能

倍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溫公嘗言:“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

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4、張無垢勤學:

張無垢謫橫浦,寓城西寶界寺。其寢室有短窗,每日昧爽執書立窗下,就明而讀。

如是者十四年。洎北歸,窗下石上,雙趺之跡隱然,至今猶存。

5、鑿壁借光:

匡衡勤學而無燭。鄰居有燭而不逮(指燭光照不到),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

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5. 關於學習的文言文短文(200字左右)

清 袁枚

黃生允修借書。隨園主人授以書而告之曰:

“書非借不能讀也。子不聞藏書者乎?七略四庫,天子之書,然天子讀書者有幾?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日‘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見之矣。’若業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異日觀’雲爾。

“余幼好書,家貧難致。有張氏藏書甚富。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其切如是。故有所覽輒省記。通籍後,俸去書來,落落大滿,素灰絲時蒙卷軸。然後嘆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

今黃生貧類予,其借書亦類予;惟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與不幸,則其讀書也必專,而其歸書也必速。

為壹說,使與書俱。

司馬光好學(《三朝名臣言行錄》)

司馬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遊息矣;獨下帷絕編,迨能倍諷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溫公嘗言:“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誡子書 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要不要翻譯?

6. 《至忠》文言文翻譯全文

譯文忠言逆耳,有悖於人心,如果不是聖明的君王不會聽取它。

因此,賢主喜歡的正是不好的主上所要懲罰的。君主都痛恨劫掠侵占的行為,但是自己的所作所為卻導致了這種行為,痛恨它又有什麽用呢?假如有棵樹,希望它能茂盛生長,可是別人按時澆灌它時,自己卻討厭別人的澆灌行為,且每天砍伐樹根,這樣下去樹肯定不會成活了。

厭惡忠言,是最嚴重的自毀長城的行為。楚莊王在雲夢澤打獵,射中了隨兕獸,申公子培搶在莊王之前把隨兕奪走了。

楚莊王說:“他怎麽這樣粗暴且犯上不敬!”於是命令手下殺掉子培。左右的大夫都勸諫說:“子培是賢德之人,又是您最有才能的臣子,這其中壹定有原因,希望您能仔細調查此事。”

不到三個月,子培生病死了。後來楚國起兵,與晉國軍隊在兩棠交戰,大勝晉軍,回國後賞賜有功將士。

申公子培的兄弟上前向主管官吏請賞說:“別人有行軍打仗之功,我的兄長在大王的車下有功。”莊王說:“妳是什麽意思?”回答說:“我的兄長在大王您身邊冒著亂暴犯上的惡名,觸犯死罪,但他的本心是要效忠君王,讓您享有長壽啊!我的兄長曾讀過古書,古書記載說:‘殺死隨兕的人不出三月必死。

’我的兄長見到您射殺隨兕,十分驚恐,所以才搶在您之前奪走它,後來蒙難。”莊王命人打開平府查閱古籍,在古書上果然有這樣的記載,於是厚賞了子培的兄弟。

申公子培的忠誠可以稱得上是“穆行”了。“穆行”的含義是:不因為別人了解自己就受到鼓勵,也不因為別人不了解自己就感到沮喪,沒有比這更高尚的德行了。

齊王身上長了惡瘡,於是派人到宋國接文摯去治病。文摯到了後,察看了齊王的病,對太子說:“大王的病肯定可以治好。

即使如此大王的病壹旦治好,壹定會殺死我。”太子問:“為什麽呢?”文摯說:“如果不激怒大王,大王的病就治不好,但如果大王真的被激怒,我就必死無疑了。”

太子叩頭下跪,極力請求文摯說:“如果治好父王的病,而真的要殺您的話,我和我的母親壹定以死向父王為您辯解,父王壹定寵幸我跟我的母親,希望您不要過度擔憂此事。”文摯說:“好吧,我願意拼死為大王治病。”

文摯跟太子做了約定,三次都不如期前來。齊王本來已經生氣了。

文摯來了之後,不脫鞋就登上了齊王的床,踩著齊王的衣服,詢問齊王的病情,齊王惱怒地不跟他說話。文摯便出言不遜來激怒齊王,齊王大聲呵斥著站了起來,病於是就好了。

齊王大怒不悅,要把文摯生烹。太子和王後為文摯激烈地跟齊王爭辯,但沒能改變齊王的決定。

齊王最後用鼎把文摯活煮了。文摯被煮了三天三夜,容貌不毀。

文摯說:“真要殺我,為什麽不蓋上蓋子,隔斷陰陽之氣?”齊王讓人把鼎蓋上,文摯才死去。由此可見,在太平盛世做到忠容易,在亂世做到忠很難。

文摯不是不知道治愈齊王自己就得被殺,他是為了太子去做難事,以便成全太子的孝義啊。原文至忠之言逆於耳,倒於心,非賢主其孰能聽之?故賢主之所說,不肖主之所誅也。

人主無不惡暴劫者,而日致之,惡之何益?今有樹於此,而欲其美 也,人時灌之,則惡之,而日伐其根,則必無活樹矣。夫惡聞忠言,乃自伐之精者也。

楚莊王獵於雲夢,射隨兕,中之。申公子培劫王而奪之。

王曰:“何其暴而不敬也?”命吏誅之。左右大夫皆進諫曰:“子培,賢者也,又為王百倍之臣,此必有故,願察之也。”

不出三月,子培疾而死。荊興師,戰於兩棠,大勝晉,歸而賞有功者。

申公子培之弟進請賞於吏曰:“人之有功也於軍旅,臣兄之有功也於車下。”王曰:“何謂也?”對曰:“臣之兄犯暴不敬之名、觸死亡之罪於王之側,其愚心將以忠於君王之身,而持千歲之壽也。

臣之兄嘗讀故記曰:‘殺隨兕者,不出三月。’是以臣之兄驚懼而爭之,故伏其罪而死。”

王令人發平府註而視之,於故記果有,乃厚賞之。申公子培,其忠也可謂穆行矣。

穆行之意,不以人知之為勸,不以人不知為沮。行無高乎此矣。

齊王疾瘤,使人之宋迎文摯,文摯至,視王之疾,謂太子曰:“王之疾必 可已也。雖然,王之疾已,則必殺摯也。”

太子曰:“何故?”文摯對曰:“非怒王則疾不可治,怒王則摯必死。”太子頓首強請曰:“茍已王之疾,臣與臣之母以死爭之於王。

王必幸臣與臣之母,願先生之勿患也。”文摯曰:“諾。

請以死為王。”與太子期而將往不到者三齊王固已怒矣文摯至不解屨登床履王衣。

有頃,問王之疾,王怒而不與言。文摯因出辭以重怒王,王叱而起,疾乃遂已。

王大怒不說,將生烹文摯。太子與王後急爭 之,而不能得,果以鼎生烹文摯。

爨之三日三夜,顏色不變。文摯曰:“誠欲殺我,則胡不覆之,以絕陰陽之氣?”王使覆之,文摯乃死。

夫忠於治世易,忠於濁世難。文摯非不知活王之疾而身獲死也,為太子行難,以成其義也。

註平府:書庫名,是楚國收藏古籍文書的地方。出處出自《呂氏春秋?仲冬紀?至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