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法國漢學國際漢學研究所

法國漢學國際漢學研究所

讓-皮埃爾·德雷格(Jean-pierre Drege)是法國高等實驗研究所教授,法國研究所漢學研究所所長,也是該研究所和國家研究中心共同認定的中國手稿和金石學研究組主任。IHEC,法國漢學研究所,成立於1920年3月,當時是由法國和中華民國最高級別的總統發起的。在1921被認定為公益組織之前,已經取得了普通民間社團的地位。它的創立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Paui Painleve部長。其宗旨是發展法國和中國之間的各種文化關系。為此,要組織先進的古今中國研究,成立漢學圖書館,出版重要的漢學著作。這個法國社團也是由義和團運動後中國每年支付的庚子賠款資助的。法國漢學研究所最初由保羅·潘列維主持,第壹任所長是葛·藍燕,直到他於1940年去世。佩利奧特繼任至1945。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隨後的幾年裏,漢學研究所得以在巴黎大學的支持下運作。戰後,羅伯特·德·羅圖斯領導了研究所的工作。在戴米維的幫助下,他試圖獲得許可,將研究所正式並入巴黎。直到1959這個合並才被批準。該研究所享有經常預算,當時設在巴黎的索邦大學。學院的領導權委托給了路易·韓百詩。1968年,經過法國各大學的廣泛調整,漢學研究所被置於法蘭西學院的監護之下,設立在亞洲廳的寬敞處。它與其他類似的機構共享這壹設施,如日本研究所和印度文明研究所,它們也附屬於法國科學院;但也有各種亞洲研究機構,比如法國遠東研究所。此後,法國漢學研究所先後由伊夫·赫伍埃和多諾·霍爾茲曼主持。這種情況壹直保持到1989,國學研究所和其他亞洲研究所壹起被安置在今天的新址。當時,它由克裏斯托夫·席佩爾主持,直到1992,然後它的位置傳給了魏丕信和讓-皮埃爾·德雷格。法國漢學研究所自上世紀60年代末成立以來,壹直在語言、文學、宗教、藝術、歷史等多個領域進行教學。漢學研究所贏得了法國和中國最好的專家的合作。漢學研究在大學內部得到發展,特別講座在巴黎大學設立,然後在波爾多和普羅旺斯的艾克斯普羅旺斯設立。漢學也在重要的高等教育機構範圍內發展,如高等實驗研究所、社會科學研究所或國家現代東方語言研究所。這壹發展導致了國學教學活動向壹種新的結構方向發展。國學研究所的另壹項活動是出版學術著作。自1934以來,該所在其漢學研究所圖書館中出版了大量法國漢學著作,迄今已出版29卷,包括愛德華·夏萬尼、、戴米維、戴或史太安等。此外,還有壹系列的壹般檢查和參考書目。從1975開始,出版了壹套名為《國學研究所論文集》的叢書,旨在出版優秀的博士學位論文或同等水平的著作,共出版了六冊。出版計劃是壹年兩卷。在最新出版的著作中,我們可以提到以下幾點。

國學學院圖書館有:

《中國——名人軼事》,讓-皮埃爾·迪尼(1983)。

《敦煌借書》,埃裏克·特朗伯特(1985)。

“國學研究所論文系列”包括:

數學、星星、植物和內臟由魏丕信和伊莎貝爾·昂(1994)編輯。

中國不斷變化的想法和感受,由維維安·阿萊頓和阿列克謝·沃爾科夫編輯(1944)。

國學研究所的第三項重要活動(可能也是最耗費精力的壹項)是維持圖書館的運轉。國學研究所的藏書是從建立以來逐漸獲得的。上世紀50年代,通過剛剛運回國內的巴黎大學北京漢學研究所特藏,大大增加了這個圖書館的藏書。從那以後,這兩個特別的收藏被集合在壹起。所有書* * *包括近65438+萬部作品,即近30萬冊。圖書館向大學教授、研究人員和大學生開放。此外,圖書館還利用了毗鄰亞洲協會圖書館的有利位置。法國亞洲學會成立於1833,被認為是壹個公益社團。亞洲學會圖書館藏有大量漢學書籍,尤其是《莎莎》、《馬伯樂》、《戴米未》等遺書中的重要書籍。國學院圖書館每年新增近2000冊,還不算偶爾遺留的。比如臺北漢學研究中心壹次性向法國漢學研究所贈送了1000多件作品。法國或國外的私人基金會有時會幫助增加他們的收藏。圖書館* * *有600多名經常光顧的註冊讀者。如果說它的古籍收藏不是很豐富(因為不收藏明代以前的任何著作),那麽它的收藏就包括了相當數量的地方誌。雖然有限的預算使其無法獲得更廣泛的書籍,但法國漢學研究所的圖書館仍然是歐洲最重要的漢學圖書館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