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人口的遷徙促進了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從戰國到漢代,壹直比南方發達,經濟重心在北方。
(1)經濟重心轉移的過程:南方的開發在古代是比較早的,但直到三國時期才處於初步發展階段。從魏晉開始,北方處於戰亂狀態,南方相對穩定,北方移民的湧入,統治者的重視,相對優越的地理環境,極大地促進了南方的經濟發展;南北朝時期,南方經濟發展迅速,南北經濟趨於平衡。隋朝統壹後,隨著北方經濟的恢復,北方仍然是全國經濟的重心,但北方的某些方面也依賴南方的補充,大運河的開鑿就是這種情況的體現。中唐安史之亂後,北方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經濟重心開始南移。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相對穩定,全國經濟中心不斷南移。北宋滅亡後,大量北方人南遷。南宋時期,南方經濟迅速發展,江浙地區長期成為全國的經濟中心,最終形成了南方經濟主導北方的格局。當時有句諺語叫“蘇滬熟,天下足”,就是經濟重心南移的證明。
(2)經濟重心南移的三個明顯特征:北方人南移,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經驗,體現了當時生產力的最高水平;二是南遷趨勢往往在民族分裂或封建割據或封建戰爭時期突出;第三,政治中心的南移對經濟重心的南移有壹定的影響。
③經濟重心南移過程完成的標準:人口和農產品產量超過北方;南方有持久穩定的優勢;新的經濟重心取代舊的經濟重心,成為新的財稅支柱來源。壹,文化的傳承基礎和特征
漢代文化是壹個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古今中外的現代文明人都羨慕和羨慕。但漢代文化的形成相對於中國古代而言起步較晚,其基礎是在以中華文化為核心,由西到中原,吸收中國各民族文化精華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從漢高祖劉邦誕生到達汗王朝,齊魯文化、中原文化、關中文化、北方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嶺南文化。這些文化的產生和形成與其所處的地理和政治環境密切相關,代表了當地文化的地域特征。
(1)荊楚文化:是漢文化形成和發展的最基本的文化類型之壹。主要分布在長江中遊的廣大地區,是當時劉邦出生地區的本土文化。鳳儀原為宋國領地,後在此設都(故鳳縣有“漢高故裏,古宋遺風”之稱)。
(2)齊魯文化:即儒家文化。它的地域是以泰山為中心的黃河下遊。這壹帶主要從事農業和絲織業,又因臨海而盛產魚鹽,從而形成了這壹帶的文化和習俗特色。“其俗緩而廣,卻充滿智慧,易談,重地,難撼,畏人爭,勇持荊棘,故鄉人亦大國之風”;“而鄒魯彬,尚有周公遺風,俗而好儒,備以禮,故其人齷齪。”
對於劉邦來說,荊楚文化、齊魯文化都是爛熟於心,是否推崇要看時局。表面上看,好惡不代表文化水平的高低。確切的說,中國文化很大壹部分來自齊魯文化,也就是儒家文化。
(3)中原文化:中華文化。這種文化主要產生於黃河中遊地區,那裏有突出的、文明的農耕文化。而且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這個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相對發達,成為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搖籃。
(4)關中文化:即三秦文化。這種文化觀念是在黃河上遊和渭水流域誕生和形成的,這裏土壤千裏,農田是最好的作物,農耕文化形成較早。
(5)北方文化:即燕趙文化。這種文化觀念主要起源於北方的海河流域,包括春秋時期的趙、中山、燕及北方地區。這種地域文化與中原文化有相通之處,又受塞外匈奴遊牧文化的影響,更加雄渾豪放。
除了以上五種文化主體,還有巴蜀文化、吳越文化、嶺南越族亞文化,都對中華文化的形成產生了壹定的影響。同時更多的受到了後來漢族文化的影響,在全國形成了統壹的“大壹統的漢族文化”。漢朝建立之前,中國廣大地區的文化差異極大地制約了地區交流和各項事業的發展。秦始皇統壹中國後,在李斯等人的倡導下,雖然對戰國時期“不同田、不同路、不同法、不同衣、不同聲、不同字”的文化現狀進行了改革,但這部著作並不能像戰爭那樣壹夜之間改變,而是需要很長時間才能使四面八方的文化交融在壹起,百家爭鳴相互滲透,最終凝聚成中華民族的文化。漢字、漢語和中國文化來自數百個民族,影響四面八方,對中華民族幾千年的鞏固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漢文化的主要內容和基本要旨
如上所述,漢代文化是在百族文化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漢字、漢語言、漢文化都是經過長期交流融合,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而形成的新的文化類型。特別是經過秦始皇和漢的兩次“大壹統”改良後,壹個新的文化原型基本形成。經過文、經、武帝的實踐,成為壹種相對穩定的民族文化。此外,漢代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科技、文化的蓬勃發展,對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而形成了“漢人、漢語言、漢字、漢文化”的特定稱謂。在博大精深的漢文化中,其主要內容和基本要旨大致如下:
(1)“無為而治”奠定了漢朝的立國之本;
(2)“獨尊儒術”促成了漢朝的長治久安;
(三)“龍鳳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
如前所述,“龍鳳文化”是夏商文化的壹部分,是炎黃先民崇敬的圖騰。夏商以後,龍鳳的形象在中華民族的心理中越來越瑰麗,詩詞歌賦和器物飾品都反映了龍鳳的吉祥形象。時至今日,雖然還沒有人自封為“真正的龍帝”,但“龍精神”,即主宰風、控制自然的威嚴形象,依然活躍在每個人的心中,激勵著人們不斷進取、奮發向上。
第三,漢文化對中華民族的巨大影響
漢高祖劉邦開創的漢代文化在中華民族乃至世界文化發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已經並將繼續對中國和世界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漢文化的發展,在某種意義上代表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其影響滲透到中華民族發展的方方面面。
(1)漢文化的形成是衡量民族興衰的標誌;
(2)漢代文化揭示了政治、經濟的基本立場;
(3)漢代文化對家庭觀念和倫理道德有著深遠的影響。
總之,博大精深的漢代文化是壹個凝聚了各民族文化的整體。它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心理,是壹種融合和吸收了各種類型文化精華的“統壹”文化,從而顯示出它的普遍性和適用性。它不僅具有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而且具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個性和鮮明性。它是使國家統壹、民族團結、多元文化走向單壹文化的光輝典範,其偉大成就和深刻影響是任何文化都無法比擬的。因此,漢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核心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體現了中華民族奮發向上、自強不息的精神,今後仍將對中國和世界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四、漢文化的發源地——徐州
歷史文化名城徐州,山川壯美,風光旖旎,大氣磅礴,景色令人嘆為觀止。六千年的文明,燦爛的古代文化,歷史的長河在這裏蕩起絢麗的浪花,陶鑄展現出獨特的文化魅力。其中,尤為引人註目的是其燦爛的漢代文化遺存。
這裏是漢朝主人劉邦的故鄉。中國歷史上第壹個強大統壹的封建帝國——達汗王朝,從這裏出發,登上歷史舞臺,上演了壹幕幕輝煌遍天下、魅力永存的生動大戲。無論是漢族,還是我們中華大家庭的主體,無論是我們寫的漢字,說的漢語,都和這個朝代有關。壹個“漢”字,早已融進億萬中國人的血液,成為壹個民族最醒目的圖騰。然而,又有多少人能永遠記住生於草樓的布衣英雄漢劉邦呢?
公元前256年,劉邦出生在徐州沛縣鳳儀李重陽。盛年成為沛縣泗水館館長。他無法忍受秦朝的暴政。他以非凡的勇氣和才能,帶領富農黨集結,與項羽聯手滅秦。後來經過五年的楚漢鬥爭,終於在公元前201年消滅了楚軍和垓下,建立了統壹的漢朝。
如今,位於豐縣劉寨村西的劉家祖,是壹片郁郁蔥蔥的草地;陳列在豐縣東北劉邦出生地龍塢橋上,更是淒涼;只有矗立在泗水亭畔的“大風歌碑”伴隨著這首歌唱的漢劉邦,講述著千古風流皇帝卷和輝煌漢獻帝章的故事。“風起雲飛,織女歸海故鄉,勇者守四方。”壹曲《大風之歌》傳唱了兩千年,確實傳達了中國古人的深厚感情和百折不撓的意誌。
漢朝的建立,至少從兩個方面標誌著中華民族近兩千年的發展方向。第壹,經過古代的部落紛爭,春秋戰國的割據,秦朝的軍事鎮壓,中華民族開始意識到並實踐真正的疆域和制度的統壹;第二,從中國歷史上第壹個布帝劉開始,歷代封建王朝的統治者都不得不重視自己的統治基礎——小農的利益,他們的興衰成敗都取決於他們。想到這裏,我們再回頭看看這尊韓和劉邦。我們是不是感覺到壹種特別凝重,難以形容的滄桑味道?
說到漢劉邦,還有壹個不可忽視的歷史人物——項羽。秦二世元年,他和叔父項梁在吳中起兵反秦。巨鹿之戰,他獲得三軍稱號,九戰九勝,殲滅秦軍主力,表現了無與倫比的英雄氣概。項羽曾定都徐州,自稱“西楚霸王”。後來,他從徐州退出了歷史舞臺。原因只能從歷史本身去找。歷史呼喚著自身發展的代表,呼喚著統壹和繁榮,自然也就拋棄了那些只圖勇武,只圖為國報仇的短視者。但是老實的徐州人並沒有拋棄他。在徐州南部的戶部山上,有壹個被譽為“徐州第壹景”的馬戲臺,是項羽建都彭城後,為觀看將士練兵而建的。
歷經兩千年風雨,馬戲臺的建築屢建屢建。65438至0996年,徐州市人民政府籌集巨資對馬戲場進行大規模修繕。改造後的馬戲勻稱、莊嚴、崇高,蔚為大觀。“壹杯人間英雄,壹曲悲歌只為後人”,站在馬戲臺上,我們向優秀的人們學習。嘿嘿?啟智?>地面切割煙囪?哎?廣場明亮渴望葡萄嗎?
歷史的風雲早已如暴風驟雨般逝去,留給我們的除了歷史教訓,還有許多可以作為歷史見證的遺跡。在這方面,徐州可以說是厚道的。
漢高祖劉邦統壹中國後,對東方重鎮、桑子故裏徐州進行了苦心經營。他同父異母的弟弟蛟劉被封為楚王,並建都彭城。蛟劉仍然為他服務,遠離他的臥室,並參與政治決策。顯然,他是皇室最重要的成員之壹。當時楚國有薛、東海、彭城3郡36郡,經濟實力雄厚。西漢楚王傳十二代,東漢楚王,五代彭城王。這些王公、公主、王公、翁主、文武百官、貴族士紳的墳墓,就藏在徐州城周圍的幾十個山頭裏。這些王公顯貴的墓葬以及漢代的漢俑、畫像石、畫像石和器物,無不顯示了漢代的經濟文化成就。所以,有人把徐州的漢墓、漢畫像石、漢兵馬俑稱為“中國漢文化三大奇觀”,有人把徐州稱為“世界級的中國漢文化博覽區”,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