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產生909名進士的地方不是江浙,而是四川眉山。

產生909名進士的地方不是江浙,而是四川眉山。

有趣的神話解讀,幽默的歷史談論,輕松的文化品味歡迎關註“小仙女”帶妳看中國五千年的分類:歷史文化解讀,地域文化解讀,名人名言:5500字,閱讀8分鐘左右,四川眉山,位於西南角,北接成都。歷史上,眉山以“三蘇父子”(蘇洵、蘇軾、蘇轍)聞名於世。今天,眉山市仍有蘇氏父子祠堂,紅墻綠水,亭臺古樹,竹林蔥郁,環境優美,文化底蘊深厚,每年吸引大量遊客。到了宋代,眉山也是全國著名的“文人之鄉”,文人數量遠超其他地區,就連當時文人輩出的江浙壹帶也無法比擬。據楊文等人綜合《雁塔碑》、《眉山縣誌》、《眉山市圖》等文獻統計,宋代眉山共有進士909人(數據來源於楊文等人對宋代眉山進士群體的研究)。據《元豐九域》記載,宋代時,梅州領眉山、彭山、單玲、青神四縣,所轄面積不大,不是當時西南地區的經濟政治中心,卻有909名進士,甚至比當時的成都還多,不得不說是壹個奇跡。四川眉山袁晶樓宋代著名的眉山進士有哪些?進士這麽多是什麽原因?我們不妨討論壹下。壹、士子之鄉,宋代眉山考上的士子數量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對比當時全國科舉大省浙江,以浙江大學龔彥明教授和祖輝為基準,北宋浙江有1.657名進士,南宋有5926名,共計7583名。當時浙江有11州66縣,平均每個州(縣)98人,眉山4縣909人,平均每個縣227人,遠高於浙江平均水平。與當時的四川成都相比,成都的進士數量為661,在全國來說已經很不錯了,但與眉山的909還是有很大差距。在全國範圍內,宋代共有進士42390人,眉山進士人數占全國進士總數的2.14%。平均每100個進士中就有兩個是眉山人。對於只有20個鄉、6個鎮、2萬多戶的眉山來說,能有這樣的成績真的很了不起。難怪宋仁宗感嘆:“想學的都是眉山人。(圖片來自楊文等《宋代眉山士人群體研究》)二、人才輩出,個人壹流。宋代時期,眉山文化氛圍濃厚,加上宗法制度的影響,很多士子家族在學術上、政治上立足。這些父子兄弟中,有不少是出了名的,也有不少考中了進士。眉山文廟內的雁塔碑記載:“甲、乙(進士)共八百八十余人,正直文章蘇東坡(蘇軾)、應(蘇轍)在歷史上大放異彩。“這份資料中提到的蘇軾、蘇轍、田等人,都是眉山進士中的佼佼者,他們的家族也是眉山當地有名的秀才世家。宋代時期,眉山有許多著名的文人世家。根據統計情況,共有9個* * *,分別是:梅家族、梅家族、梅周堂家族、梅氏、梅善王家族、楊家族、李家族、梅氏家族和氏家族。我們暫時選擇四個典型家庭來說壹下:1,蘇氏。梅山廟的蘇家應該是最有名的。“蘇三父子”的美譽壹直到今天都是眉山的名片,蘇家更是以文學聞名。蘇旭應該是蘇家的第壹代。雖然在學習上並不精通,但他比蘇旭更有遠見,家裏買了很多書,重視孩子的教育。蘇洵,蘇緒次子,1024(天盛二年)進士,保濟宗主簿。《全宋詩》卷231記載了他的壹首詩《頌劉》。林下人少,等不了幾年。能讓兩位蜀中學者,感嘆萬分。第三子蘇洵(蘇軾之父),27歲才開始讀書,但他是宋代著名的文學家,他的《六國記》氣勢磅礴,有縱橫之勢。蘇軾曾在《宣儀先生文集序》中稱贊其父:“王先生詩文皆有所寫,精而苦,必說於當代。".....他以為遊高,枝言以為美,君子無話。”到了蘇軾、蘇轍這壹代,蘇家進入了鼎盛時期。嘉祐二年(1057),京考在即。在此之前,蘇洵帶著兒子蘇軾和蘇轍去了北京。蘇軾21歲,蘇轍18歲。在蜀人張的推薦下,歐陽修讀了蘇洵提交的文章,並稱贊他的文章《六國》,認為可以與荀子相媲美。嘉祐二年正月,蘇軾、蘇轍兄弟在禮部考試中脫穎而出,兩人同時考中進士,壹舉成名。二十壹歲的蘇軾獲得了第二名。三月,蘇軾與哥哥同門,蘇洵《論六國》被人讀,三蘇父子壹時風光。雖然他們後來的仕途不夠順利,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因才華而名垂千古,尤其是蘇軾,成為宋代的大學者。蘇軾畫像蘇軾是北宋中期最偉大、最多才多藝的文學家。他的散文,帶有強烈的個人特色,切中要害,直截了當地論述治國理政。壹方面,他的詩歌反映了當時的現實,直接把詩歌作為政治鬥爭的工具;另壹方面,它歌頌自然,清新脫俗,想象力驚人,始終蘊含著人生哲理。蘇軾最突出的成就是極大地推動了詞的發展,拓展了詞的創作領域。他的詞內容極其豐富:抒情、愛國、懷古、贈與唱、離別與思、詠物與敘鄉。蘇軾頗為不羈、曠達,表現在詩歌創作上,即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豁達、奔放、飄逸的風格。如此迷人的蘇軾,讓他千百年來受到無數文人墨客的喜愛。他的壹句“定風泊:莫聽打葉過林聲”最能體現他超然豁達的性格:“莫聽打葉過林聲,何不唱且慢走?”竹竿和草鞋比騎馬還靈巧,有什麽可怕的?壹件雨衣的蓑衣,任憑風吹雨打,依然過著我的生活。春風的涼爽,將我的酒喚醒,寒冷開始寒冷,太陽的山峰的太陽,但在時間滿足。回望遇見風雨的地方,回去,對我來說,沒有風雨,還是晴好天氣。蘇軾不為風雨所憂,不為夕陽所喜的人生境界,凸顯了他內心的強大和精神世界的豐富。2.眉山李氏其他家族,在蘇氏家族的掩蓋下鮮為人知,但成就卻不遜於同時代人。這些家族不僅有大量的學者,也有豐富的著述。眉山李氏家族也出過五名進士。與蘇氏家族的文學不同,李家的文學成就主要體現在史學上。紹興八年(1138),李甲、李導入科舉,授京師華陽郡主簿。然而,李導壹心治學,沒有赴任,於是到單玲龍陵山求學。直到紹興十二年秋,李導才走馬上任。李導壹生博覽群書,著述頗豐。據記載,現存《燕洵選集》、《四朝通史》、《春秋學》等50余種,但大部分已失傳。其最高成就是編纂了壹部長編《資治通鑒》(現存520卷),這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私人著述編年史。此書仿司馬光《資同治鑒》,記錄了從宋太祖趙匡胤到宋欽宗趙桓的壹系列事件,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紀昀等人稱贊他博覽群書,熟記歷代典故。《資治通鑒·續資長史》中記載的事情詳實連貫,是讀史者必讀之書:“陶博紀舒群,尤研究心故事。”.....其(《續資治通鑒長版》)更是翔實佐證,對學過歷史的人來說也是考證之林。李導的兒子(後)繼承了父親的知識,也通過了進士考試。《全聞松》簡要記載了他的生平:“董力,字忠信,生於單玲(今四川單玲),李導長子。在主幹道上走了四年後,這位正直的創始人可以坦率地向分支機構提出抗議...當他與父親李導共掌歷史時,將不勝榮幸。”李楠很誠實,他經常在球場上直言不諱,這壹點很受尊重。當時李導父子都是禦史大夫,都是眉山人。現在有人把他們和蘇軾父子相提並論。明代楊慎曾說:“董等於,文筆實在不可及!”3.唐家和蘇家壹樣,都是以文學出名的家族,而且年代比蘇家晚壹點。據確切記載,唐家第壹代文人應該是唐嫣,在嘉佑、治平年間非常有名,文人爭相拜他為師。他指導的學者有數百人,是經學大師。唐嫣之子唐庚的崛起,使唐家成為眉山真正的士族,在當地很有名氣。唐嫣的次子唐庚,人稱“小東坡”。現存作品有《眉山唐先生文集》,文學成就超過其父。宋代劉克莊稱贊其詩不遜於秦觀、蘇門晁:“子詩皆高,不唯詩。不壹會兒就出來了,到了坡門,那時不在秦(關)、晁(蔔)之下。唐庚是蘇軾的同鄉,其文學思想深受蘇軾影響,詩歌細致脫俗,意蘊深遠。以他的《春歸》為例:東風何在?我所取得的成就是暗淡的。小城花合,孤城柳繞。鳥兒做冷食,河水帶來新年。沒有趕走憂愁的打算,還要推到酒邊。雖是詠春之作,但前兩句氣勢非凡,東風浩蕩。春花爛漫,楊柳萌動,生機勃勃。但詩人用音樂場景襯托了悲傷,最後兩句轉而寫自己心中的悲傷。在歡樂的場景中,悲傷更甚,寫作手法巧妙巧妙。除了詩歌,他的散文簡潔而富有邏輯,被當時的學生視為文章的典範,爭相模仿。4.家族家族梅州家族。據史書記載,十二名人中,有五人是進士。賈、賈安國、賈定國三兄弟都是讀書人,其中三人師從劉巨,與蘇軾為友。《春秋》賈寫《新義》,賈安國寫《春秋》總義,家族立國有詩集。繼三兄弟之後,賈家族又產生了兩位學者,即賈之子賈淵和賈玄翁。賈玄翁,名澤堂,據說身長七尺,相貌奇特,端莊典雅。”德佑二年,賜進士,曾任侍郎,端明殿學士。明朝末年,兵臨城下的元軍和宰相於、向地方官發出訓誡,命令他們投降。只有賈玄翁堅決不肯投降,並“死於宋,守其誌不為官”,堅守文人的民族氣節。1294年,元成宗即位,嘉軒翁被釋放,享年82歲。賈玄翁著有《澤堂集》六卷,《羌(羌)村叢書》為《澤堂集》壹卷,宋詞中收錄了三首。三、文人故裏的由來: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1、經濟繁榮、社會穩定,大批文人遷居眉山地處成都平原,平原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在唐朝的時候,成都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壹,有“興壹益二”的美譽。眉山毗鄰成都,受成都帶動,經濟穩定繁榮。唐朝末年,北方戰火紛飛;北宋末的“靖康之亂”;南宋末年的宋金戰爭,中原各地都飽受戰亂之苦。住在四川盆地,受戰爭影響最小,其他地方的人都很窮。然而,四川是“三江並流,五谷豐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的穩定給了文化發展很大的空間,巴蜀地區的文化發展很快。甚至有學者認為唐宋時期的巴蜀可以與當時的儒家文化中心齊魯比肩。經濟繁榮,社會穩定,也吸引了大批文人入川避難。《宋史》中說:“天下必變,蜀為最安之地。眉山和成都都在成都平原上。雖然經濟不如成都發達,但戰爭期間,大多數文人認為成都作為四川的省會不夠安全,紛紛轉向周邊城市,於是眉山成了最佳去處。以上提到的宋代梅山九大士族,包括梅州蘇氏、梅州賈氏、梅州唐氏、青神楊氏、李氏、梅州石氏和石氏,都是移民世家。如唐太宗第十四子王草李明後,在經歷了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難”後,其祖籍遷至眉山單玲。隨著文人的湧入,原本屬於儒家文化邊緣的眉山縣本土文化、中原文化、巴蜀本土文化有了突破。來到眉山的文人在這裏繁衍生息,尤其是曾在朝鮮為官的文人。他們有豐富的科舉和官場經驗,並通過各種渠道傳遞給當地的學者。2.宋代四大刻書中心之壹,學校眾多,教育繁榮,宋代刻書業十分發達,刻書精美細致,珍本眾多。陳先興《國寶大觀》說:“宋代刻書的地方不少。除首都汴梁外,浙江杭州、福建建陽和四川眉山是刻書的主要中心。宋代時期,眉山成為中國三大刻書中心之壹,官刻、家庭刻、作坊刻十分發達。影響最大的官修書籍是《眉山七史》,是景賢孟在紹興時在眉山刻制的,又稱《宋蜀刻本七史》,包括《宋書》、《南齊書》、《北齊書》、《梁書》、《陳數》、《舒威》、《周樹》七部史書。宋代景賢蒙在紹興刻制的《七史》《梅山七史》印本,自宋以來壹直沿用到清代,嘉慶年間毀於大火,至今保存了700多年。在家族刻本方面,眉山書屋刻有大量唐宋文人的藏書,如李白、李賀、孟郊、父子、秦觀等。眉山書屋還刻有元桂,印刷清晰精美,雕刻嚴肅,特色鮮明,在全國流傳甚廣。今天,國家圖書館有壹部梅山刻本元桂殘跡。作坊刻本方面,眉山的書坊數量較少,歷史上只有書印齋和萬卷堂兩個名字。在這壹點上,我們可以看到眉山無論是官雕、家雕還是方雕,都是走在全國前列的。眉山發達的刻書業極大地滿足了眉山學子對書籍的巨大需求,促進了當地教育的發展和繁榮。不僅如此,宋代梅州管轄面積不大,但學校眾多,教育極為繁榮。據《歸客錄》記載,梅州有13派:“賈、梅諸士故裏,百分之十聚於此,合力建孔廟,春秋諸子賜酒,士子私談“禮”,謂之鄉派。還有培養學者的,叫小學。梅州每十個縣就有三個。可以說,刻書業的繁榮和大量學校的興建為眉山進士的井噴式發展提供了溫床,物質和精神的滿足促進了當地教育的蓬勃發展。3.大家庭的地理影響。村民以獲得功名的名聲為榮。梅山文人的大家族很多。這些世家大族考取進士後,成為朝中尊師或下鄉任教,社會地位很高。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吸引了壹大批士子投身於科學研究,希望通過科舉改變自己乃至家族的命運。朱尚書在《論宋代文化中的梅山現象》壹文中說:“壹旦有人在文學上取得成功,首先會因地緣關系而引起當地的反響,甚至帶動當地的崇文風氣,促進當地文學家族的形成。“尤其是蘇三父子在京有名,他們的文章被世人流傳,令眉山士人羨慕不已。蘇氏家族的崛起極大地影響了眉山的文學風氣,如今文人以文學為榮。曾鞏的《蘇君(蘇洵之父蘇緒)墓誌銘》載:“自五代蜀亂以來,士...定居在家鄉,不願意做官。君教子桓(蘇洵的二弟)學,所以成者,有備。誌桓以士起家,蜀人尊之。每個人都喜歡在自己的意圖發生很大變化的時候學習。此後,從蘇開始,梅學有千余人。“宋代以前,四川的文人因為五代之亂,都安於現狀,不求功名利祿。自蘇軾的二叔蘇洵考上秀才後,蘇家開始發家致富,蜀人思想大變,學習熱情空前高漲。蘇家促進了梅山其他家族人才的不斷湧現,如唐庚(唐家)、李導父子(李家)以及與蘇軾兄弟為友的三兄弟(賈家),都受到蘇家的影響。不得不說,大家族的地域影響是非常深遠的。直到今天,蘇家勤儉持家的家風依然影響著眉山人。梅山雖然是歷史上西南壹隅的小城,但由於經濟繁榮、社會穩定、刻字業發達、教育繁榮以及各大文人世家的地緣影響等因素的綜合作用,宋代梅州出現了909名進士,成為科舉文化史上不可企及的高峰。#蘇三寺# #梅山# #歷史冷知識# @今日頭條@頭條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