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不需要吃藥。可以試著調整壹下飲食。如果妳的舌苔黃膩,那就是濕熱。可以多吃能去濕熱的食物,比如冬瓜等綠葉蔬菜,少吃辣椒和肉類。水果可以吃香蕉、梨,蘋果可以是平的水果。如果舌苔白膩,壹定要註意保持食欲,不要吃冰淇淋等生冷食物。
如果妳吃東西後感覺消化不良,或者沒有食欲,說明妳的脾胃功能受到了壹定程度的影響。可以先吃點白米粥,很滋補的!
如果還是難受,或者想吃點藥,可以吃四君子丸(中成藥),對恢復脾胃功能,益氣也有好處。
舌苔作為中醫舌診的壹部分,研究了兩千多年。關於其機理,中國古籍認為“舌苔的產生與人體臟腑功能和氣血變化密切相關”,是“臟腑不和,脾胃熏蒸”。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舌苔的形成與全身營養狀況、局部血流量、自主神經功能、唾液質量、急性炎癥刺激有關。本文對幾種常見異常舌苔的現代研究進行了綜述。
壹、舌苔的直接因素。
正常舌苔為薄白苔,由絲狀乳頭分化的角化樹和脫落的上皮、唾液、細菌、食物殘渣、滲出的白細胞等組成。(3).
(1)舌上皮的增殖和分化與角化之間的不平衡;
正常情況下,舌上皮的代謝、生長、增殖、分化和角化保持相對平衡,某些全身或局部病變影響舌組織的血供和營養,舌粘膜的生理特性發生改變,上皮增殖、分化和角化失衡,產生病理性舌苔。
1,厚苔:舌上皮過度增生,角質細胞層堆積。電鏡顯示上皮細胞內充滿糖原顆粒,表明上皮細胞增殖速度加快。角質形成細胞由指狀突起和更多的橋粒連接,使其牢固連接;棘膜顆粒的數量和內容物的排泄明顯增加,增加了細胞間的粘附,延緩了脫落。
2、膩苔:絲狀乳頭密度增加,乳頭間角質化樹分枝增多,相互纏繞,不易脫落;乳頭與表面的各種粘連如食物殘渣、角化、脫落增多。
3.角化:角化層數減少,舌上皮各層細胞內張力微絲明顯減少,未見典型顆粒細胞,提示角化過程受阻;膜顆粒減少,說明細胞粘附力下降;以上因素導致舌的部分絲狀乳頭萎縮變平,舌外露。
4.苔黃:舌上皮更新緩慢,不完全角質化程度增加,絲狀乳頭延長。
5、黑苔:黑苔切面可見絲狀乳頭變長變黑。角質化層呈鱗片狀或瓦片狀排列堆積,其間有許多黴菌、細菌和細胞碎片。未染色的膠片顯示絲狀乳頭由大量棕黑色角質細胞組成,頂端和底部較寬。
(二)優勢菌群的擴散
翁厚年等對566例各種舌苔塗片進行了細胞學和細菌學觀察,發現除腐苔、花苔外,各種舌苔刮片中均含有大量細菌成分。相比之下,細胞成分不如細菌豐富,因此認為具有旺盛繁殖能力的各種微生物是舌苔的主要成分(4)。
1,厚苔:細菌含量增加。翁厚年檢測了107例舌苔脫落物的細菌分布密度。其中,G-球菌、雙球菌和G-桿菌在薄白被膜、白厚被膜+、黃厚被膜++、黃厚被膜++++中的分布範圍較小(4)。此外,口腔中的產酸細菌可以創造壹個酸性環境,並導致厚皮毛的形成。
2.剝:張澤芳調查了262例住院患者的舌苔真菌,發現不同舌苔中白色念珠菌的檢出率,花剝為45.46%,薄白苔為7.8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5)。
3.黃苔:河南醫學院等研究認為,苔的顏色與優勢菌落的顏色有關,灰白色和灰黃色菌落在白苔和黃苔的形成上有顯著差異。孫毓敏對156例舌苔的細菌培養定量分析表明,薄苔中的卡氏球菌(33.63%)和黃膩苔中的黃胸咽球菌(29.33%)為第二優勢菌群。這表明黃衣與優勢菌群產生的色素有壹定的關系。
4.黑被:多與黴菌感染有關。有人認為黴菌產生棕黑色到黑色的色素使舌苔變黑。也有人認為腐敗細菌作用於舌黏膜上的壞死組織產生二氧化硫,然後與血紅蛋白或含鐵微生物中含有的物質結合形成FeS沈積,使舌苔變黑。
(三)白細胞的炎性浸潤和滲出袁分析了52例健康薄白苔和135例病理性舌苔的舌紋,發現白細胞平均數分別為4.86、4.07、0.79和>:厚苔>薄白苔壹次。苔蘚的顏色不僅與優勢苔蘚的菌落有關,還與白細胞的數量有關。白苔主要由淋巴細胞組成,黃苔主要由中性粒細胞組成。
影響舌苔形成的全身和局部因素
厚苔:
1.發熱感染:發熱是舌苔增厚的重要原因之壹。迪金森認為,發燒可能會增加身體的新陳代謝,增加舌頭的血流量,導致舌頭乳頭增生;此外,身體失水,唾液減少,舌頭的自凈功能消失,形成舌苔。丹認為,酵母生長的最適溫度是465438±0℃。隨著體溫的升高,酵母菌的繁殖速度呈指數級增長,舌體表面堆積苔蘚。
2.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周小青等測試了183例不同舌苔的自主神經平衡指數,結果顯示黃厚苔、白厚苔大於正常薄白苔,提示厚苔交感系統活躍。其機理:交感神經興奮時,唾液粘度增加,導致舌苔增厚;情緒緊張使口腔和消化道酸度增加,而腦膜炎奈瑟菌在酸性環境中容易繁殖;植物神經系統的過度刺激或胃擴張的反射可使舌的血管收縮,這種相對缺血使舌表面的上皮脫落變平,產生舌苔(1)。
3.臟腑功能狀態:當消化系統功能失調或衰退時,舌苔上皮細胞營養受阻,代謝異常,導致舌苔發生變化,味覺減退,舌苔增厚。
4.舌頭的自潔功能減弱:舌頭的自潔功能包括咀嚼、說話、唾液分泌等因素。咀嚼食物伴有吞咽活動,對舌頭有摩擦作用,促進舌苔的去除。發熱、脫水、神經紊亂使唾液減少,病後減少食量或軟食,舌的機械摩擦減少,自潔作用降低,舌苔變厚。田重等研究了術後舌象的變化,發現腹部不手術、禁食不超過1天者舌苔無變化,腹部手術、禁食3天以上者出現白色厚膩苔。
5.PH值變化:舌苔黃或白厚的患者唾液PH值明顯低於正常舌苔。其機理:在酸性環境下,氫離子的自由增加,有利於細胞間隙的正離子與細胞膜表面糖鏈末端的負電荷相互吸引,增加細胞間的粘附力,形成厚苔。-
6、其他:抽煙喝酒可使舌苔變厚,喝酒對舌苔的影響比抽煙更大。口呼吸常有舌苔。有人解釋說,空氣流通的增加加速了酵母的繁殖。
(2)去除苔蘚
1,維生素缺乏:很多舌乳頭萎縮的患者都有維生素缺乏。維生素作為細胞氧化還原的重要輔酶,缺乏會導致細胞內氧化和能量代謝紊亂,使舌乳頭萎縮。有學者認為,酵母的生長需要維生素b,如果缺乏這種維生素,酵母沒有苔蘚就無法繁殖。也有報道稱,維生素E作為抗氧化劑,與舌乳頭萎縮有關。
2、微量元素的減少:缺鋅可引起舌乳頭萎縮。陳對不同舌苔唾液元素的檢測表明,舌苔脫落患者唾液中鋅、鐵含量明顯高於正常薄白苔者。唾液是排出血清中鋅和鐵的途徑之壹。排泄異常造成體內鋅、鐵的缺乏,鋅能拮抗遊離鐵的增加,可使遊離鐵增加。鋅、鐵與體內各種酶的合成和活性有關,缺乏可導致舌上皮氧化代謝紊亂,不能正常成熟,變性壞死,形成脫落。
3.精神因素:植物神經平衡指數,輕剝,花剝,黃厚苔,白厚苔正常,提示交感神經活動,脫皮,厚苔,薄苔。
4.ph值變化:剝脫患者的唾液ph值高於正常人。可能是口腔內的堿性環境會減弱細胞間的粘連,有利於脫落的形成。
5.其他:貧血影響細胞內呼吸,消化道功能障礙阻礙必需營養素的吸收利用,導致舌黏膜萎縮。其他因素如酒精⒄的慢性刺激、手術、心血管疾病和腫瘤⒅.。
(3)黃苔:各種因素引起局部絲狀乳頭增生,局部著色。
1、發熱、感染:發熱引起機體脫水,舌的自潔作用減弱,絲狀乳頭延長,局部炎癥滲出和微生物的作用形成黃苔。
2、消化功能障礙:導致舌上皮代謝異常,舌苔增厚,成為微生物的良好培養基,而局部微生物的產色也是舌苔發黃的原因之壹。
3.消化道內反流物質的沈積或吸附:這些物質主要是動物性食物的消化產物,如二氧化硫,機體異常狀態的產物,如炎癥產物和致病菌的代謝產物,如毒素。苔黃的程度和反流的量成正比。
(4)黑苔:壹般是疾病加重、惡化的表現。
1.各種原因引起的絲狀乳頭延長:如高熱、脫水、急慢性炎癥、毒素刺激、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等。
2、局部著色;黑色成分的來源是⒇,其被認為是黴菌或其他產色微生物的增殖和產色染色。也有人認為是由於血紅蛋白、蛋白質碎屑或煙草崩解產物的化學反應。
三、舌苔機制的其他研究:
(1)細胞化學;吳正治等人對117例7種常見舌苔的G-6pdh、LDH \ MDH \ ANAE、ACP、-SH、RNA進行了定性定量研究,認為舌苔上皮的細胞化學變化可能是不同病理狀態舌苔形成的內因(21)。
(二)免疫學:馬伯龍等對30例正常舌苔和98例異常舌苔進行實驗,顯示異常舌苔組溶菌酶含量明顯低於正常組,而siga和IgG含量明顯高於正常組,說明異常舌苔形成過程中機體免疫力非常活躍(22)。另有學者從紅細胞免疫水平研究舌苔形成中的免疫反應。
(3)血清學:張等研究認為,薄黃苔、厚黃苔、厚白苔、膩苔的形成與血清胃泌素含量正常或偏低有關(23)。另據報道,胰腺的外分泌功能越低,舌苔越厚。不同的環核苷CAMP、CGMP及其比例可引起不同的舌苔。
四。舌苔與疾病
(1)中醫辨證觀察舌苔:由於舌苔與中醫辨證理論密切相關,臨床上某壹種苔色的出現,可能代表了中醫的某壹證型,也可以提示某種治療方法(1)。觀察舌苔對護理中的用藥方法和飲食也有重要作用(24)。
(2)中西醫結合診察苔辨病:即壹個苔與疾病的某壹階段有關(舌同參)。
1,急腹癥:如腸梗阻,白苔顯示單純不全;白厚膩的皮毛大多是完整的;白、黃、厚、膩的皮毛多為奇詭;灰黑色苔蘚多為絞窄性脫水性酸中毒(1)。
2、消化道腫瘤:食道癌多黃膩,腸癌多白膩,胃癌多為花剝(3)。
3、肝炎:厚膩苔肝功能不穩定(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動期),薄苔肝功能可較穩定(25)。
4.心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死早期(24小時內),43.98%的人舌前可有紅色橢圓形或長橢圓形扁平斑塊,幹燥,津液不足(26)。高血壓分階段:第壹階段薄黃苔,第二階段白膩苔,第三階段黃膩苔(27)。
5、代謝性疾病:糖尿病患者(舌紅)常見舌苔薄而幹,舌乳頭有中樞性萎縮(3)。-6、神經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厚膩苔,隨著治療的改善,可逐漸轉為白薄苔(28)。-7.早孕診斷:88%可能有滑苔(60%舌質暗)(29)。
動詞 (verb的縮寫)結論
研究舌苔,借鑒中醫整體思維,中西醫結合,有助於臨床診療。舌苔的形成機制與諸多內外因素有關,研究領域廣闊,理論有待進壹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