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散文
歷史散文的概念是對諸子百家的哲理散文而言的。哲理散文以析理論辯為主,不專記人記事;歷史散文則以記述歷史事件的演化過程為主,最早的歷史散文是《尚書》。《尚書》有今文、古文之分。今文《尚書》指秦焚書後,漢初儒者搜集到的29篇文章,因用當時通行的隸書寫定,故稱今文尚書;漢武帝時從孔於故宅壞壁中發現用古文字寫的《尚書》,稱為古文《尚書》。古文《尚書》已被證明是偽作;今文《尚書》也有壹些值得懷疑的篇章。《尚書》的內容,大多是壹些誓詞、政府文告、貴族的告誡之詞,也有壹些對事物的客觀記述。《盤庚》古奧難讀,保存的原貌也較多,主要是記述盤庚遷殷時對臣民的三次講話。類似的還有《大誥》、《洛浩》。《顧命》是壹篇記述成王死、康王即位的儀式的文字,敘事清晰,井井有條,初具記事散文的規模。
戰國策
《戰國策》是中國古代的壹部史學名著。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33卷,約12萬字。
《戰國策》主要記述了戰國時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
題解
戰國策的作者直到現在也沒有確定,原有《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等名稱。西漢末年,劉向校錄群書時在皇家藏書中發現了六種記錄縱橫家的寫本,但是內容混亂,文字殘缺。於是劉向按照國別編訂了《戰國策》。因此,戰國策顯然不是壹時壹人所作,劉向只是戰國策的校訂者和編訂者。因其書所記錄的多是戰國時縱橫家為其所輔之國的政治主張和外交策略,因此劉向把這本書名為《戰國策》。
北宋時,《戰國策》散佚頗多,經曾鞏校補,是為今本《戰國策》。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壹批帛書,其中壹部類似於今本《戰國策》,整理後定名為《戰國縱橫家書》。該書***27篇,其中11篇內容和文字與今本《戰國策》和《史記》大體相同。
體例
今本***33卷:
東周策1卷
西周策1卷
秦策5卷
齊策6卷
楚策4卷
趙策4卷
魏策4卷
韓策3卷
燕策3卷
宋衛策1卷
中山策1卷
***497篇。 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前490年知伯滅範氏,下至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
評價
《戰國策》壹書反映了戰國時代的社會風貌,當時士人的精神風采,不僅是壹部歷史著作,也是壹部非常好的歷史散文。它作為壹部反映戰國歷史的歷史資料,比較客觀地記錄了當時的壹些重大歷史事件,是戰國歷史的生動寫照。它詳細地記錄了當時縱橫家的言論和事跡,展示了這些人的精神風貌和思想才幹,另外也記錄了壹些義勇誌士的人生風采。《戰國策》的文學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國文學史上,它標誌著中國古代散文發展的壹個新時期,文學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地刻畫,語言文字的運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鮮明的藝術特色。
《戰國策》的思想內容比較復雜,主體上體現了縱橫家的思想傾向,同時也反映出了戰國時期思想活躍,文化多元的歷史特點。《戰國策》的政治觀比較進步,最突出的是體現了重視人才的政治思想。
《戰國策》壹書對司馬遷的《史記》的紀傳體的形成,具有很大影響。《戰國策》歷來為研究者稱贊其文學價值,但是對它的思想卻是眾說紛紜。這是由於該書與後世的儒家思想不符,過於追逐名利。而且過於誇大縱橫家的歷史作用,降低了史學價值。
研究參考書目
熊憲光,《戰國策研究與選譯》,重慶出版社,1988年 ISBN 753660020 孟慶祥,《戰國策譯註》,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統壹書號:10093?701 王守謙,《戰國策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ISBN 722102444 朱友華,《戰國策選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趙丕傑,《戰國策選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 藍開祥,《戰國策名篇賞析》,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1年 何建章,《戰國策註釋》,中華書局,1990年 ISBN 710100622 何晉,《戰國策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ISBN 73010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