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永樂大典的近現代輯

永樂大典的近現代輯

近現代因為《永樂大典》的散失,能夠利用的只有區區400冊,但仍然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特別是民國間國立北平圖書館的趙萬裏在1928年到國立北平圖書館工作後,就開始了對《永樂大典》的輯錄工作,輯錄了《陳了翁年譜》,還以多年功力,從各種載籍中搜求逸佚,編纂成《校輯宋金元人詞》73卷,其中采用《永樂大典》佚文頗多。趙萬裏和陳恩惠等人,在日據時期十分困難的條件下堅持輯錄工作,他們發現《四庫全書》中的若幹種《永樂大典》輯本與現存《永樂大典》原本文字有出入,根據當時陳恩惠建議,把《永樂大典》輯佚工作列入工作計劃中。陳恩惠具體負責核對《四庫全書》。由趙萬裏將佚文確定後,雇請兩位抄寫人員進行抄寫,輯佚工作進行了6年,輯出史部、子部、集部,特別是方誌、文集等總數達213種。其中的《元壹統誌》、《析津誌輯校》、《薛仁貴征遼事略》等後來都經過再輯得以出版。這時期的輯佚還有郭沫若的《大德南海誌》、錢南揚的《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校註》、欒貴明的《四庫輯本別集拾遺》等。

《元壹統誌》

元代地理總誌《元壹統誌》原書近800卷,記載元代地理疆域沿革、山川、湖澤、物產、土貢等,是研究元史的重要資料。趙萬裏從1944年開始,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元壹統誌》佚文,又從元至正刻本殘帙輯出傳錄的《元壹統誌》2冊,從常熟瞿氏藏抄本輯出傳錄的《元壹統誌》2冊,從吳縣袁廷梼家抄本《元壹統誌》輯出殘帙1冊。由於其他原因,《元壹統誌》的輯佚工作停滯了20年。1965年,趙萬裏輯出明《寰宇通誌》、《明壹統誌》等書所引用《元壹統誌》資料,經反覆校勘,合為壹體,該輯本終於在1966年由中華書局出版。

《析津誌》

《析津誌》是元末熊夢祥所撰、記述元大都的書,為現存最早記述北京地方史地的專著,其中可以得見元大都和金中都的官署、水道、仿巷、廟宇、風俗等。現時中國國家圖書館所輯《析津誌》是在趙萬裏等先生輯佚的基礎上,由善本部集體匯集整理,最後完成的。《析津誌輯佚》的版本有四個來源:壹是《永樂大典》原本;二是《日下舊聞考》所載;三是徐維則鑄學齋所藏抄本,即所謂《憲臺通記》中所載;四是北大圖書館所藏繆荃孫從《永樂大典》輯《順天府誌》殘卷和來自孫殿起的本館所藏明初輯抄《永樂大典》的《順天府誌》殘卷。可以說是百年來許多人***同努力的結果。《析津誌輯佚》壹書後經首都博物館趙其昌校訂,1983年9月由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

《大典戲文三種校註》

錢南揚《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校註》輯錄《小孫屠》、《張協狀元》、《宦門子弟錯立身》三出戲曲。

戲曲在大典,“戲”字韻下為戲文(南詞),“劇”字韻下為雜劇,十之六七沒有傳本。《四庫》館臣以戲曲鄙俗,未加輯錄。大典收錄“戲文”有33種、“雜劇”90種,較古的宋元南戲除《荊釵記》、《白兔記》、《拜月記》、《殺狗記》、《琵琶記》諸本外,明初尚存《破窯》、《躍鯉》、《金印》、《牧羊》等記,而《小孫屠》壹本以北曲諸牌與南曲“風入松”合套,開南北合套風氣之先。其他如《張協狀元》、《宦門子弟錯立身》等保持了許多失傳古劇的資料,都十分生動。大典所存南戲殘本,是南戲研究的重要資料。趙萬裏之外,譚正璧也較早關註過大典中的戲文,著有《永樂大典所收宋元戲文三十三種考》(話本與古劇),1979年,中華書局出版了錢南揚《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校註》壹書,引起了學術界的研究熱潮,胡竹安、郝樸寧、趙日和等在對南戲體制的研究、三種戲文校補、沈等方面也做出了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