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誌道樂學·國學經典” D416
《孟子》告子下
壹
原文
任人有問屋廬子[1]曰:“禮與食孰重?”
曰:“禮重。”
“色與禮孰重?”
曰:“禮重。”
曰:“以禮食,則饑而死;不以禮食,則得食,必以禮乎?親迎[2],則不得妻;不親迎,則得妻,必親迎乎?”
屋廬子不能對,明日之鄒,以告孟子。
孟子曰:“於!答是也,何有[3]?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4]。金重於羽者,豈謂壹鉤金[5]與壹輿羽之謂哉?取食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6]食重?取色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色重?往應之曰:‘□[7]兄之臂而奪之食,則得食;不□,則不得食,則將□之乎?窬東家墻而摟其處子[8],則得妻;不摟,則不得妻,則將摟之乎?”’
註釋
[1]任:國名,在現今山東濟寧壹帶。屋廬子:人名,孟子的學生。
[2]親迎:古代婚禮儀式的壹種。
[3]何有:不難。
[4]岑樓:頂尖而高的樓。
[5]鉤金:衣帶鉤上的那壹點點金。
[6]奚翅:何止。
[7]□(zhěn):扭轉。
[8]處子:未出嫁的女子。
譯文
壹個任國人問孟子的學生屋廬子:“禮儀和食物哪壹樣最重要?”
答:“禮儀最重要。”
那人又問道:“娶妻和禮儀哪壹個重要呢?”
屋廬子答:“禮儀重要。”
那人又說:“如果非要依據禮節來吃飯,最後就得餓死;如果不按照禮節來吃飯,就可以吃到食物,這樣還需要按照禮儀來嗎?如果按照禮儀(親迎)來娶妻,就娶不到妻子;不按照禮儀(親迎)來娶親,就可以娶到妻子,這樣也壹定要按照禮儀(親迎)來娶親嗎?”
屋廬子答不上來,第二天去了鄒國,把這件事情告訴給孟子。
孟子回答說:“回答這個問題有什麽難的?如果不比較根基的高低,而只根據頂端來比較的話,那麽就算是壹塊方寸大的木頭也能夠比又尖又高的塔高。金屬要比羽毛重,但是壹個帶點金屬的衣袋就會比壹車的羽毛重嗎?用吃的重要面和禮儀的次要面來比較,何止吃的重要?拿娶妻的重要面和禮儀的次要面比較,何止娶妻重要?妳回去這樣回答:‘把哥哥的胳膊扭折才能夠得到吃的,不扭折就得不到吃的,還要扭折嗎?爬過東邊人家的墻壁去摟抱人家未出嫁的女兒,就能夠娶妻,不摟則就無法娶妻,難道要去摟嗎?’”
解析
此篇講述的是具體情況應該學會具體分析的道理。壹般情況下,禮儀高於壹切,重於吃飯,也重於娶妻。只是,凡事都有高下主次之分,所以不能將關乎人類生存延續的吃飯、娶妻等重要事務和禮儀方面的細節相提並論。所以說,在對兩樣事物進行比較的時候,壹定要把這兩樣事物放在同壹水平面上。
二
原文
曹交[1]問曰:“人皆可以為堯、舜,有諸?”
孟子曰:“然。”
“交聞文王十尺,湯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長,食粟而已,如何則可?”
曰:“奚有於是?亦為之而已矣。有人於此,力不能勝壹匹雛[2],則為無力人矣。今曰舉百鈞,則為有力人矣。然則舉烏獲[3]之任,是亦為烏獲而已矣。夫人豈以不勝為患哉?弗為耳。徐行後長者謂之弟,疾行先長者謂之不弟。夫徐行者,豈人所不能哉?所不為也。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誦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
曰:“交得見於鄒君,可以假館[4],願留而受業於門。”
曰:“夫道若大路然,豈難知哉?人病不求耳。子歸而求之,有余師。”
註釋
[1]曹交:據傳為曹君的弟弟。但是孟子時期,曹國已經滅亡,所以信息並不準確。
[2]壹匹雛:壹只小雞。
[3]烏獲:傳說中的大力士。
[4]假館:借個住處。
譯文
曹交問孟子:“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堯舜,有這個說法嗎?”
孟子回答:“有。”
曹交問:“我聽說周文王有十尺高,商湯有九尺高,而我曹交有九尺四寸高,只知道吃飯而已,我該怎樣成為堯舜那樣的人呢?”
孟子說:“這沒什麽難的,只要去做就可以了。假如有壹個人,他的力氣都不能提起壹只小雞,他就是壹個沒有力氣的人。如果能夠扛起三千多斤的東西,就是壹個有力氣的人。這樣說來,能夠舉起烏獲能夠勝任的力量,就是烏獲了。難道人該為不勝任而憂愁嗎?只是不願意去做罷了。跟在長者後面慢慢地行走,稱為悌;快速地越過長者在前面走,稱為不悌。速度慢壹點,難道人不能做到嗎?只是不願意去做罷了。堯舜之道,孝悌而已。妳穿堯穿過的衣服,說堯說過的話,做堯做過的事,就可以變成堯了。妳穿桀穿過的衣服,說桀說過的話,做桀做過的事情,妳也就會變成桀了。”
曹交又說:“曹交如果見到鄒君,就可以向他借個地方住,我願意留下來拜您為師。”
孟子說:“堯舜之道和大路是壹樣的,哪有那麽難懂呢?就擔心他們不去尋找罷了。妳回去尋找吧,會遇到很多值得學習的人。”
解析
“聖賢”是儒家思想中的最高人格,孟子所說的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也正體現了這壹思想。孟子主張,每壹個人都應該有堯舜的這壹境界,有壹個壹輩子努力追尋的目標。此外,有了目標,還要學著進行具體的實踐,只要去做了,才會有所得。這壹篇鼓勵人們追尋自己的目標,為了目標而做出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