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被科學手段證實的物質形態有:固體、液體、氣體、離子、費米子和玻色子。基本粒子有:(電子、光子)、誇克、中微子等等。有量子力學和M理論在發展。
能量泡(佛道稱之為道)(佛道稱之為如來藏,道家稱之為混沌)的疊加,構成了壹個沒有空間概念的二維能量串;
能量弦的振動構成了基本粒子,是波粒二象性;潛意識是能量泡對能量弦同頻振動的壹種自我反應(波粒二象性,佛家叫空性,道家叫迅捷,包含壹切);
人的意識思維是腦電波對外界能量波信號同頻振動的解讀。腦電波的頻率是可以調整的。不同的腦電波頻率對同壹信號波有不同的振動,從而產生不同的意識概念。
當人的意識和潛意識同頻振動時,就出現了量子糾纏現象(佛教稱之為心識,道教稱之為大轉移),由此產生了四維時空概念和四維空間概念,也可稱為心識,飄忽不定。
能量弦有不同的形狀,有封閉的,開放的,直的,彎曲的…,所以弦的振動會形成不同的基本粒子,弦的振動頻率不同也會形成不同的基本粒子。能量泡,這些基本粒子的組合,以及心臟意識的同頻振動,會形成無數個不同的世界,疊加在壹起,也可以稱為宇宙意識。
令人驚訝的是,人類海馬體的振動頻率與地球相同,為7.83HZ(舒曼* * *振動),而人類的腦電波在0.5HZ到14hHZ之間,在興奮或專註於某件事情時可以達到14HZ,所以人類借助感覺器官所能感受到的是有限的。目前以地球為中心的可觀測宇宙半徑約為40 Hz。
幸運的是,研究發現,正常的大腦功能只被利用了不到4 6%,仍有90%以上的大腦功能可供開發,未開發的大腦主要是右腦。
人在心情愉快或冥想時,腦電波的頻率可以變慢,接近右腦腦電波的生物節律,於是人的靈感就出現了。日本和美國的神經科學家認為,當人的腦電波處於低頻β波段時,大腦利用潛意識、開發右腦的潛力是驚人的!
也就是說,當腦電波為低頻時,可以達到腦電波、潛意識、宇宙意識的同頻振動。
簡單來說,就是本質上,宇宙萬物不過是虛無,沒有差別,只有意識;就人類意識而言,目前大部分人都知道物質是量子的(電子、光子等。)和誇克、中微子等基本粒子,但越來越多的人認為物質是能量,意識也是能量波對自身同頻振動的反應;從心性意識的角度來說,就是心性意識大,物質大,但心性意識小,物質小。心情好的世界是好的,心情不好的世界也是壞的。根本原因是心靈意識的能量頻率是可調節的,而調節的動力是心情和智慧!
大外無物,小內無物。
如果想成為宇宙中最小的物體,必須滿足以下四個條件。
首先,它必須是壹個自由粒子。因為只有自由粒子才是獨立的物體。
第二,它必須是靜止質量中最小的粒子。因為,只有靜止質量最小,也就是說粒子的內稟能量最低。
第三,必須是不可分的粒子。因為只有最小的粒子是不可分的。
第四,它必須是運動最快的粒子。因為,粒子越小,受空間限制越小,允許的運動速度越大。
根據現有的知識,最小物體的粒子是電子、誇克、中微子和光子。只有這四種粒子被認為是最基本的粒子,其他粒子按照粒子的標準模型是由不同的誇克組成的。
首先,電子不滿足最小物體的條件。壹方面,電子的靜止質量比較大,約為9.1x 10-27g;另壹方面,正負電子的湮滅可以轉化為靜止質量中更小的光子;最後,電子的速度小於光子的速度。
其次,誇克不滿足最小物體的條件。壹方面,誇克不是自由粒子,即使誇克存在,也總是被囚禁在粒子中;另壹方面,誇克有幾十種,很難想象最小的物體也能有這麽多種,而且壹定不是最基本的粒子。
剩下的中微子和光子符合最小物體的要求,都具有最大速度和最小靜止質量的特性,不可分,可以自由運動。
光子的問題主要是光的本質,即光是粒子還是電磁波?因為任何粒子都有波粒二象性,而愛因斯坦根據光電效應證明了光是粒子。況且普朗克常數H是光子的角動量(Mrv),大於零,說明光子的靜止質量和半徑都大於零。這些原因都充分說明光子滿足自由粒子的條件。電磁波其實只是光子運動的群效應。
中微子的特殊性在於,它和光子非常相似,速度和靜質量非常接近,但中微子的能量比光子高得多,穿透力高。
根據有機量子理論,宇宙是由量子組成的:
離散的基態量子形成空間,激發的量子變成光子、X射線、中微子(能量),高能量子組成的封閉系統是基本粒子(物質)。
由此,我們得出結論:
宇宙中最小的物體是普朗克常數h定義的量子,光子、X射線、中微子都是激發量子,本質上還是量子,所以也是宇宙中最小的物體。
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會隨著人類科技的不斷發展而改變。20世紀初,人類曾經認為原子是最小的物質,在希臘語中的意思是“不可分”。
但是隨著對微觀世界的進壹步探索,科學家發現原子也有內部結構,內部結構由質子(中子)和電子組成,而質子中子由更小的誇克組成!
目前人類發現的電子、誇克、中微子、希格斯玻色子等等都是最基本的粒子,構成了我們可見的世界!
但是這些基本粒子會不會也有內部結構,也可以分嗎?
目前科學家還沒有答案,因為那些基本粒子太小了,我們的科技水平很難觀測到這麽微小的世界!
但是,科學家們相當確定的是,無論未來的粒子有多小,都不會小於壹個數值,那就是10-35米的普朗克長度。由光速、引力常數、普朗克常數的相對值決定,是有意義的最小可測長度!
所以,理論上會有最小的物質,因為有最小的長度單位!數學沒有最小數,妳永遠找不到大於零的最小數,但數學只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壹種手段,數學不等同於物理和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