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圖書校對流程

圖書校對流程

校對的基本功能有二:校異同;校是非。這是校對的性質決定的。“校對”是個集合概念,包含著“校” (校是非)和“對”(校異同)的雙重含義,應當全面地認識和實現校對的功能。 “校異同”的要旨在“異同”,是指將校樣跟原稿逐字逐句比照,通過查找兩者異同的方法,發現並改正錄排錯漏。其功能是:保證原稿不錯、不漏地轉換成印刷文本。 “校是非”的要旨在“是非”,是指通過對原稿內在矛盾的是非判斷,發現並改正原稿可能存在的錯漏。其功能是:彌補編輯工作的疏漏,使書稿趨於完善。 校對的兩個基本功能,同樣重要,不可偏廢。不校異同,則不能保證作者的勞動成果準確而完整地轉換;而不校是非,則不能發現和彌補作者創作和編輯加工的疏漏。偏廢校異同或者偏廢校是非,後果是壹樣的,都會造成謬誤流傳,損害作者,貽誤讀者。校對工作的基本制度有如下4項: 1、三校壹讀及樣書檢查。“三校”即三個校次。“壹讀”即終校改版後的通讀檢查。由於校對客體差錯的復雜性和出錯原因的多樣性,“校書如掃落葉”,校對活動不可能“畢其功於壹役”,必須投入必要的校對工作量 (即校次)。“三校壹讀”是《圖書質量保障體系》規定的必須堅持的最低限度的校次;重要書稿和校對難度大的書稿,如經典著作、文件、辭書、古籍、學術著作、教科書及教輔讀物等,還應相應增加校次。作者校對、編輯校對不能頂替校次,交給他們校對的校樣是“副樣”,“正樣”仍由校對人員校對,三個校次都必須由經過專業訓練的校對人員來完成。計算機校對如果使用得當,可以頂替壹個校次。三校改版後打出的校樣,不能算作付印清樣,還必須進行壹次通讀檢查,通讀檢查後改版打出的校樣,才能算作付印清樣。 為了保證校對的質量,凡遇到如下情況之壹的校樣,校對者有權提出增加 1~2個校次:(1)初校樣的差錯率超過15/10000的;(2)編輯發排的書稿沒有齊、清、定,而在校樣上修改的頁碼超過1/3的;(3)終校樣的差錯超過3/10000的。增加校次的決定權屬於專業校對機構。 樣書檢查,指圖書成批裝訂前先裝訂幾本樣書分由責任編輯、責任校對檢查,經檢查確 認無誤後,方能成批裝訂出廠。 2 校對主體多元化與專業化相結合。現代校對的特征之壹,是校對主體多元化與專業化相結合。所謂主體多元化,是指作者、編者和專職校對員***同參與校對,還有社外人員參與校對活動,從而形成校對主體群。作者校對屬於自校,編輯校對屬於半自校。他們***同的優勢是:對書稿內容的把握,對相關知識的熟悉。***同的劣勢是:因習慣線性閱讀難以感知個體字符的差異 , 因思維定式而往往對差錯“熟視無睹”。社外校對人員,技術、經驗、心態和責任心壹般不如社內專職校對員。因此,校對主體多元化必須與專業化相結合,並且以社內專職校對員為校對主體群的核心。所謂以社內專職校對員為核心,有三層意思:其壹,出版社必須建立專業校對機構,對全社校對工作進行統壹組織和全程監控;其二,出版社必須配備足夠的專職校對員(編校人員配備的科學比例為3:1,不應少於5:1),並由專職校對員擔任責任校對;其三,必須由中級以上職稱的校對員或工作認真、經驗豐富的其他校對員來做三校,把好終校關。 3 集體交叉校對與責任校對相結合。現代校對的特征之二,是集體交叉校對與責任校對相結合。集體交叉校對,是指由不同職級、不同專長的校對者分別負責不同校次的校對, 壹般不得采取壹人包校的做法。集體交叉校對,可以避免壹人包校的知識局限,和反復校讀導致對差錯“熟視無睹”,有利於最大限度地消滅差錯。同時,集體交叉校對還是壹種相互檢查、相互監督的有效方式。但是,集體交叉校對也存在不足,主要是校對者對差錯的認定不會完全壹致,大部頭書稿分章集體交叉校對,還會造成版面格式處理的不統壹。因此,在集體交叉校對的基礎上,還必須實行責任校對制。責任校對是本書校對工作的總責任人和總協調員,參與本書校對全過程,承擔終校或通讀檢查 ( 通讀檢查也可以由責任編輯承擔 ) 以及文字技術整理,協助責任編輯解決校對質疑 , 並最後核對付印清樣。責任校對應在書名頁上署名,以示對本書的校對質量負責。 4 校對質疑與編輯排疑相結合。校對質疑編輯排疑,是現代校是非的基本形式。校對員的校是非,不同於編輯的文字加工,兩者有質的區別。校是非的任務是改錯,即通常說的清除硬傷,不做篇章布局調整、思想內容提升和文字潤色的工作。對於明顯的錯字、別字、多字、漏字、錯簡字、錯繁字、互倒、異體字、舊字形、非規範的異形詞 , 專名錯誤,不符合國家規範標準的標點符號用法、數字用法、量和單位名稱及符號書寫,不符合設計要求和規範的版面格式,校對員應當予以改正,但改後須經責任編輯過目認定。發現了語法錯誤、邏輯錯誤以及事實性、知識性、政治性錯誤,校對員無權修改,只能用灰色鉛筆標註表示質疑,並且提出修改建議,填寫“校對質疑表”,連同校樣由責任校對送給責任編輯排疑。責任編輯應當認真地對待校對質疑,虛心采納正確的修改建議。對於認定的修改建議,用色筆圈畫表示照此修改;對於不擬采納的修改建議,則打×表示刪去(不要用色筆塗抹,保留校對質疑筆跡,以備需要時查檢)。要建立激勵機制,鼓勵校對員質疑,校對員質疑經責任編輯認定後,應當給與質疑者適當的獎勵,其質疑表應當存入個人業務檔案,作為考察校對員業務水平、晉升專業職稱的依據。

人機結合校對。黑馬校對軟件查檢常見錯別字及成語、專名中的錯別字辨識率高,速度快,是校對的得力工具。但是,計算機校對的本質決定了它只能處理可以形式化的問題,而文字的形式符號是壹個十分有限的形式系統,自然語言更不可能徹底形式化,所以校對軟件查錯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取代人工校對。正確的做法是人校與機校結合。人機結合校對需要找到優勢互補的最佳結合模式。鑒於計算機校對誤報率高,錯漏多的壹校樣宜由人工校對,二校再用機校,機校後不改版,由人接著三校。三校的任務是:先對機校報錯及改錯建議逐壹判斷,然後通讀檢查壹遍,發現並改正機器漏校。三校後再改版。這種“二三連校”模式,有利於人機優勢互補、縮短校對周期。也可以在編輯加工之前,先實行機校,將機校的報錯與改錯建議作為加工時的參考;三校之後再用機校,清掃殘留差錯;然後,由人工通讀檢查。這種“清源凈後”的人機結合模式,也可收到人機優勢互補之效果。 4.2 過紅與核紅。二校樣應壹式三份,壹份 (通稱正樣)由校對人員校對,另兩份(通稱副樣)分送作者和責任編輯校對。“過紅”即將作者和編輯在“副樣”上所作修改的字符,謄錄到校對員校過的正樣上。如果正樣改動少而副樣改動多,也可將正樣謄錄到副樣上。謄錄時,要註意副樣上的修改是否合理,若有疑義則應提請責任編輯解決。如果副樣上增刪較大,導致版面變動,則要精心調整版面,有的還要增加校次。過紅由責任校對或責任編輯負責。 核紅即核對上校次糾錯的字符是否改正,有無錯改。核紅的技術要領是:第壹步,核對上校次改動的字符,至少反復核對兩次;第二步,如果發現應改而未改的字符,除了重新改正外,還要搜檢上下左右相鄰字符有無錯改,以避免鄰行、鄰位錯改;第三步,比對紅樣 ( 上校次校改樣 ) 與校樣 ( 改後打印樣 ) 四周字符有無脹縮,如有脹縮,就要對相關行及其上下行逐字細查,找出脹縮原因,改正可能存在的錯誤。二校、三校和通讀檢查,均應先核紅後校對。 4.3 文字技術整理簡稱“整理”,是現代校對的必要程序。其作用有三: (1)彌補版式設計的疏漏;(2)改正排版造成的技術性錯誤;(3)防範多人交叉校對產生的文字處理和版面格式的不統壹。 4.4 文字技術整理是壹項細致的技術性工作。整理的內容有如下 10項:(1)核對封面和書名頁,使書名、著譯者或主編者姓名、出版單位名稱、出版日期等完全壹致;(2)根據正文標題核對目錄上的標題和書眉上的篇名、章名,檢查文字是否壹致,頁碼是否相同;(3)檢查正文各級標題的字體、字號、占行和位置是否符合設計要求,同級標題字體、字號、占行和位置是否壹致,書眉雙頁、單頁上的標題是否符合規範;(4)檢查插圖的形象與文字說明是否相符;(5)檢查圖表、公式與正文是否銜接,圖表、公式的編序形式是否正確,序碼(應連續)有無缺失或重復;(6)檢查表格和公式的格式是否規範,表格轉頁、跨頁和公式轉行是否符合規範,公式的變形是否正確;(7)檢查正文註碼與註文註碼是否相符,參見、互見頁碼是否準確;(8)檢查前言(序)、後記(跋)、內容提要等指示性文字,與正文內容是否相符;(9)如系全集、文集、套書,要檢查是否成龍配套,版式、體例是否壹致;(10)解決相互關聯的其他問題。整理工作必須十分認真,壹絲不茍。每個校次校後均應做整理工作,終校後應由責任校對進行全面整理。

校對基本方法有4種:對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這四種方法是古籍校讎的基本方法,完全適用於現代圖書校對工作,因而也是現代校對的基本方法。 3.1 對校法。對校法的特點是:“照本改字,不訛不漏。” 對校的客體有兩個——原稿和校樣 , 采用比照原稿核對校樣的方法,通過查找異同而發現差錯。現代校對的折校、點校、讀校、核紅等技術,都屬於對校法。發現了校樣上與原稿相異之處,原則上依據原稿改正校樣。 3.2 本校法。本校法的特點是:“定本子之是非。”現代校對的“本子”即原稿。 本校的客體只有壹個——改正錄排錯漏後的校樣,采用通讀檢查的方法,通過文中內在矛盾發現問題,然後進行是非判斷而發現原稿的差錯。發現了原稿的差錯,用鉛筆在校樣上標註,提出改正差錯的建議,同時填寫《校對質疑表》,向編輯質疑。校是非不同於文字加工,只管改錯、補漏、刪重,而不做文字潤色。 3.3 他校法。他校法的特點是:“以他書校本書。”“他書”指其他的書。“改必有據”是校對改錯的重要原則。在通讀檢查中發現了問題,又難以判斷是非時,就得去查檢相關的權威工具書或權威著作,找到判斷是非、改正錯誤的可靠依據。 3.4 理校法。理校法的特點是:推理判斷。在發現疑問又找不到可靠根據時,即應進行推理判斷,包括分析字詞含義、進行邏輯推理等。 上述四種基本校對方法,在實踐中應當綜合運用,以求得到相輔相成 之效果,最大限度地消滅差錯。

原稿和校樣上存在著各種差錯,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10種類型: 6.1 文字差錯。包括錯別字、多字、漏字、錯簡、錯繁、互倒、異體字、舊字形等,出現頻率最高的是錯別字。錯別字是錯字和別字的合稱。像字但不是字叫做錯字;是字但用在此處不當的字叫做別字。通常說的錯別字,主要是指別字。 文字差錯還有壹種類型,即外文字母使用錯誤和漢語拼音錯誤。常見的錯誤有:各文種字母混用;大小寫、正斜體不符合規範;漢語拼音違反《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及聲調標註錯誤。 6.2 詞語差錯。常見的詞語差錯有: (1)錯用詞語;(2)褒貶不分;(3)異形詞選用不符合規範;(4)生造詞;(5)錯用成語。 6.3 語法錯誤。包括詞法錯誤和句法錯誤。 常見的詞法錯誤有: (1)名詞、動詞、形容詞使用不當;(2)數量表達混亂;(3)指代不明;(4)副詞、介詞、連詞使用不當。 常見的句法錯誤有: (1)搭配不當;(2)成分多余或殘缺;(3)語序不當;(4)句式雜糅;(5)歧義;(6)不合事理。 6.4 數字使用差錯。《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規定》 (GB/T 15835—1995)是判斷數字 使 用正誤的國家標準,但對不同類型的圖書有不同的要求: (1)《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規定》不適用於文學作品和重排古籍;(2)使用阿拉伯數字,要求“得體”和“局部統壹”;(3)科技圖書必須嚴格遵循《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規定》的標準。 6.5 標點符號使用差錯。 《標點符號用法》(GB/T 15834—1995)是判斷標點符號使用正誤的國家標準。標點符號有兩大類:點號(7個)和標點(9個)。常見的標點符號使用差錯,主要是點號錯用:(1)該句斷的不用句號;(2)句子內部該停頓的地方沒用逗號,不該停頓的地方誤用逗號;(3)非並列詞語之間誤用頓號,沒有停頓的並列詞語之間誤用頓號,不同層次的停頓使用頓號造成結構層次混淆;(4)濫用分號,如並列詞語之間誤用分號,非並列關系的單重復句內分句間誤用分號,不在第壹層的並列分句之間誤用分號,應該用句號斷開的兩個獨立的句子誤用分號;(5)有疑問詞但並非疑問句誤用問號;(6)有驚嘆詞但並非驚嘆句誤用嘆號;(7)整句引文誤將句號置於引號外,非整句引文誤將句號置於引號內。(8)表示約數的兩個數字誤用阿拉伯數字或兩個漢字數字之間誤用頓號。 6.6 量和單位使用差錯。除古籍和文學讀物外,所有出版物特別是教科書和科技圖書,在使用量和單位的名稱、符號、書寫規則時,都應符合國家技術監督局 1993年發布的國家標準《量和單位》(GB3100~3102-93)的規定。常見的量和單位使用錯誤有:(1)量名稱不規範;(2)量符號不規範;(3)單位名稱書寫錯誤;(4)單位中文符號的書寫和使用不準確;(5)單位國際符號書寫和使用錯誤;(6)SI詞頭符號的書寫和使用不正確;(7)組合單位中文符號和國際符號混合構成的錯誤;(8)使用非法定單位或已廢棄的單位名稱;(9)圖表中在特定單位表示量的數值時未采用標準化表示方式;(10)數理公式和數學符號的書寫或使用不正確。 6.7 版面格式錯誤。常見的版面格式錯誤有: (1)規格體例不統壹;(2)相關項目不壹致;(3)文圖、文表不銜接,不配套;(4)各種附件與正文排版格式不規範。 6.8 事實性錯誤。常見的錯誤有:事實有誤;年代有誤;數據有誤。 6.9 知識性錯誤。要註意防範壹般知識性錯誤,更要特別註意防範偽科學和反科學。 6.10 政治性錯誤。要註意防範政治立場、政治觀點、政治傾向錯誤以及導向性、政策性錯誤。

校對管理

7.1 校對人才培養。校對是出版行業裏的特殊專業,需要具備特殊素質的特殊人才。現代校對人才必須具備如下基本素質: (1)熟悉語言文字的各種規範,掌握語言文字的出錯規律,對語言文字使用錯誤有較強的辨識力;(2)通曉圖書版面格式知識,能敏銳地發現版面格式錯誤;(3)熟練地掌握各種校對方法,並且善於綜合運用;(4)具備比較廣博的知識積累,不同學科圖書的校對人才還必須掌握相關學科的基本知識;(5)能夠熟練地使用工具書;(6)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耐得寂寞,註意集中,自覺地控制情緒,保持良好的心態。 應當提高專職校對員從業準入學歷,從事校對職業的學歷為大學本科。對校對人員應進行系統的崗位培訓,堅持持證上崗制度。按照終身教育的要求,對校對從業人員實行定期輪訓的制度。校對專業技術職務,應納入編輯系列,註重培養副編審、編審級的高級校對人才。 7.2 人本化管理。管理者要以人為本,尊重人才,善待人才,滿足校對人員的精神需求,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文化和業務素質,培養社會責任意識,激發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要營造人與人之間溝通、和諧、合作的氛圍,使管理成為壹種文化、壹種凝合劑,壹種驅動力。校對工作適合量化管理,不但工作任務可以量化,工作質量也可以量化。但是,在實施量化管理時,要同時建立激勵機制,在校對功能向“校是非”為主轉移的當代,單純的量化獎懲的作用是有限的。校是非是壹種心理過程,不僅是個人文化和技能功底的展現,還是個人職業道德和心理素質的展現。校對管理要培養人的職業誌趣,激發人的成就感,為人的自我發展、為高級校對人才的成長創造條件。 7.3 量化管理。包括校對任務量化和校對質量量化兩個方面。 校對任務量化管理,通稱定額管理,即給校對人員規定校對工作量定額。校對工作量定額以字數為單位,日定額即每人壹個工作日應當完成的校對字數,月定額即每人壹個月實際工作日內應當完成的校對字數。當月月定額與實際完成校對字數之差,即當月的超額或缺額。超額部分按超額勞動另付報酬。缺額部分應在下月補齊。校對工作是腦體並用的勞動,過度的身心疲勞會影響校對質量,因此,非特殊情況不宜加班加點校對,平時也應對超額勞動進行必要的限制。按照平均先進的原則,壹個工作日的校對定額以20 000字為宜,每月按20個工作日計算,月定額以400 000字為宜。這個定額是壹般標準,不同類型的書稿,校對定額應當有所差別,這個差別可用系數方法求出,增減幅度以日定額最低15 000字、最高25 000字為宜。核紅、過紅與文字技術整理的工作量可折算校對字數。二校、三校前的核紅,過紅與文字技術整理,均按校樣總字數的20%折算工作量。機校及其整理工作,按校樣總字數的30%折算工作量。樣書檢查按圖書總字數的30%折算工作量。 質量量化管理 , 即將校對質量進行量化,對不同校次規定“滅錯率”或“留錯率”。滅錯率按百分比計算,即以差錯總數為分母,以發現並改正的差錯為分子,乘以100,得出百分比。留錯率即漏改的差錯占校對總字數的比率,按萬分比計算,以校對總字數為分母,以校後遺留差錯為分子,乘以10 000,得出萬分比。通常要求:壹校滅錯率為75%;二校滅錯率為壹校留錯的75%;三校原則上要消滅全部殘存差錯,最低標準為留錯率不超過1/10000,超過此限的為不合格。 在實施校對管理時,既要計算校對完成量 ( 定額 ) ,又要檢查校對質量指標。如果質量沒有達到規定的量化指標,就應扣減相應校對完成字數作為懲罰;如果校對質量高於規定的量化指標,則應增加相應校對完成字數作為獎勵。校對人員發現了原稿的錯誤,應視錯誤的性質給予物質獎勵。校對字數計算方法,依據《圖書質量管理規定》的附件《圖書編校質量差 錯率的計算方法》的相關規定。 7.4 校對檔案管理。校對的檔案是出版檔案的組成部分,壹種圖書的校對工作完成之後,應將校對檔案及時整理歸檔。校對檔案的內容包括: (1)校對登記表;(2)校對質疑表;(3)樣書質量檢查記錄;(4)重印書質量檢查記錄;(5)送審圖書質量檢查記錄。 7.5 外校管理。外校即由社外人員承擔部分校對任務。在社內專職校對人員不足的情況下,適當使用社外校對力量,作為社內校對力量的補充,實踐證明是可行的。但是,外校活動在社外循環,如果放任自流,質量是毫無保證的。所以,必須加強外校管理,將社外校對活動置於統壹的、有效的監控之下。外校管理的主要內容如下: (1)嚴格考核選用合適人才,建立素質較高、適合本社出書學科門類需要、相對穩定的社外校對隊伍;(2)對社外校對人員定期進行業務培訓和業務考核,不適合繼續做校對工作的要及時淘汰;(3)外校人員壹般只能承擔壹校、二校,只有少數退休的專業校對人員,或經過考核確能勝任者,方可委以三校;(4)由專業校對機構統壹組織外校,統壹實施外校全程監控;(5)外校管理也應以人為本,尊重外校人員,激發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6)實行計件付酬和質量量 化檢查相結合的管理制度,外校按千字為單位計酬,報酬應根據書稿類型及校對難易度而定,壹般每千字校對報酬 1~5元。沒有達到質量指標者扣減相應計件報酬,校對質量高於規定指標,或排除了重大錯誤,應當提高報酬標準,或給予物質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