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余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司奇器珍怪徒藏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最後壹句便是人魚膏出處,從字面理解自然是?用人魚油脂為蠟燭而經久不滅?,那人魚為何物,古籍中常有將?娃娃魚?(大鯢)記為?人魚,孩兒魚,腳魚,啼魚,臘狗?等等名稱。
其中如南朝劉宋裴骃《史記解集》:?人魚似站,四腳。?《史記正義》又引《廣誌》雲:?鯢魚聲如小兒啼,有四足,形如鱧。?大鯢這種動物目前在中國的分布大概是長江、黃河、珠江中上遊支流山澗溪流(屬亞熱帶氣候),但根據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的《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秦漢時期處於第二個溫暖期。
在司馬遷的《史記》中提到漢武帝劉徹在位時,柑桔在長江中遊地區廣泛種植,桑樹遍布魯國;竹、梅等亞熱帶植物在渭水流域也很茂盛。秦朝和西漢氣候繼續溫暖,物候生長發育要比清初早3個星期,說明這壹時期,整個亞熱帶北界比現在更偏北。
二、
《辭海》的解釋,鯢有二種:壹種是兩棲類動物,四足、長尾,能上樹,亦稱娃娃魚;另壹種即雌性的鯨。廟庾《哀江南賦》雲:?大則為鯨為鯢。?《廣州記》載:?鯨鯢長百尺,雄曰鯨,雌曰鯢?。
由於鯨魚屬於大型水棲類哺乳動物,體長,肉美,脂肪多。用其脂膏點燈確實也具有經濟意義。秦始皇曾令人以連弩在海上射殺過的大魚,有可能就是鯨。而且據國外科學家做的推算:用鯨腦油制成的蠟燭,壹支的燃燒值是8克/時,則壹立方米的鯨油可以燃燒五千天。
再根據漢唐時期流傳甚廣的《異物誌》載:?人魚似人形,長尺余。不堪食。皮利於鮫魚(即鯊魚),鋸材木人。項上有小穿,氣從中出。秦始皇冢中以人魚膏為燭,即此魚也。出東海中,今臺州有之。?這些特征不就在說鯨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