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è tiān shì
2 註解葉天士即葉桂。葉桂(16671746年)為清代著名醫學家[1]。字天士,號香巖[1]。晚號上津老人?、南陽先生。吳縣(今屬江蘇)人[1]。世醫出身,其父在當地以醫聞名[1]。葉氏自幼繼承家學,並通詩文詞賦、經史子集,尤究心於醫術,博覽醫書[1]。並先後拜師十余人,臨證經驗豐富,年三十歲時,其醫名與父名已同噪於大江南北[1]。葉氏長於治療時疫和痧痘,倡衛氣營血辨證綱領,對溫熱證的傳染途徑、致病部位以及辨證論治等方面,均有獨到論述,為溫病學奠基人之壹[1]。其於醫理,主遵張仲景,能師古而不泥古,亦能采納民間單方、驗方[1]。其於溫病,以仲景之說為體,而以劉完素之論為用;雜證則取材孫思邈、李果、朱震亨、張景嶽、喻嘉言諸家,並有所發揮,但有時持論失之於偏[1]。著述有《溫熱論》、《臨證指南醫案》、《葉案存真》以及《未刻葉氏醫案》,均由於其門人編輯整理而成[1]。
出身世醫家庭,祖葉時、父葉朝采皆以兒科出名。桂於十二歲開始從父學醫,後因父歿,十四歲從其父門生朱某學,聰穎善解,且每能出其師之上。桂亟喜學習,不恥下問。至十八歲,已拜十七師,王子接、周相俊均為其師授。除專長於家傳兒科外,兼通內科雜病及其他各科,尤專長於溫病,其代表作《溫熱論》雖為其門徒顧景文所錄之材料整理而成,但其思想則完全代表葉氏之溫熱證思想。其名言“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及“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乃溫病學派中重要原則,是溫病衛氣營血辨證的辨證體系的依據,葉氏是明清以來溫病學派的主要創始人之壹。其於雜病則註重脾胃,強調要辨證論治,不可偏執於壹己之見,壹家之言。其著作主要皆由其弟子整理而成,其中有《臨證指南醫案》、《葉案存真》等,其後代、門生,亦皆有醫名。
葉桂是中醫學史上溫病學派的創始人,其聲望地位,並不在“金元四大家”之下,也是名貫大江南北的人物。其著作《溫熱論》至今仍被臨床醫家推崇備至。
葉天士酷愛醫學,性格謙遜,凡是聽說有比自己高明的醫生,都不遠千裏,前往求教,從不矯作遮掩。曾有壹位患者,命在旦夕,他認為是無法救治了,可壹年後,卻又見到了這個人,原來是壹位老和尚把他的病治好了。第二天,葉桂便趕往寶山寺向和尚求學。他隱姓埋名,從學徒做起,挑水擔柴,勞動之余就精研學問。過了幾年,老和尚對他說,妳已經學到了我所有的本事,可以下山了,以妳現在的醫術,完全可以獨立行醫,妳的水平甚至已經超過了江南名醫葉天士。他聞得此言,連忙伏地叩首,告訴老和尚自己就是葉天士,老和尚感動不已。就這樣,葉天士先後拜了17位老師,終成醫界驕子,他的謙恭誠懇,也成了後世的習醫者學習效仿的典範。
葉天士與薛雪是同壹時代的溫病大家,二人在觀點上有所不同,便相互排斥,頻有學術爭執。葉天士將自己的書齋命名為“踏雪齋”,薛雪把自己的書房題作“掃葉山房。”壹次,葉天士的母親病了,高熱大汗,面赤口渴,脈象洪大,葉天士開了藥方,可服後總不見效,他知道治療母親的病應該使用白虎湯,可總是擔心母親年歲已大,受不了這種攻伐力量強的方劑。薛雪聞得此事後,笑道:“老太太得的是這個病,本就該用白虎,藥下對了,當然不會傷人,有什麽可猶豫的呢?”葉天士聞言頓悟,便改用此方,果然很快就好了。於是,他親自前往薛雪家中,拱手作揖,誠心請教,薛勇也十分感動,二人盡棄前嫌,從此成了至交密友,也是壹段趣談。
葉天士的著作《溫熱論》,是對治療溫熱病的大量臨證經驗的高度概括和總結,是溫病學派的開山之作。雖然文章不長,甚至沒有記載任何具體的方劑,但全文言簡意賅,對於臨床常見的溫熱病的病狀和其傳遍規律做了精辟的分析和總結。《溫熱論》就此成為了後世中醫學乃至現代中醫學臨床診斷熱性疾病的重要依據。除去在溫熱病狀分析方面做出的重要總結之外,葉桂在中醫學辨證方法方面做出的偉大貢獻在於,他將使用了千余年的以“六經辨證”為主的外感病診斷方法,進壹步發展為以“衛、氣、營、血”四個層次為主體,由表及裏的辨證方法,這既是成功的創新,又是對於六經辨證的高水平的應用和發展,標誌著中醫學在辨證水平上的又壹次提高。自此,也將“傷寒”與“溫病”兩大學說從辨證方法上區分開來。他這種大膽的創新來自於對先賢著作的透徹分析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因此,也有人認為,葉天士稱得上是對《傷寒論》理解得最透徹的壹位醫家。
另外,葉氏指出:“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如此短短幾字就概括了溫病的特征性發展規律,壹些醫家認為,這也是對現代醫學常見的由肺炎導致心肌類這壹現象從中醫學理論角度最貼切的詮釋。再者,文中還提到了“吾吳濕邪,害人最重”的觀點,也是溫病學的重要特征,這壹學派產生於江南壹帶,與北方的傷寒派的差異很大,這與地域和氣候有很大關系。以至於現代中醫界的傷寒與溫病學派也存在著南北的差異。
葉天士的《溫熱論》,是學習溫病學說的必讀書。其後,溫病學派出現了很多著名的醫家和論著,但是都未離開他所創建的理論體系。葉天士還留下了不少的醫案記錄,他十分善於使用輕靈短小的方子治愈嚴重的疾病,這是中醫達到很高境界的時候才能做到的所謂“四兩撥千斤”的高超醫術,我們從中似乎還可以依稀見到他曾經叱咤醫壇的瀟灑。
《臨證指南醫案》([清] 葉桂)全文在線閱讀:zhongyiguji.21tcm/458/linzhengzhinanyian/index.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