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中醫療法是什麽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中醫療法是什麽

木瓜根泡白酒最好;

關節炎單方驗方

壹、單方

單方1:

組成鮮嫩桑枝30g。

主治濕痹。

用法 用白酒將桑技炒後再用水煎服。

方解因濕邪侵襲關節經絡,癥見關節疼痛,治宜除濕通絡。桑枝苦、平,人肝經,有祛風濕、利關節、行水氣等功效。治風寒濕痹,四肢拘攣,肌膚風癢。

單方2:

組成虎杖100g。

主治周痹。

用法將虎杖用高粱酒1斤浸泡7日,每日服小酒杯,孕婦忌服。

方解因氣虛風寒濕邪侵入血脈肌體,癥見周身疼痛,沈重,麻木,項背拘緊,治宜益氣和營,祛風利濕。虎杖苦、平,有祛風,利濕,破瘀,通絡等功效,治風濕筋骨疼痛。

單方3:

組成獨活20g。

主治風痹。

用法用水煎服。

訪解因風寒濕邪侵襲關節經絡,癥見關節疼痛,

痛無定處。治宜祛風散寒利濕。獨活辛、苦、溫,人腎、膀胱經,有祛風,滲濕,散寒止痛等功效。

單方4:

組成淫羊霍250g。

主治腎痹。

用法將淫羊霍切細後,用白酒泡浸7天,適量服。

方解因房事過度傷腎,癥見腰背僂曲不能伸,下肢攣曲,腰痛遺精。治宜益腎祛邪。淫羊藿辛、甘、溫,人肝腎經,有補腎壯陽,祛風除濕作用,治風濕痹痛,四肢不紅,腰膝無力等。

單方5:

組成柳枝2g。

主治濕痹。

用法將柳枝研細加酌量茶葉,泡湯代茶飲。

方解因風寒濕邪侵襲關節、經絡,癥見四肢重著,肌膚頑麻,關節疼痛,痛有定處,遇陰雨發作,治宜除濕,祛風逐寒。柳枝苦、寒,太陽明、厥陰經,有祛風利水,止痛消腫等功效。治風濕痹痛,氣血凝滯等癥。

單方6:

組成白芥子15g。

主治寒痹。

用法將白芥子、生姜同研細末貼於痛處。

方解因風寒濕邪侵襲關節、經絡,癥見四肢關節疼痛,痛勢較劇,遇寒更甚,得熱痛減,治宜溫經散寒。白芥子辛、溫,人肺胃經,有溫中散寒,通絡止痛等功效,可治中風不語,四肢痹痛麻木,跌撲腫痛等癥。

單方7:

組成木瓜根250g。

主治痛痹。

用法將木瓜根泡白酒服,1日3次,劑量適度。

方解因風寒濕侵入關節,經絡癥見關節肌肉疼痛不止,治宜祛風散寒。木瓜根酸、澀、溫,入肝、脾經,有祛濕舒筋等功效治濕痹、痛痹。

單方8:

組成絲瓜絡500g。

主治全身筋骨痛(筋痹)。

用法將絲瓜絡用火煉焦,研細末,加紅糖沖服,1次3g。

方解因風寒濕邪侵襲於筋,癥見筋脈拘攣,關節疼痛等,治宜通經活絡。絲瓜絡甘、平,有通經絡,清熱化痰等功效。

單方9:

組成透骨草60g。

主治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

用法將新鮮透骨草搗爛成泥狀敷於患處。

方解因風濕侵襲經絡關節,癥見關節疼痛,遇天氣變化更劇,治宜祛風除濕。透骨草辛、溫,有祛風除濕,舒筋活血止痛功效。可治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

二.驗方

1.熄風通絡湯

組成桑枝12g,忍冬藤12g,白芍12g,萆薢12g,

秦艽10g,當歸尾12g,蠶砂10g,豨薟草15g,薏苡仁15g,甘草1.5g。

功效活絡祛濕,熄風緩痛。

主治慢性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疼痛不利,日久不愈或反復發作者。

加減有惡風寒、無汗、身痛等癥者,加蘇葉、防風;關節腫大、屈伸不利者,加竹節;小指關節腫大僵硬者,加僵蠶、蜈蚣、白花蛇;手足心熱、關節腫脹熱痛者,加生地、丹皮;心悸短氣、自汗惡風者,加丹參、炙遠誌、黃芪。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來源湖南省中醫研究院歐陽清研究員(李寶順.名醫名方錄.第壹版.北京:華藝出版社出版.1990:

318)。

2.瀉下蠲痹湯

組成 豬苓6g,黃芩15g,廣木香3g,厚樸15g,蜈蚣2條,黃柏6g,樸硝15g,山柰6g,小活血12g,大黃

15g,全蠍3g,藿香3g,生甘草3g。

功效祛風散寒,燥濕清熱,通下。

主治痹證日久化熱,肢體關節、肌肉疼痛,小便不利,大便秘結或溏而不暢,色醬黃,苔黃,脈沈有力,形體壯實,用諸疏風散寒、燥濕清熱之方無效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來源江西中醫學院伍炳彩教授(盧祥之.中國名醫名方.第壹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1:244)

3.通痹靈方

組成桂枝10g,麻黃10g,白芍15g,防風15g,制川烏12g,知母12g,白術15g,制乳香10g,制沒藥10g,制馬錢子0.6g,蘄蛇10g,全蠍6g,川斷20g,黃精15g。

功效祛風,散寒,除濕,活血,通絡,止痛及補肝腎。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坐骨神經痛及頸椎病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來源廣州中醫學院副教授陳紀藩(盧祥之.名醫名方.第壹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1:375)

4.烏蛇祛濕湯

組成破故紙5g,巴戟天5g,烏蛇肉6g,川桂枝2.4g,伸筋草10g,地龍肉6g。酒當歸6g,嫩桑技15g,酒

川芎3g,赤白芍各5g,桑寄生15g,節菖蒲5g,桑螵蛸6g,生銀杏10枚(連皮打),炙甘草5g,虎骨膠3g(另烊兌服現多用狗骨代替)。

功效散風活血,通絡止痛。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癥見周身關節腫痛,發熱,十指及肘部拘攣不伸,於陰雨時發作更甚,食睡尚好,夜間遺尿,苔白膩,脈沈滑。

來源施今墨(黃榮宗等.名醫妙方精華千首.第壹版.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1991:53)

5.通痹湯

組成蒼術10g,漏蘆10g,雞血藤10g,矮地茶10g,漢防已10g,尋骨風10g。

功效祛風燥濕,清熱解毒。

主治風濕之邪所致之關節疼痛。

加減熱痹加黃柏、虎杖、白石英;如伴全身高熱,口苦口渴,便結尿黃者,加金銀花、連翹、石膏;風寒濕痹加獨活、防風、桂枝、姜黃;下肢疼痛加牛膝。

來源湖南中醫學院張海青副教授(中國名醫名方.第壹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1991:451)

6.祛痹湯

組成桂枝3g,赤芍12g,威靈仙12g,忍冬藤15g,絡石藤15g,生苡仁15g,烏梢蛇9g,澤蘭葉12g,陳

皮4.5g,川牛膝9g,紅花4.5g。

功效祛風清熱,化濕通絡。

主治風濕熱。癥見膝關節灼熱腫脹,疼痛酸楚,食欲不振,舌苔黃膩,脈細弦。

用法水煎服。

來源上海中醫學院黃文東教授(黃榮宗等.名醫妙方精華千首.第壹版.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1991:111)。

7.疏風養血通絡湯

組成秦艽15g,羌獨活各10g,白芷10g,防風10g,生熟地各20g,川芎10g,白僵蠶10g,地龍15g,生

石膏50g,黃芩15g,甘草7.5g。

功效祛風清熱,養血通絡。

主治風痹,身痛走竄不定,或肉抽瘈;中風半身不遂,語言不利,而兼頭痛、頸強,咽幹口燥,惡風自汗脈滑或弦數,屬血虛內熱、風邪外襲者。

加減風邪不重減二活;內熱不重去石膏;腑氣不通加生大黃、瓜蔞;痰濕重者加半夏、蒼術、膽星;氣虛加黃芪;抽搐瘈疭加全蠍、蜈蚣。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

來源黑龍江省中醫研究院張琪教授(盧祥之.名醫名方.第壹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1:456)

8.木耳舒筋散

組成黑木耳120g(放置砂鍋內,慢火焙幹,切勿焙焦),川續斷10g,炒杜仲10g,川牛膝10g,木瓜10g,桂枝9g,羌活9g,制乳香6g,附子6g,透骨草6g,蒼術6g,公丁香6g,母丁香6g,黨參6g。

功效補肝腎強筋骨,通血脈和營衛,除風寒濕痹,解攣縮抽搐。

主治由肝血不足,筋失所養,或產後血虛,營衛失和,風寒濕邪侵襲,痹阻脈絡所致的肢體麻木,四肢抽搐,手足攣縮抽風,筋骨疼痛等癥。

用法上藥***焙幹後,與黑木耳研極細末。註意:木耳冷卻兩小時就得輾軋,時間稍長,即回潮不易軋細。每服6克,1日2~3次,酒少許為引,白水送下。不飲酒者,也可不用酒。

來源山西省人民醫院中醫科原明忠主任醫師(盧祥之.名醫名方.第壹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1:688)。

9.熱痹湯Ⅱ號

組成當歸12~15g,黃條9g,連翹12g,生甘草12~15g,生苡仁24g,防風12g,忍冬藤15g,海桐皮12~

15g。

功效祛風宣濕,化痰消瘀。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癥見手指、足趾關節腫脹疼痛,甚則強硬變形,張口不利,或伴四肢關節腫痛,舌苔淡薄微膩,脈象弦細澀。

加減寒邪偏盛加用川烏、草烏等大辛大熱之品以祛內在之漢寒病冷;熱邪偏盛者加石膏、知母、虎杖等寒涼乏味以清絡中之熱;風勝遊走合用白企、羌活;濕盛漫腫加苡仁、大腹皮;肢體腫而且脹者加人積殼、川樸等理氣宣痹;久痹正虛者加人歸蔑或地黃之類以補氣血、養肝腎。此外,還應根據病變部位配合引經藥,如上肢重用桂枝,加片姜黃;下肢加木瓜、川牛膝、鉆地風;周身關節疼痛入千年 健、伸筋草、絡石藤等。

用法水煎,每日1劑,每劑煎服2次,首劑煎煮時間不少於45分鐘。

來源南京中醫學院內科汪履秋教授(中國中醫藥報.1991,7:26)。

10.痹痛寧

組成鹿角霜12g,制附子10g,桂枝10g,細辛5g,羌活10g,獨活10g,防己15g,生黃芪30g,當歸15g,

赤芍10g,白芍10g,生地30g,生效仁30g,廣地龍10g,蜈蚣3條,烏蛇肉10g,生甘草12g。

功效祛風勝濕,溫經散寒,舒筋活絡,通痹止痛,補益氣血,強筋壯骨。

主治肢體肌肉關節冷痛,關節腫脹或變形,屈伸 不利,腰膝酸痛。適用於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 坐骨神經痛、肩周炎、老年人腰腿疼。

用法水煎服,每半月為1個療程。可根據具體病情,服2~6個療程。

來源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謝海州主任醫師(李寶順.名醫名方.第壹版.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出版.1991:15)。

11 雞血藤湯

組成雞血藤30g,秦艽30g,炒桑枝30g,海風藤30g,絡石藤30g,伸筋草30g,絲瓜絡15g,忍冬膠30g,

甘草5g。

功效養血祛風,除濕宣痹,通絡止痛。

主治血虛風濕,肢節疼痛,遊走不定,筋脈攣急,屈伸不利,四肢麻木痹痛,亦可用於各種原因所致的筋脈損傷之拘急疼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來源成都中醫學院陳恒教授(盧祥之.名醫名方.第壹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1:407)。

12.中虛痹證湯

組成黃芪、威靈仙、尋骨風各30g,桂枝3~9g,白芍,防已,山藥各15g,元胡20g,伸筋草12g,細辛6~9g,大棗7枚,生姜、炙甘草各6g。

功效補虛溫中,祛風通絡,除濕止痛。

主治風濕性或類風濕性關節炎,長期應用西藥致胃氣明顯受損,或宿有胃疾不能受納諸種西藥而痹痛依然如故者。

加減血虛,加當歸10g;寒痛,加制川、草烏各6g,熟附片10g,麻黃8g;熱痛,加秦艽15g,忍冬藤、地龍、石膏各30g;濕重,加苡仁15g,蒼白術各10g;關節變形,肌肉萎縮,加千年健、老鸛草、豨薟草各30g;頑痹加全蠍、僵蠶10g,蜈蚣3條。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3個月1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