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壹下劉文典的生平?
國學大師----劉文典劉文典,安徽合肥人。原名文聰,字叔雅。1889年12月生。1906年入蕪湖安徽公學學習,因聰明好學,積極上進,為該校教師陳獨秀、劉師培的賞識,並受到他們反封建民主革命思想的影響和熏陶。1907年加入中國同盟會。 在民主革命思想的影響下,劉文典1909年赴日本留學。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青年時代的他懷著滿腔激情,於1912年回國,在上海於佑任、邵力子等主辦的《民立報》擔任編輯,宣傳民主革命思想。1913年再度赴日本,1914年加入中華革命黨,並任孫中山秘書。 1916年,劉文典回國,在北京大學任教,研究諸子著作。1923年出版專著《淮南鴻烈集解》,受到學術界極大重視。繼《淮南鴻烈集解》之後,劉文典又從事《莊子》、《說苑》等書的校勘,寫了《三余劄記》。這段時間是劉文典在學術上最有成就的時期。 “五四”期間,劉文典站在新文化運動的壹邊,曾在陳獨秀主辦的《新青年》雜誌編輯部擔任英文編輯,翻譯了《近世思想中之科學精神》、《叔本華自我意識說》、《佛蘭克林自傳》、《美國人之自由精神》等外國學術論著。 劉文典1927年任安徽大學校長。1929年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主任,同時在北大兼課。除從事教學工作外,還陸續校勘古籍。1939年,完成了《莊子補正》、《說苑斛補》等書的校勘編撰。著名學者陳寅恪為《莊子補正》作序。抗日戰爭爆發後,劉文典沒有來得及與清華、北大等校撤離南下,滯留北平。期間,日本侵略者曾多次派人請他出來教學並在日偽政府做官,他都斷然拒絕,表現了壹個正直的中國知識分子的民族氣節。 1938年劉文典先生逃離北平,輾轉南下,歷經磨難後到達昆明,在西南聯合大學任教。 1943年,劉文典被聘到雲南大學任教,雲南大學校長熊慶來聘請他在雲大擔任“龍氏講座”,後壹直擔任文史系教授。在雲南大學執教至新中國建立以後。 1949年末,昆明解放前夕,朋友曾動員他去美國,已替他找妥具體去所,並為他壹家辦好了入鏡簽證。在這關鍵時刻,劉文典謝絕了,他說“我是中國人,為什麽要離開我的祖國”。 全國解放後,劉文典的生活和工作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決心為新中國的教育事業貢獻力量。他在雲南大學先後講授“杜詩研究”、“溫李詩”、“文選學”、“文賦研究”、“歷代韻文選”以及顧炎武、夏完淳評介等課程,並著手撰寫《杜甫年譜》。1956年劉文典被評為壹級教授,被推選為全國政協第壹、二屆委員。正當他準備完成計劃中的學術著作時,不幸於1958年7月15日病逝於昆明。其主要著作有:《淮南鴻烈集解》、《莊子補正》、《說苑斛補》、《三余劄記》、《進化論講話》、 《進化與人生》等。 劉文典先生學識淵博,學貫中西,通曉英、德、日多國文字。他講授的課程,從先秦到兩漢,從唐、宋、元、明、清到近現代,從希臘、印度、德國到日本,古今中外,無所不包。他先後講授過“文選學”、“校勘學”、“先秦諸子研究”、“大唐西遊記研究”、“莊子”、“淮南子研究”、“文心雕龍”、“史通”、“文賦”、“今古文研究”、“玄奘傳校註”、“溫庭筠李商隱詩”、“陶淵明”、“中國化的外國語”等課程,且有很多獨到的見解。他專長校勘學,版本目錄學,唐代文化史,是當代我國傑出的文史大師,校勘學大師和研究莊子的專家,是全國著名學者之壹。他在學術上的地位和對我國教育事業的貢獻,值得我們永遠記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