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嵎夷旸谷?窮桑的東夷
問題壹:?窮桑,中國上古很重要的地名。
晉王嘉《拾遺記·少昊》:“窮桑者,西海之濱,有孤桑之樹,直上千尋,葉紅椹紫,萬歲壹實,食之後天而老。”
《帝王世紀》:“黃帝由窮桑登帝位,後徙曲阜。”?“少昊邑於窮桑,以登帝位,都曲阜,故或謂之窮桑帝。”?《帝王世紀》:“顓頊始都窮桑,徙商丘(即濮陽帝丘)。”
晉杜預註、皇甫謐《帝王世紀》皆以窮桑在魯北。
由此看出,這個“窮桑”地非同小可,是華夏上古時代很重要的“政治中心”,“三皇五帝”之三帝都在這裏“登帝位”、“始置都”,找到定位它,對於研究中華文明史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然而,中國文化源頭史誌上這麽十分重要的祖地,地標卻找不到了。
問題二:?嵎夷,旸谷。《山海經》、《尚書》等古籍最早提到的東夷地。
旸谷,古地名,被認為太陽出來之處,有“日出旸谷天下明”之說。?旸谷也作湯谷。《尚書*堯典》:“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是說嵎夷那裏有旸谷。《尚書*禹貢》以為嵎夷在青州,然而那個年代“天子”的地盤還到不了膠東。許慎的《說文解字》“嵎”作“堣”,並說嵎夷在冀州。同是《說文解字》又引桂馥語:《後漢書》認為嵎夷是在樂浪、三韓之地,今之朝鮮。查《後漢書*東夷列傳》關於嵎夷和旸谷之說,幾乎完全照抄《尚書*堯典》,“宅是嵎夷,曰乃旸谷”,就算是新的見解了,從中實在看不出嵎夷和旸谷是在朝鮮。?《後漢書》中所說的東夷,是指當時的東方或說中原之東的各部族,其中涉及了淮北壹帶、遼東半島、日本列島等處,毫無根據地把嵎夷定在朝鮮半島實屬附會。(摘)
看吧,嵎夷、旸谷地標也找不到了。
嵎夷,旸谷,窮桑,到底在哪裏?
經過幾年來的探索求證,或許我不經意間就揭開了這個千古之謎。偶然觸及,石破天驚。
有臯門就有皇城(諸侯郭門不得曰臯門),二者兼有就有中軸線,“中國”名由來,文化延伸為國邦中心、國中醫術之中醫等等。最初“國”的概念就是方城、方國,“天圓地方”說其實就是天圓城方;小城為國,大域為邦。有學者把上古氏族方國時代定性為“萬國時代”,窮桑,就是這個時期黃帝“統壹天下”的中心都邑。
發現窮桑
首先我看好了“窮桑”在魯北的觀點,而魯不是指曲阜,應該是魯鄆城和郿城。這樣,陽谷境內的阿[阿讀e]城王莊“龍山文化”城、景陽崗“龍山文化”城是窮桑的概率就很大(張學海老師曾提出景陽崗為窮桑觀點),均在郿城北部。
我曾寫過《阿邑古城或許就是窮桑》的博文,指證阿城鎮的“小城”、“臯門”地名符號就是遠古窮桑皇城及郭門文化符號,而這壹帶配得起臯門文化符號的只有窮桑皇城。也就是說,古東阿大城(址在陽谷縣阿城鎮西北三公裏)下面的小城,就是窮桑城。兩個文化符號被隱喻在了今天的阿城鎮裏了,“小城”符號就是窮桑城的隱喻;“臯門”就是皇城南第五道門的隱喻,即馬灣古遺址,在古城的正南方七裏處,古語曰:“三裏之城七裏之郭”,這裏應該就是臯門故址。
這裏才是華夏“首都”,這裏才是中國的東京-------扶桑。
歷史上這裏有翔實記載的就是齊國之柯邑;漢代的東阿縣城;三國魏曹植東阿王封地等。
附圖:
發現嵎夷、旸谷
在壹次遊覽東阿魚山曹植墓時,得知這裏也是“龍山文化”遺址地,不免激發起我的考古靈感,這裏與柯邑古城、景陽崗古城有關聯嗎?當我爬上山頂,俯瞰滾滾黃河東流,心潮也很澎湃。這亙古峽谷及福禍千古壹條河,肯定在訴說著悠遠的故事,只不過這曲調如同魚山的梵唄之音壹樣,難以使人讀懂。
當我整理日誌記錄遊記之時,在衛星地圖上發現了壹個讓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山--------陽谷山。傳說中的陽谷山跟陽谷有點關系,古時山上有陽谷亭,但傳說是在谷城(東阿鎮)南部,而陽谷山是在谷城西北方向黃河岸邊,與陽谷的傳說不相符,致使我也曾有過陽谷亭解讀誤區。
看到陽谷山和魚山地理位置我眼前壹亮:撲朔迷離傳說中的嵎夷、旸谷,難道就隱喻在了魚山和陽谷山這裏?魚山------嵎山,陽谷山-----旸谷山,這裏正是我論證的窮桑城的東方。《淮南子*天文訓》亦雲:“日出湯谷浴於鹹池,拂於扶桑。”如果站在“窮桑(扶桑)”城上看日出,魚山這裏就是湯谷,中午太陽在城上拂過,晚上落入鹹池,另說“西海”。西海,是不是古籍中提到的“阿澤”,我不敢想當然,但阿澤確實在古城西部,並且陽谷現在的許多村落還都以海為名,如魏海、嶽海、焦海、前海子等等。
《水經註》:‘吾山上有柳舒城’。按吾山即魚山。此“吾”應該讀yu,?“魚山”應該是老百姓的訛傳。在魚山---吾山之前,還應該有壹個名字,這就是“嵎夷”,嵎山。夷為平地,才有了“分命羲仲居於東方嵎夷,觀察日出,勸導農作,確定四季。這就是陽谷人傳說的:中國二十四節氣是在“陽谷”制定的唯壹版本的源頭,陽谷應該是旸谷,那旸谷山也就是被誤傳成了陽谷山,還弄出了“陽谷山換阿井水”的傳說。
東夷的東移及東夷泛稱
夏代,有窮氏首領後羿趁夏王朝統治力量衰弱的時機發難,驅逐了太康。太康死後,後羿立太康之弟姒仲康為夏王,實權操縱於後羿之手。仲康死後,其子相繼位,後羿又驅逐了相,自己當了國王。他爭霸四方,成就霸業後在今即墨境建立夷國,把窮桑的“東夷”文化符號推到了膠東,至此,東夷文化概念成了泛稱。孟子說“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感覺就是誤讀,“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於壽丘”的地名都在魯西。
再後來,膠東半島被齊國統壹,周王朝的東夷概念指向了遼西,東夷改為了“東銕”,鐵字由來。
《辭海》
就這樣,東夷符號成了泛稱。首先是推到了膠東;接著推到了遼西;再後來就是泛指中原東部地區或部落,甚至四鄰民族部落即“四夷”。到了明清時期,東夷概念就推向了外國,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甚至西方國度。“夷”成為了外部的,非主體的,又如同宗譜文化中的“姨”,雖是血緣關系,卻在自己族譜裏找不到姨的位置。
原本的窮桑的東夷成了說不清理還亂的東夷,學者常常此東夷是彼東夷。而作為文化之源,窮桑以及窮桑的東夷,或許都被隱喻在了“第壹山”裏,證明這裏就是華夏文明天下第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