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五皮散簡介

五皮散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概述 3 《中藏經·附錄》方之五皮散 3.1 方名 3.2 五皮散的別名 3.3 組成 3.4 功效主治 3.5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3.6 制備方法 3.7 使用註意 3.8 方解 3.9 臨床運用 3.10 各家論述 3.11 附註 3.12 歌訣 3.13 摘錄 4 《中藏經》卷下方之五皮散 4.1 五皮散的別名 4.2 組成 4.3 制法 4.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4.5 功能主治 4.6 方解 4.7 附註 5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方之五皮散 5.1 處方 5.2 炮制 5.3 功能主治 5.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5.5 使用註意 5.6 各家論述 5.7 摘錄 6 《瘍科選粹》卷六方之五皮散 6.1 方名 6.2 組成 6.3 主治 6.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6.5 制備方法 6.6 摘錄 7 《靈驗良方匯編》卷壹方之五皮散 7.1 方名 7.2 組成 7.3 主治 7.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7.5 制備方法 7.6 摘錄 8 《幼幼集成》卷二方之五皮散 8.1 方名 8.2 組成 8.3 主治 8.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8.5 摘錄 9 《校註婦人良方》卷十五方之五皮散 9.1 方名 9.2 組成 9.3 主治 9.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9.5 摘錄 10 《赤水玄珠》卷二十五方之五皮散 10.1 方名 10.2 組成 10.3 主治 10.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10.5 制備方法 10.6 摘錄 11 參考資料 附: 1 古籍中的五皮散 1 拼音

wǔ pí sǎn

2 概述

五皮散同名方劑約有八首,其中《中藏經》記載者為常用方,其組成為桑白皮、陳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份,具有健脾化濕,理氣消腫之功效。主治皮水,為治療皮水之通用方。現代常用於急慢性腎小球腎炎和心臟病性水腫、妊娠水腫等屬脾虛濕盛者。

3 《中藏經·附錄》方之五皮散 3.1 方名

五皮散

3.2 五皮散的別名

五皮飲

3.3 組成

桑白皮、陳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份[1]

3.4 功效主治

健脾化濕,理氣消腫。主治皮水。癥見頭面四肢水腫,脘腹脹滿,上氣喘促,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腫等。

3.5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錢,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研為粗末。每服9g,水煎服。現代多用湯劑,用量酌定,水煎,頻頻飲服。[1]

3.6 制備方法

上為粗末。

3.7 使用註意

本方藥性辛散滲泄,利水之力較弱,臨床常與其他利水消腫方合並運用;服藥後忌食生冷、油膩等。[1]

3.8 方解

本方為脾虛不運,水濕泛溢肌膚之皮水而設。法當壹面健運脾土,恢復脾之運化之力,便水濕能循常道運行而不致停聚,不會泛濫成災;壹面疏通水道,使水濕之邪有去路。從而標本兼治,邪正兼顧。本方正是體現了健脾與利水同用這壹配伍法度。方中茯苓皮甘淡滲濕,實土而利水,其功專行皮膚水濕,多用於皮膚水腫,為君藥。濕阻則氣滯,氣行則濕行。大腹皮能行氣導滯,為寬中理氣之捷藥,能利水消腫,為臣藥。陳皮既健脾又理氣燥濕,健脾則脾運有力,水濕難停;理氣則加強大腹皮行氣導滯之功,既可治氣滯不行,又可使氣行則水濕行。肺為水之上源,主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濕為患不單由於脾虛,也責之於肺失宣降之職。故以桑白皮肅降肺氣,通調水道而利水消腫,上2味為佐藥。生姜皮辛散水氣,和脾行水消腫,主要用於水腫小便不利,亦為佐藥。5藥相配,***奏利水消腫,理氣健脾之功。[1]

3.9 臨床運用

1.本方善行皮間之水氣,故為治療皮水之通用方。凡臨床上出現以壹身悉腫、心腹脹滿、小便不利等為主要表現者,即可使用本方加減治療。[1]

2.加減法:若腰以上腫甚,兼有風邪者,加防風、羌活、蘇葉,以散風祛濕;腰以下腫甚,小便短少,常與五苓散合用,以增強利水之功;偏寒者,加附子、幹姜,以溫陽利水;偏熱者,加滑石、木通,以利水清熱;妊娠水腫,加白術,以健脾利濕而安胎;腹中脹滿,加萊菔子、厚樸、麥芽以消滯行氣;正氣不足,脾虛體弱,加黨參、白術以補氣健脾。[1]

3.本方現代常用於急慢性腎小球腎炎和心臟病性水腫、妊娠水腫等屬脾虛濕盛者。[1]

4.妊娠水腫:以本方加玉米須治療妊娠水腫43例,效果滿意。基本方為桑白皮15g,茯苓皮9g,大腹皮12g,陳皮9g,生姜皮6g,玉米須(幹)30g或鮮品60g。

3.10 各家論述

《成方便讀》:水病腫滿,上氣喘急,或腰以下腫,此亦肺之治節不行,以致水溢皮膚,而為以上諸證。故以桑皮之瀉肺降氣,肺氣清肅,則水自下趨;而以茯苓之從上導下,大腹之宣胸行水,姜皮辛涼解散,陳皮理氣行痰。皆用皮者,因病在皮,以皮行皮之意。然肺脾為子母之臟,子病未有不累及其母也。故腫滿壹證,脾實相關,否則脾有健運之能,土旺則自可制水,雖肺之治節不行,決無腫滿之患。是以陳皮、茯苓兩味,本為脾藥,其功用皆能行中帶補,匡正除邪。壹舉而兩治之,則上下之邪,悉皆渙散耳。

3.11 附註

五皮飲(《三因》卷十四)。

3.12 歌訣

五皮散用五般皮,陳苓姜桑大腹齊;或用五加去桑白,脾虛腹脹頗相宜。[1]

3.13 摘錄

《中藏經·附錄》

4 《中藏經》卷下方之五皮散

《中藏經》卷下方記載之五皮散即《三因極壹病證方論》卷十四方記載的五皮飲[2]。

4.1 五皮散的別名

五皮散[2]

4.2 組成

炙大腹皮、炙桑白皮、茯苓皮、生姜皮、陳皮各等分[2]。

4.3 制法

上藥為粗末[2]。

4.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四錢,水煎,或用磨木香水煎,熱服,日二至三次[2]。

4.5 功能主治

功能利濕消腫,理氣健脾。治皮水,四肢頭面悉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故,不喘,不渴,脈浮者;近代也用於急慢性腎炎和心臟病水腫屬脾虛受濕,氣滯水停者[2]。

4.6 方解

方中陳皮理氣健脾,茯苓皮健脾滲濕,二味相伍,使氣行脾健,水濕自化;桑白皮肅降肺氣,使水道通調;大腹皮消脹化濕;生姜皮辛散水氣,***成健脾化濕,理氣消腫之劑[2]。

4.7 附註

本方早見於《中藏經》,名五皮散[2]。

5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方之五皮散 5.1 處方

五加皮、地骨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分[2]。

5.2 炮制

上藥為粗末[2]。

5.3 功能主治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方之五皮散主治脾氣停滯,風濕客搏,脾經受濕,氣不流行,頭面虛腫,四肢腫滿,心腹膨脹,上氣喘促,腹脅如鼓,繞膝脹悶,有妨飲食,以及上攻下註,來去不定,舉動喘乏。[2]

主治男子、婦人脾氣停滯,脾氣停滯,風濕客搏,脾經受濕,氣不流行,致頭面虛浮,四肢腫滿,心腹膨脹,上氣促急,腹脅如鼓,繞臍脹悶,有妨飲食,上攻下註,來去不定,舉動喘乏,並皆治之。皮水、胎水。

5.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三錢,水煎,不拘時熱服[2]。

每服三錢,水壹盞半,煎至八分,去滓,稍熱服之,不拘時候。

每服9克,用水250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滓,稍熱服之,不拘時候。

5.5 使用註意

切忌生冷、油膩、堅硬等物。

5.6 各家論述

《醫方集解》:此足太陽、太陰藥也。五加祛風勝濕,地骨退熱補虛,生姜辛散助陽,大腹下氣行水,茯苓滲濕健脾,於散瀉之中猶寓調補之意。皆用皮者,水溢皮膚,以皮行皮也。

5.7 摘錄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方

6 《瘍科選粹》卷六方之五皮散 6.1 方名

五皮散

6.2 組成

五加皮1兩,海桐皮1兩,白鮮皮1兩,地骨皮1兩,牡丹皮(各洗去沙土,去心)1兩,乳香1錢半,沒藥1錢半,川烏5分,草烏(用黑豆不拘多少,水煮黑二烏為度,去豆,曬幹)5分。

6.3 主治

《瘍科選粹》卷六方之五皮散主治楊梅結毒,輕粉塊穿作痛。

6.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5分,用冷飯塊4兩,煎湯調下,病在上食後服,在下食前服。

6.5 制備方法

上為末。

6.6 摘錄

《瘍科選粹》卷六

7 《靈驗良方匯編》卷壹方之五皮散 7.1 方名

五皮散

7.2 組成

茯苓皮、地骨皮、陳皮、大腹皮(洗凈)、青皮、檳榔、澤瀉、姜黃、豬苓各等分。

7.3 主治

《靈驗良方匯編》卷壹方之五皮散主治諸水蠱。

7.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錢,臨臥白滾湯調下。

7.5 制備方法

上為細末。

7.6 摘錄

《靈驗良方匯編》卷壹

8 《幼幼集成》卷二方之五皮散 8.1 方名

五皮散

8.2 組成

生姜皮2錢,大腹皮2錢,茯苓皮2錢,桑白皮2錢,五加皮2錢。

8.3 主治

《幼幼集成》卷二方之五皮散主治小兒中濕浮腫。

8.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燈心10莖、大棗3枚為引,水煎,空心服。

8.5 摘錄

《幼幼集成》卷二

9 《校註婦人良方》卷十五方之五皮散 9.1 方名

五皮散

9.2 組成

大腹皮1錢,桑白皮(炒)1錢,生姜皮1錢,茯苓皮1錢,橘皮1錢,木香2分。

9.3 主治

《校註婦人良方》卷十五方之五皮散主治胎水腫滿。

9.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9.5 摘錄

《校註婦人良方》卷十五

10 《赤水玄珠》卷二十五方之五皮散 10.1 方名

五皮散

10.2 組成

五加皮。

10.3 主治

《赤水玄珠》卷二十五方之五皮散主治小兒項軟、行遲。

10.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酒調,塗敷頸骨上,再用酒調服。

10.5 制備方法

上為末。

10.6 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