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前)首封異姓侯時,梅鋗部下的搖毋余等四位越將分別被封為海陽齊信侯、貰齊合侯、終陵齊侯和煑棗端侯。海陽這個封國(縣)自搖毋余起,傳了昭襄、建、省***四代57年。《前漢書》卷十六?6?1表第四《高惠高後孝文功臣》記為“海陽齊信侯”。這樣的表述說明“海陽”是封地的縣名,“齊信侯”是侯名。
《水經註》第220頁有:“《地理誌》曰:緩虛水與封大水皆南入海。新河又東與素河會,謂之白水口。水出令支縣之藍山,南合新河;又東南入海。新河又東至九濄口,枝分南註海。新河又東逕海陽縣故城南,漢高祖六年,封搖毋餘為侯國,《魏土地記》曰:令支城南六十裏有海陽城者也”
上海古籍出版社《二十五史》的第壹部《前漢書》卷二八下《地理誌》遼西郡海陽縣條下的小字註全文是:“龍鮮水東入封大水。封大水、緩虛水皆南入海。有鹽官。”同屬遼西郡的令支縣條下的小字註全文是:“有孤竹城。莽曰令氏亭。應劭曰故伯夷國,今有令支城。令音鈴。孟康曰支音秪。師古曰令又音郎定反。”(古代的伯夷在山東)
《史記》卷十八?6?1年表第五《高祖功臣侯年表》“海陽”條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三月庚子日對東越族的搖毋余“以越隊將從破秦,入漢(中),定三秦,以都尉擊項羽。封(海陽)1800戶。”
海陽在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已是封縣建制,而史載:“(高祖)六年冬十月,令天下縣邑,城。”
饒宗頤總纂的《潮州誌》記載:“海陽山去城20裏,南望大洋,晉建縣於山麓。”又記述:“海陽山在鳳山之東,與竹竿山接,下則晉初建縣,其在此乎?”
《元和郡縣圖誌》。它也是以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大簿規劃的十道為綱領,配合當時的四十七鎮,分鎮記載府、州與屬縣的等級、戶、鄉的數目,四至八到的方裏,開元、元和的貢賦,以及沿革、山川、鹽鐵、墾田、軍事設施、兵馬配備等項。
其海陽縣條記載:“海陽縣,……本漢揭陽縣地,晉於此立海陽縣,屬義安郡。隋開皇……十壹年置潮州,又立海陽縣以屬焉。……鳳凰山,在縣北140裏。大海,在縣東南113裏。西津驛,在縣西6裏。”
有記“海陽”這個地名的最早的古籍文獻是《周書》,
西漢高祖六年封了壹個海陽齊信侯 ,
西漢平帝元始二年的記海陽縣屬遼西郡,
山東海陽歷史沿革
漢設觀陽縣,明置大嵩衛。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海陽縣,因地處黃海之北而得名。據《登州府誌》:“以其地在海之陽,故名。”
民國三年(1914年)廢府設道,屬膠東道。民國十四年(1925年)屬東海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道廢,直屬山東省政府。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前後,屬山東省第七督察專員公署和魯東行署。
1941年4月9日,海陽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屬山東省膠東區東海專署。1945年5月屬中海專署。同年9月裁中海專署,復屬東海專署。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1950年5月屬文登專署,1956年屬萊陽專署。1958年10月屬煙臺專署(後改稱煙臺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改屬煙臺市。
1996年4月29日,經國務院批準,民政部民行批[1996]27號文批復,撤銷海陽縣,設立海陽市(縣級),仍屬煙臺市。
1994年4月22日,撤銷海陽縣留格莊鄉、大閻家鄉,設立留格莊鎮、大閻家鎮。1994年9月29日,撤銷海陽縣二十裏店鄉、辛安鄉,設立二十裏店鎮、辛安鎮。
1995年9月27日,撤銷海陽縣南城陽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東村鎮。撤銷海陽縣戰場泊鄉,將原戰場泊鄉的戰場泊、李家嶺、西樓子、東樓子、林山、璋夼、臺城、東莊、擇善、山角、三寶沙、油房溝、下十字夼、上十字夼等14個自然村劃歸郭城鎮。將原戰場泊鄉的北姜格莊、周家溝、現子口、倪格莊、湖西等5個自然村劃歸發城鎮。將原戰場泊鄉的廟後、宅家夼、當道、程家莊等4個自然村劃歸高家鄉。撤銷海陽縣黃崖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泉水頭鄉。將泉水頭鄉的梁家莊、榆山夼、西土堆頭等3個自然村劃歸北埠後鄉,將泉水頭鄉的陶家溝、西拴馬島、上澇泊、東拴馬島、西樂畎、劉家疃、東劉家疃、鎖子前、清泉夼、下澇泊等10個自然村劃歸朱保鄉,將泉水頭鄉的李家疃、落葉山後、下虎龍頭、苗家溝、上虎龍頭、中虎龍頭、西金 、大金 等8個自然村劃歸小紀鎮。
1997年1月29日,將海陽市小紀鎮的荷葉山後、李家疃、下虎龍頭、上虎龍頭、中虎龍頭、西金?、苗家溝、大金?8個自然村劃歸泉水頭鄉;將高家鄉的廟後、當道、程家莊、宅家夼4個自然村劃歸郭城鎮(魯政函民字[1997]6號)。
2000年12月19日,撤銷山西頭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徐家店鎮;撤銷北埠後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發城鎮;撤銷泉水頭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小紀鎮;撤銷趙疃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行村鎮;撤銷大辛家鎮,將其行政區域並入留格莊鎮;撤銷大山所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辛安鎮;撤銷高家鄉、朱吳鄉,以原高家鄉、朱吳鄉行政區域設立朱吳鎮,鎮人民政府駐原朱吳鄉人民政府駐地。撤銷東村鎮,分別設立方圓街道辦事處和東村街道辦事處,將原東村鎮的裏口等40個村劃歸方圓街道辦事處管轄,辦事處機關駐海陽路145號;將原東村鎮的閆家莊等37個村劃歸東村街道辦事處管轄,辦事處機關駐海陽路31號(魯政函民字[2000]85號)。
2001年,全市總面積1886.84平方千米。轄12個鎮、2個辦事處、1個外向型工業加工區和1個旅遊度假區,732個行政村。年底全市總人口68.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05萬人。
2002年,全市總面積1886.84平方千米。轄12個鎮、2個辦事處、1個外向型工業加工區和1個旅遊度假區,732個行政村。年底全市總人口67.97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17萬人。
2003年,撤銷鳳城鎮,以原鳳城鎮行政區域設立鳳城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原鳳城鎮人民政府駐地(魯政函民字[2003]9號)(海陽市人民政府2003年5月8日 海政發[2003]34號)。2003年,全市總面積1886.84平方千米。轄東村、方圓、鳳城3個街道辦事處及徐家店、發城、小紀、行村、留格、辛安、朱吳、郭城、二十裏店、大閆家、盤石店11個鎮,3個區。***有732個行政村。年底全市總人口67.4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34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