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中國在端午節期間啟動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程序,申報遺產的名稱為“中國端午節”。
2009年9月30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76個項目於2009年9月30日在阿聯酋阿布紮比審議通過,中國的端午節名列其中。這是中國第壹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
擴展數據:
端午節的習俗
1,端午節吃粽子
粽子,或稱“粽子贊”,俗稱粽子。它的主要材料是糯米和餡料,並用箬葉(或柊葉)包裹成各種形狀,如尖角和四邊形。粽子歷史悠久,最初是作為祭奠祖先和神靈的貢品。傳入北方後,用小米(北方產)制成,稱為“角粟”。
2.放壹個風箏。
風箏是將紙或絲貼在竹條等骨架上,拉壹根系在上面的長線,在風的作用下可以放入天空,屬於只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在中國南方,孩子們在端午節時放風箏被稱為“飛災”。
3.清洗草藥水
草藥水,也就是古書中記載的木蘭湯,中午用草藥水洗,可以治皮膚病,祛邪氣。端午節是壹年中草藥最多的壹天,中午到處都是藥。端午節期間,中國許多地方都有采藥、熬藥、泡水的習俗,端午節草藥的藥性在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百度百科-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