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植物染料起源於哪個朝代?

植物染料起源於哪個朝代?

壹、中國傳統植物染色藝術的興起(五帝五帝之前)

壹般認為,中國的染色活動與纖維織物的起源大致同步。

中國是“絲”的發明者,纖維(絲綢)的發展很早,絲綢染色也很早。

但筆者認為,從染的概念上,可以追溯到洞穴文化的發展時期。

從圖騰崇拜開始,人類就用樹葉、野果、花朵的顏色汁液,在人體、配飾、日用品上染出豐富的色彩,繪上符號和圖像;人們學會了燒木頭生火之後,就用火來做飯取暖,然後用燒過的木炭灰把它染成灰黑色。

這些原始材料的應用催生了植物染色藝術的染色技術。

根據現有資料,舊石器時代的山頂洞人“穿的衣服都是用赤鐵礦染的”,他們也知道如何給裝飾品的石珠染色。

發展到新石器時代晚期(約4000-5000年前)。

我們的祖先開始用天然色素染色。他們把亞麻布染成紅色,用植物顏料在器皿上染出“裝飾圖案”。

但是,這些只是穴居人傳播紅粉(原始巫術和禮儀)的延續和進壹步發展。審美和藝術仍然沒有獨立和分裂,只是隱藏在原始巫術和禮儀的圖騰活動中。

直到軒轅黃帝時代,人們才使用草木的汁液進行染色,制成現成的衣服。

這些用植物和樹木染色的衣服成為了最早的真正有美感的草染藝術。

傳說我國在三皇五帝當政時就有了統壹的制度,古代的《宣儀與黃裳》也證明了這壹點。

根據以上分析,也可以看出,植物染色藝術壹般可以通過其他形式的再創造或與其他工藝相結合來實現。例如,在仰韶文化時期,人們將草木灰和礦物顏料與日常用具結合起來進行染色活動。

此外,根據考古發現,這壹時期的洞穴壁畫中還有染植物、染樹木的活動痕跡,以及上面提到的染色制衣和下面提到的“繪”和印染,大部分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因此,作者總結了早期在石器和陶器上染植物和樹木的藝術活動。

從原始的巫術和儀式圖騰到“有意味”的審美延伸,最原始的藝術出現了。

植物染色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用於裝飾和藝術服務,這不僅是中國傳統植物染色藝術的起源,也促進了植物染色技術和藝術的發展。

這些原始植物染色藝術的特點可以概括為“有意味的形式”。

不同時期的形式有所不同。從圖案來看,仰韶紋飾中有很多動物形象和動物圖案,但在新石器時代,已經不是動物圖案,而是抽象的幾何圖案(直線、曲線、水紋、三角形、鋸齒紋、螺旋紋等。),從復制到表現,從寫實到象征。

可見,抽象的幾何紋飾不是壹種形式美,而是在抽象的形式中有內容,在感官體驗中有思想。

二、中國傳統植物染色藝術的發展(夏朝-南北朝)

中國傳統植物染色藝術的發展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壹階段,奴隸社會。

這壹時期是染色技術的成熟期,傳統植物染色藝術在這壹時期仍以紋飾為主,風格沈穩神秘,有壹種淩厲之美。

(1)技術成熟。

據記載,夏朝就人工種植了用於染色的植物,並掌握了它們的生長規律。

我們的祖先在當時已經可以染蘭草,染出來的產品主要用於服裝和身體的配飾。

進入我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後,根據甲骨文和金文的記載,商周時期的染色技術進壹步發展,植物染料的技術已經達到相當的水平,掌握了許多植物的染色技術。

周朝創造的重復染色技術直到現代染色手工業仍被廣泛使用。

西周初,隨著絲綢和以生產絲綢為主的染織業成為當時社會生產的重要部門,植物染色也迅速發展起來。

在這壹時期的許多文獻中,也可以證實:

“是藤蔓,是纏繞,拿了也沒用。”

就是織細布粗布,不討厭穿衣服。

《詩經》中有許多描寫與葛、桑、馬等織女的詩。

當時,染紗織布是女性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春秋時采草染草,以權謀測,以便適時授獎(李周)。

這句話是對當時“棕染草”崗位職責的描述。

此外,根據先秦著作和壹些出土文物的記載,當時有研究染色技術的專業資料,有織物制作標準的規定。

比如西周時期對織物的染色標準有嚴格的規定,以錦雞羽毛為染色標準。

到春秋晚期,我國的草染技術已經相當成熟。

對於草染的品種、染色工藝、媒染劑的使用等諸多方面都有壹套成熟的管理制度。

設“染人”染絲,凡染,春練,秋染夏,掌染事。

這壹時期已經廣泛使用含單寧酸的植物染料,用媒染劑染黑,媒染劑是藍釩。

靛藍是當時最常見的染料,沈澱下來的靛藍泥可以隨時還原染色。

(2)植物染色藝術神秘莫測,有壹種獰美。

隨著奴隸制的建立,出現了壹批專門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巫師,他們就是第壹批思想家。

他們幻想壹些神秘的、有威脅性的動物面部圖案,認為自己擁有巨大的原始力量。

在這種情況下,植物染色的藝術也是神秘的,有壹種兇猛的美和壹種簡單的風格。

第二階段,秦漢魏晉南北朝。

這壹時期是染料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和染料制備的完成期,植物染色藝術純正,藝術水平提高。

中國秦漢時期,人們在染色實踐中發現了染色與空白的對比,意識到壹些受控的染色區域和形狀可以形成空白圖案,於是防染技術開始出現,這也意味著簡單的草染藝術逐漸形成。

當時,用蠟染防染劑的方法最早出現在西南壹些少數民族地區:用熔化的蠟在織物上畫出圖案,然後浸入染料中染色,將蠟煮沸。

當時多用靛藍,少量用紫紅。

染色後去掉蠟模,即印出彩色白花或彩色底色白花的布。

由於蠟凝結後的收縮或摩擦,產生許多裂紋。染色後,顏料滲透到裂縫中,成品的花紋上往往會出現壹絲不規則的紋理,形成獨特的裝飾效果。蠟染法壹直沿用至今。

古代稱之為“枯槁拼布”,現代稱之為“蠟染印花布”。

到了漢代,開始出現裝飾性的蠟染。

四川、雲南、貴州等地的蠟染藝術壹直延續,至今仍流行於西南地區,尤其是雲南。

到了南北朝時期,紋纈草的出現更加突出,又稱“掐纈”、“掐花”、“掐暈纈”,現代稱之為“紮染”。

這是壹種機械防染法:先將面料對折、搭配、打結或用線縫制,拉緊成結,然後浸漬,拆線形成白色花紋。

(1)染料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和染料制備完成期。

秦漢時期,染料植物的種植規模不斷擴大。

(1)種植品種增加,色彩品種更加豐富。

絲織品上的顏色有20多種,東漢的記載中列出了39種紡織顏色。

當時種植的植物染料主要有;茜草、蘭草、黃櫨、紫草、橡木桶等。茜草是當時最重要的紅色植物染料。

②種植面積的擴大。

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千畝錢,其人千戶等”,說明漢代植物染料的種植面積很大,已經成了規模。

到了魏晉南北朝,植物染料的配制已經相當完備,可以常年儲存和使用。

賈思勰在他的《齊·姚敏書》中記載,割下的藍掉到坑裏,下到水裏,用木頭和石頭壓制它。

熱的時候放壹夜,冷的時候放壹夜,濾掉菱角,把汁放在骨灰盒裏。

率十石壇子,壹桶五升石灰,急得壹巴掌拍不響,停吃。

澄清排水。

不要做小坑,存放在藍湖臺坑。

等待就像稀飯,還裝在罐子裏,藍湖就完了。

這也是國內首次用文字介紹蘭草制備靛藍的方法。

(2)植物染色藝術變得純粹,藝術水平提高。

在形式上,染色織物與繪畫和刺繡相結合。

各種顏色的織物雖然顏色發生了變化,但仍然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和審美需求,於是出現了用“繪畫成果”來裝飾織物的做法。

繪畫和刺繡的結合可以形成華麗的藝術效果。

在內容上,由於社會意識形態的變化和染色技術、染料制備等諸多條件的完善,這壹時期植物染色藝術開始走向純粹的形式美。

民間藝術在這壹時期得到了高度發展。與當時的許多民間藝術壹樣,植物染色藝術壹直重視其裝飾性,提高了其藝術水平,其風格古樸美觀。

三、中國傳統植物染色藝術的繁榮(隋代-清代中期)

這壹時期,傳統的植被染色技術更加全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隋唐時期,中國的植物染色技術更加全面,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唐六經》雲:“凡染者,多以草木為之,有花與葉、莖與根、根與皮、土與季與月”。

說明草木染色的應用範圍遠比其他染色廣泛,已成為唐代最重要的染色方法和技術。

用的顏色命名也證明了這壹點,如橙、杏、橙、草綠、豆綠等等。

唐代紡織工業非常發達,著名的絲綢在松州,織錦在益州和揚州。

這壹時期植物染料在紡織生產技術中的應用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自唐代染院建立以來,出現了壹些新的印染技術,如動物紋絲綢折射浮雕印花技術的發展和甘肅敦煌出土的浮雕花果。

還有就是用堿作為拔染劑在絲綢上印花,這樣用堿撚的絲綢就會變白顯示花朵;用橡膠粉漿作為抗蝕劑印刷,刷色後去除橡膠漿,露出花朵;用空心紙板印制的折枝雙色印花大家族;鏤空版澱粉糊的防染色和染花方法等。,促進了植物染色藝術的繁榮。

這種用鏤空版澱粉糊的防染染花法印染的產品,宋代稱為“藥點布”,但模板更精細,上漿工藝也有所改進。

宋代的“藥用貼布”往往是“青花書寫”,這是流行的藍印花布的前身。

宋代染的記載,據方以智《通雅卷三十七》所引文獻記載:“仁宗晚年染都紫,改色加重,先染為青,後許染以紫草,稱油紫。

.....惜春中北部染成的紫色很鮮艷,有中國效果,為北方紫色之眼。

蓋先不要綠,而要換成腳,少用紫草,這樣才能真正贏得朱..."明代楊慎在《丹鉛總錄》中說:"元代染匠有夾之名,另有檀香、鐲子、槳、三套、青絲斑等。

到了明清時期,可用於染色的植物種類再次擴大。

國內生產的植物染料不僅可以自給自足,而且還有相當數量的出口,其中紅花制成的胭脂棉就出口到了當時的日本。

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染料植物的種植、染料應用技術和制備技術都達到了頂峰,染坊也有了很大的發展。

上海染坊幹的時候,有人這樣形容:“染坊有藍屋,月下染天青,淡藍白;有紅色方塊,染成紅色,露出粉紅色;有漂白車間,染成黃色,粗糙到白色;有斑駁的方格,染有黃、綠、黑、紫、蝦、綠、佛面金等。”

此外,清代還設立了江南織造局,主管皇室的織造和染織。它的三個主要染織機構是江寧局、蘇州局和杭州局。

到了清代,染料的發展也有所發展,種類更多,達到幾十種。

草染藝術是多元化的,文人的介入給它帶來了新的審美意境。

隋唐至清代中期是中國傳統草染藝術的繁榮時期。

從古代社會發展的轉折點來看,唐代是中國古代社會三大轉折點之壹。

社會轉折的變化也清晰地反映在整個意識形態中,包括文藝理想或者說美。

自唐代以來,中國文人介入美術領域的現象屢見不鮮。

他們以文人的個性和氣質繼承了傳統植物染色藝術的古樸、豪放、美麗和古樸的藝術風格,同時也給植物染色藝術帶來了新的審美意境,即典雅。

當然,每個時期都有壹些變化,比如初唐的靈動飄逸,而宋代則更為“精致”。

四、中國傳統草染藝術的衰落(晚清-民國)

(1)清末至民國時期,隨著國外原料和機械制劑開始流入中國市場,傳統植物材料的發展空間受到擠壓。

中國傳統的草染藝術正在衰落。

乾隆以來,西風東漸,西方商品輸入中國。

晚清中國的服飾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到了民國時期,大量引進機械準備,傳統手工業衰落。

中國的工業領域受西方影響很大。

國外的服裝原料也吸引國內消費者,逐漸占領國內市場,形成崇尚“新風格”和“西式”的氛圍。

與此同時,壹些化學染料開始流入中國,並逐漸等待在染色工藝中使用。

由於生產成本低、速度快等優勢,紡織印染工藝迅速采用國外原料和機械準備,傳統的手工印染工藝逐漸衰落。

(2)晚清至民國,藝術領域受西方影響較大。

雖然傳統的草染藝術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

然而,由於西方染料和制劑的影響,傳統的植物染色藝術只在中國西南地區發展起來。

當時在雲南大理,家中紮染十分普遍,以紮染作坊密集而聞名的州城、喜洲等城鎮,已成為四面八方著名的紮染中心;此時,蠟染在湘西、貴州、雲南、川南的大部分苗族中流行,貴州的丹寨、安順、郎岱(今六支)、普定、惠水等地技藝最高。

在大多數地區,蠟染產品被用作服裝,而在湘西,它們被用作床單,窗簾和枕巾。

就其藝術風格而言,基本上繼承了傳統,沒有太大的變化,只是在色彩上更加華麗,制作上更加精美。

藝術是哲學的體現,藝術總是以自己獨特的形式表現出壹定的文化心理,表現出這種文化意識的深厚基礎。

從石器時代到民國時期,在這段漫長的歷史中,中國傳統植物染色藝術隨著自然和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演變和嬗變,到了民國時期走向衰退。

但到了當代,隨著人們環保觀念的提高,植物樹木的染色技術再次升級,新的植物染色藝術逐漸與其他藝術形式相結合,進入當代藝術領域並得到發展。

目前,傳統植物染色的環境優勢和當代視覺美學地域分化風格的形成,為我國紡織服裝業適應市場的國際化競爭,提高產品附加值,實施“以產促進”戰略,獲得新的競爭優勢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

對中國紡織服裝產業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升級將起到巨大作用。

目前,我們欣喜地看到,傳統的草染藝術通過“藝術染整”和獨特的原創工藝語言,獲得了世界流行趨勢的“話語權”。

此外,傳統植物染色藝術在家居裝飾、包裝設計、平面設計以及提升旅遊業品牌方面也有其重要價值。其古樸優美的藝術品質迎合了當代人返樸歸真的審美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