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敦煌遺書的鎮館之寶

敦煌遺書的鎮館之寶

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浩如煙海的古籍善本中,最璀璨奪目者當推“國家圖書館四大鎮館之寶”——《敦煌遺書》、《趙城金藏》、《永樂大典》、《四庫全書》。

敦煌遺書是研究中古時期中國、中亞、東亞、南亞的歷史學、考古學、宗教學、人類學、社會學、語言學、文學史、藝術史、科技史、民族史的重要研究資料,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和文獻研究價值。

由於敦煌遺書分藏於中、英、法、俄、日等地,至今缺乏壹個完整的聯合目錄,藏經洞內究竟有多少遺書,至今仍無從確切統計。有人推測總數為三四萬至十萬件不等。敦煌遺書分布在世界各地,中國國家圖書館藏16000余件;英國圖書館藏13000余件;法國國家圖書館藏5700余件;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聖彼得堡分所藏10800余件。另外敦煌研究院、中國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甘肅省博物館、敦煌市博物館、北京大學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等單位都有收藏,總數在5萬件以上。

清末從敦煌運京的那批敦煌遺書成為現今國家圖書館敦煌館藏的主體。新中國成立後,文化部陸續將散藏於全國各地及散佚於民間的敦煌遺書調撥或收購後移交國家圖書館集中保管。如大谷探險隊所得敦煌遺書長期由旅順博物館收藏,1954年由文化部調撥北圖收藏。不少社會人士出於繁榮祖國文化的愛國之心,也紛紛將個人珍藏的敦煌遺書或捐贈或轉讓給國圖;國家圖書館亦四處搜求購買到部分零散的敦煌遺書。凡此種種,日積月累,進壹步豐富了國家圖書館的敦煌收藏,使其總數達到壹萬六千余號,蔚為大觀。中國國家圖書館對所藏敦煌遺書分批、分階段進行了大量整理、編目和修復的工作。開始編目時,最初的編號按照《千字文》的順序,逐壹用字排號,編纂出國家圖書館第壹部敦煌遺書目錄——《敦煌石室經卷總目》。1922年,陳垣任北京圖書館館長後,編纂出敦煌學界第壹部分類目錄——《敦煌劫余錄》。二十年代,北京圖書館成立寫經組,1935年編纂成更為完備的分類目錄《敦煌石室寫經詳目》及其《續編》。由於日本帝國主義即將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為避戰火,1935-1936年北京圖書館將館藏敦煌遺書裝箱南運。八十年代初,國家圖書館編纂成《敦煌劫余錄續編》。從1984年開始,在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和中華大藏經編譯局的支持下,涵蓋全部國家圖書館所藏敦煌遺書的總目錄編纂工作開始起步。

國家圖書館極其珍視所藏敦煌遺書,但敦煌遺書都是公元五至十壹世紀的古抄本及印本,是被長期廢置的中古文獻,年代悠遠達千年之久,大多殘闕支離,或粘結或脆碎,若不加細心修復,則根本無法編目、拍攝,更談不上借閱使用。九十年代以來,國家圖書館善本部和善本部圖書修整組,經過反復研究實踐,在修復工作中嚴格貫徹“整舊如舊”的原則,盡可能保持遺書原貌,妥善處理了保護與使用的矛盾,達到了“多快好省”的效果,從而使大量從前無法使用的殘破經卷獲得新生,重見天日,能夠為廣大敦煌學研究者有效利用。在國家圖書館的精心維護保管下,修整壹新的敦煌遺書這份無比珍貴的文化遺產將會完好無損地流傳給子孫後代。

敦煌藏經洞發現以來,社會上乃至學術界壹直流傳著壹種誤解:認為敦煌遺書之精華部分已然被外國“探險家”們搜刮殆盡,中國國家圖書館所藏者皆是價值不大之棄余糟粕,正所謂“其發見之佳品,不流入異國,即秘藏於私家。茲國有之八千余軸,蓋當時唾棄之剩余。精華已去,糟粕空存……”這種看法大謬不然。三十年代,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在《敦煌劫余錄序》中曾經列舉大量事例,著重批駁了這種不實說法,指出:“取質、量二者相與互較而平均通計之,則吾國之八千余軸比於異國及私家之所藏,又何多讓焉!”幾十年來,通過各種途徑不斷有散落的敦煌遺書回歸於中國國家圖書館,其中不乏大量珍貴文獻,如《尚書》、《毛詩》、《春秋》、《老子》、《莊子》、《文選》等抄本;如公元417年(西涼建初十二年)寫本《律藏初分》,是館藏敦煌遺書確切紀年最早的壹件,歷經近1600余年仍完好如初;《舞譜》、摩尼教經典等為國內碩果僅存之資料,其珍貴稀有不言自明;《辯亡論》、《姓氏錄》、《法華經玄贊》、五代前蜀大復二年的血書《觀音經》等皆為敦煌遺書中之稀世精品。今天中國國家圖書館所藏敦煌遺書不但在文物或文字的絕對數量上占據世界第壹位,而且在內容質量方面與世界上任何壹所敦煌遺書收藏機構相較毫不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