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然而三皇五帝究竟是誰呢?三皇總名最早見於《呂氏春秋》。三皇的分名最早見於《史記·始皇本紀》中的李斯奏議。李斯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而《春秋緯·命歷序》則以為三皇是天皇、地皇和人皇,用人皇奪泰皇之位。到了宋代,羅蘋註《路史》引孔衍《春秋後語》指出,泰皇即人皇。漢代學者關於三皇有四種不同的說法:第壹種說法認為三皇為伏羲、女媧和神農;第二種說法認為是伏羲、神農和燧人;第三種說法認為伏羲、神農和祝融;第四種說法則認為是伏羲、神農和***工。這四種說法把伏羲、神農列為***有看來是可以認定的,而把女媧、燧人、祝融、***工列入三皇之壹也是有道理的。可見,三皇無定說,自古如此。
中國古書上,把伏羲、女媧、神農稱為“三皇”,把太皞、炎帝、黃帝、少皞、顓頊稱為“五帝”,其實“三皇五帝”都是象征性的人物,是想象中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聯盟的領袖。關於“三皇五帝”的記載,雖然是壹些美麗動人的神話,卻能反映原始社會氏族和部落的歷史。
傳說伏羲、女媧、神農是遠古時代的大聖人,各有壹些了不起的功績。
伏羲,又稱庖羲。據說他是個大發明家,“始作八封”,“作結繩而為網罟”。這是兩件大的發明創造。當然,社會出現這樣的新事物,是由於人們集體勞動的結果,而不會是某個“聖人”的恩賜。但這個傳說告訴我們,那個伏羲氏族開始使用壹種記事符號,又懂得制網捕魚了。
女媧的主要業績是“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據說,在這以前,天塌地陷,災害不息,經過她老人家的工作,壹切就緒也就成了傳說中整理天地的神。這個故事反映了遠古人類與自然界的艱苦鬥爭。
神農是傳說個主掌稼穡的土神。大概是指原始社會農業開始發展的氏族名稱。據記載,當初人們吃生肉,喝獸血,穿獸皮。神農認為人們這樣生活下去,是難以維持的。於是,他“嘗百草之實,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實際上農業生產知識是上古人類實踐經驗的積累。神農並無其人。後來人們推測,神農氏的事跡,大致反映相當子母系氏族制繁榮時期的社會情況。
傳說中的五位上古帝王,文書記載很不壹致。他們活動的時代可能已經進入父系氏族制,或原始社會末期了。
太皞,也稱為太昊,姓風。相傳他人頭蛇身,或人頭龍身,可能是以蛇或龍為圖騰的氏族首領,居住在陳地(即現在河南淮陽縣)。他應該是淮河流域氏族部落想象中的祖先。
炎帝,姓姜。相傳他牛頭人身,可能是以牛為圖鵬的氏族首領。最初,這個氏族活動於渭河流域,後來進入黃河中遊,與九黎族發生了長時期的沖突。凡黎族的首領叫蚩尤,獸身人言,銅頭鐵脖子,頭上有角,耳上生毛硬如劍戟,能吃砂石,可能是以某種猛獸為圖腮的氏族。他有兄弟八十壹人,即八十壹個氏族,是勇悍善戰的強大氏族部落。蚩尤把炎帝驅逐到涿鹿(今河北西北桑幹河流域)。炎帝向黃帝求援,雙方在涿鹿大戰壹場。蚩尤請風伯雨師興風作雨,造了大霧使黃帝的士兵迷失方向,黃帝請旱神女魃,把天氣放晴,造了“指南車”辨別方向。這場激烈戰爭的結果是蚩尤失敗,被殺死了。黃帝取得了勝利,被推舉為“天子”。
黃帝姓姬,號軒轅氏,又號有熊氏。傳說黃帝族原先居住在西北方,過著不定居的遊牧生活,打敗蚩尤後又與炎帝族在阪泉發生三次大戰。黃帝統率以熊、羆、貔、貅、虎等野獸為圖騰的氏族參加戰鬥,打敗了炎帝部落,進入黃河流域。從此,黃帝部落定居中原,並很快發展起來。史書記載“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說明這些部落形成了巨大的部落聯盟。黃帝後代與其他部落***同融合,形成中華民族,黃帝軒轅氏被看成是華夏族的始祖。後來,中國人自稱是“黃帝子孫”。
正是這個原因,後人把許多發明創造都傳作是黃帝的功績,說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車弓箭,染五色衣裳。他讓妻子嫘祖教人民養蠶。他命令大臣倉頡造文字,大撓造幹支,伶倫制作樂器等等。這些傳說不大可靠,我們只能理解為黃帝時代生產工具大有進步。
少皞,也叫少昊,姓己,名摯,號窮桑帝,傳說是黃帝的後代,居住在山東曲阜壹帶。這個部落以鳥為圖騰,有風鳥氏、玄烏氏、青烏氏,***二十四種。這可能是二十四個氏族合成的壹個大的部落。少皞族是黃帝族向東發展的壹支。
顓頊,號高陽氏,居住河南濮陽縣壹帶,相傳是黃帝的兒子昌意的後代。古書記載:“高陽氏有才子八人”。可能這是八個氏族。顓項對九黎族信奉巫教,雜拜鬼神的風尚進行了治理,逼迫他們順從黃帝族的教化。後來,有個部落的首領***工對顓頊非常不滿,憤怒地用頭撞倒了不周山。頓時,撐著天空的柱子斜了,拴著大地的繩子斷了。於是天向西北傾斜,日月星辰移動;地在東南窪陷,江河隨之東流。這是說***工改造自然,成了勝利的英雄。
這些古代神話傳說,形象地反映了我們中華民族勤勞、勇敢和智慧的光榮傳統,深刻地說明人類社會的最初文明是經過艱苦鬥爭創造出來的。
在峰巒起伏的陜北高原上,有壹個黃陵縣,其縣城北部0.5千米處有壹座山名為橋山。山上古柏成林,郁郁蔥蔥。橋山頂上有壹座高大的陵墓。這就是傳說中的中華民族的祖先黃帝的墓,人們稱其為“黃帝陵”。在中國歷史上,無論是歷史典籍還是神話傳說,都有許多關於黃帝的記載。在三皇五帝中,他的名聲最響,業績累累,被視為中華民族的象征。然而,他為什麽被稱為“黃”帝?黃帝究竟是人還是神?這些至今仍然是壹個謎。
乍看這個標題,妳壹定會嚇壹大跳。歷來我們對軒轅黃帝的爭論也僅限於他是人還是神,什麽時候把問題延伸到他是男是女了?當然,能公然提出這樣驚人的話題,自然會有壹番道理。有學者從《左傳》裏刨出來“帝,後也”這麽句話,翻譯過來就是“帝,是後的意思”。我們知道“後”這個詞本身就和生育有關系,而“後帝”連稱也是上古常有的事。《禮記》裏有句話,譯成白話文就是:“因為他生育有功勞,所以叫他帝。”這裏明顯在說:“帝”有生育的意思,那麽“帝”就是指女人了。我們繼續看“黃帝”二字的意思。《史記》也有相關記載,說黃帝主生育,有女主像。《淮南子》裏有“黃帝生陰陽”,還有“軒轅者,帝妃之舍也”。看來,連黃帝的軒轅氏稱號都是表示女子住處的意思。我們不能不承認這些考證很有道理了。反對者的觀點認為,僅僅根據壹些古籍史料的只言片語而得出結論,這並不可靠,有可能是來源於對資料的誤解。他們更從人類學和民族學上找到反對的理由,因為歷史上還不曾有壹個處於母系氏族階段的民族讓女性擔任過氏族的首領呢。看來,黃帝是男是女的問題還會曠日持久地爭論下去。
《世本·作篇》說:“蚩尤作五兵:戈、矛、戟、酋矛、夷矛。”《管子·地數篇》說,蚩尤用葛盧山流出的金屬水,制成了劍、鎧、矛、戟,又用雍狐山流出的金屬水,制成長戟、短戈。但近代考古學家在資料和實物上,根本找不到充分的證據,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經考證,在許許多多的古代文化遺址中,僅有兩處與煉銅有關。壹是與蚩尤大體年代相同的山東龍山文化遺址。在龍山文化遺址挖掘出壹些煉銅渣和孔雀石壹類的煉銅原料,但卻沒有銅制兵器;二是河南二裏頭文化遺址,發現有青銅兵器,但經過碳14測定,這些兵器應該是夏朝的東西,那是距蚩尤以後1000年的事了。而蚩尤不但有大量兵器,且能用於大規模的實戰,這是當時地球人能擁有的麽?據說,蚩尤死後,所棄的腳鐐手銬長成了楓木。苗族人祭奉自己的祖先神“剖尤”、“尤公公”、“楓神”,其實都是對蚩尤的紀念。這種種假說、猜想怎樣證實呢?只有期待科學技術的進步了。人類將在真正認識自己祖先的同時,真正地認識自己。
女媧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三阜”之壹。但關於女媧其人,卻有不少待解之謎。首先是性別之謎。從古至今,人們壹般都認為女媧是壹位女子。古籍中,也有不少關於女媧為女性的記載,把她說成是位人面蛇身的女皇。從古至今有關書籍中的女媧圖像,也都畫作女子。但是,清代壹些學者認為,女媧原為男性,只是後人訛傳為女性。女媧本風姓,代宓犧立,號為女希氏,是上古時帝王中的賢者。因當時無文字,只以音呼,後人因音成字,寫作女媧,並不是指其性別為女。古人把伏羲、女媧、神農稱為三皇,也是把女媧當成男子看待。女媧是男是女,這個問題還沒有最後的結論。
關於這個問題,有五種說法。其壹為山西永濟縣風陵渡;其二為陜西潼關縣;其三是河南閿鄉,也就是現在的靈寶縣;其四為山西趙城縣,也就是現在的山西洪洞縣趙城鎮西南;其五為山東濟寧。這五種說法各有所依,但又證據不足,所以相持不壹。上述這些問題,使女媧這壹人物帶有了非常神秘的色彩。由於女媧的時代距今太遙遠了,要解開這些謎也真不容易。
據古書記載,堯是三皇五帝中的第四個帝,姓伊祁,名放勛,號陶唐氏,簡稱唐堯。舜姓姚,名重華。史書上說,堯是自動把權位讓給舜,並被誇贊為是“舉賢”,是權力交接的典範,即“堯舜禪讓”。其實,這本是遠古時代的傳說,並無文字記載,後來到春秋戰國時期才形成文字。它是否真實、準確,歷來就有人懷疑。有人認為這個傳說是虛構的,根本不是“禪讓”,而是“篡奪”,而且有理有據。據《史記》記載,舜取得行政管理權後,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立即扶植親信,排除異己,歷史上稱之為“舉十六相”,“去四兇”。所謂“舉十六相”,就是舜同時啟用了被堯長期排除在權力中心之外的“八愷”、“八元”。所謂“去四兇”,就是把堯正在寵信的混濁、窮奇、符杌、饕餮同時除掉了。這樣,就架空了堯。然後,舜又把堯軟禁起來,不準他同兒子、親友見面,再逼他讓位,最後,還把堯的兒子放逐到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