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上遊地區***發現80多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及遺物采集點。其中在營盤山遺址獲得了非常豐富的實物資料,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跡包括房屋基址9座、墓葬及殉人坑5座、灰坑80余個、灰溝4條、窯址及竈坑等,還在遺址中西部發現壹處大型的類似於廣場的遺跡。其中,灰坑的平面形狀有橢圓形、長方形、扇形等種類,壹些灰坑底部及四周采用卵石壘砌而成,推測應是進行石器加工的場所或有其他用途。個別灰坑內還發現塗有鮮紅色顏料的石塊,可能具有某種宗教含義。而大型廣場遺跡的硬土面之下發現有多座奠基性質的殉人坑,表明這裏應是舉行祭祀等重大活動的場所。從遺址內發現的相關遺跡和遺物中,可以推測營盤山先民以定居農耕業為主要生活方式。遺址內圓形袋狀灰坑應為用於貯藏糧食或其他物品的窖穴,表明當時農產品的數量已較為豐富。營盤山文化遺址的陶器中有相當數量的酒具類器物,如制作精美的彩陶壺、彩陶瓶、杯、碗等,據此推測營盤山先民可能已掌握了釀酒技術並開始進行生產。
同時,狩獵、采集和捕撈業也是營盤山先民以農耕業為主業的經濟生活的不可或缺的補充內容。岷江彎曲的河道形成了較大面積的回水灣區,河水流速減緩,其中的淺水區域是理想的捕撈作業場所。遺址出土有數量豐富的狩獵所用的石球、磨制精細的石質和骨質箭鏃等遺物。營盤山文化遺址中還有數量眾多的細石葉、細石核及小石片石器,質地以黑色及白色半透明的燧石、白色的石英和透明的水晶為主,細石器制作工藝成熟,選材精良。細石器多為復合工具的組成部分,常用來剝離加工獸皮,細石器工藝與狩獵、畜牧經濟有密切聯系。另外,遺址中還有亞腰形的打制石網墜,當為捕撈漁業的實物例證。營盤山遺址的細石器及小石片石器具有地點集中化的特征,未經使用的成品石器、半成品石器和加工殘片,多在幾處填土呈灰黑色的大型灰坑內出土。在營盤山遺址的灰坑底部發現有塗抹紅色顏料的石塊,經測試其成分以朱砂為主,另在部分陶器內壁也發現有同樣的紅色顏料,應為調色器的遺存。表明營盤山先民有尚紅習俗,朱砂的具體用途可能與塗面、刷房等活動有關。這也是目前考古發現的最早使用朱砂塗紅的實例。營盤山遺址的陶器、玉器、石器、骨器、蚌器等類遺物總數近萬件。陶器以平底器和小平底器為主,從陶質陶色來看,以夾砂褐陶、泥質褐陶、夾砂灰陶、泥質紅陶、泥質灰陶、泥質黑皮陶為主。其中夾砂陶可分為夾粗砂和夾細砂兩種,以陶胎夾有顆粒粗大的片巖砂粒的陶片最具特色。其中彩陶器的器形有盆、缽、罐、瓶等,彩陶均為黑彩繪制,圖案題材有草卉紋、變體鳥紋、蛙紋等。
人祭制度和獵頭習俗是營盤山先民精神生活領域的重要內容之壹。在遺址中部地帶發現了壹處面積不小於200平方米的類似廣場的大型遺跡,堅硬的踩踏層之下發掘出4座人骨坑,其中3座均保存有較為完整的人骨架,應是具有奠基性質的人祭坑。另壹座僅見壹件人頭,該頭骨已不見顱頂及上頜部分,剩余顱身及下頜部分,這種現象可能與原始社會常見的獵頭習俗有關。在遺址中部偏東的房屋密集區附近也發現有5座奠基性質的人祭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