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二:小學四年級的桂花雨這個課文作者是誰 琦君,
原名潘希珍,1917年7月24日出生於浙江永嘉縣林廟後村(今溫州市甌海區澤雅鎮廟後村)。生父名國康,母親卓氏。她壹歲喪父,四歲喪母,由大伯父潘鑒宗(她筆下的父親)、大伯母葉夢蘭(她筆下的母親)撫養成人。
其父(潘鑒宗)為官多年,喜歡收藏古籍、碑帖、字畫,家中藏書豐富,身為師長,卻酷愛中國古典文學,對琦君壹生的文學愛好有極大的影響。愛之深教亦嚴,父親常盼她成為才女,特請私塾教師葉巨雄為她的啟蒙老師。於是:五歲,認方塊字;六歲,學描紅;七歲,讀《詩經》、唐詩、習字;八歲,讀《女論語》《女誡》《孟子》;九歲,讀《論語》《左傳》、唐宋古文,學做古文;十歲,她就過目能湧,揮筆成文了。
琦君在故鄉瞿溪度過了十二年的童年時光,1929年,隨父母遷居杭州,入弘道女中。她從古典文學、新文學及外國文學佳作中吸其精華,因此作文比賽,常得第壹,被同學們封為“國文大將”。高壹時,她在《浙江青年》雜誌上發表了處女作《我的好朋友――小黃狗》,自此,她信息倍增,立誌當文學家。1936年高中畢業時,她以優秀的成績直接升入之江大學,成為我國“壹代詞宗”夏承燾的女弟子。1939年,返滬上續學,深受美籍老師 Dr.Day 與 Mrs.White啟迪影響,廣泛涉獵西方名著。1941年大學畢業後任教於上海匯中女中,1942年因抗戰同恩師夏承燾等返鄉,執教於永嘉中學(今溫州二中)。1945年任教於之江大學兼浙江高等法院圖書管理員,1949年去臺灣。
至臺後,琦君發表的第壹篇文章是《金盒子》,刊於《副刊》;1953年出版第壹本散文小說合集《琴心》。此後四十余年裏,琦君筆耕不輟,出版散文、小說、兒童文學、詞研究等作品50多種。其中散文創作成就最高。主要散文集有《煙愁》《溪邊瑣語》《琦君小品》《紅紗燈》《三更有夢書當枕》《桂花雨》《細雨燈花落》《讀書與生活》《千裏懷人月在峰》《與我同車》《燈景舊情懷》等。她的作品曾多次被選入大陸、港澳臺語文教材,亦被譯為英、日、韓等文字傳播海外。2001年,小說《橘子紅了》被改編為電視劇,在大陸及臺灣播放後,引起熱烈反響及廣泛討論,深受海內外觀眾喜愛。
琦君曾獲多次文學獎。1963年獲臺灣文藝協會散文創作獎,1970年《紅紗燈》獲臺灣中山文藝散文獎,1985年《琦君寄小讀者》獲臺灣圖書著作“金鼎獎”、《此處有仙桃》獲臺灣第十壹屆散文獎。2001年,獲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終身成就獎”,並獲贈“海外之光、文壇表率”的獎牌。同年,被評為臺灣“出版風雲人物”。2002年,獲贈臺灣二等卿雲勛章。2006年,獲亞洲華文作家文藝基金會“資深作家敬慰獎”。據臺灣《 *** 》報道,最近臺灣對三十年來圖書出版情況作了壹次調查,統計結果,作品最暢銷的男女作家是林清玄和琦君。琦君名列十大女作家之首,被譽為“臺灣文壇上閃亮的恒星”。
琦君以散文響譽文壇,內容有寫臺灣生活、海外見聞、故土風情,其中寫的最出色的為回憶早年生活的懷舊文章,不論寫人、事、物,都以細膩雅致的文筆,動人情節把讀者牽引至她所無法忘懷的故鄉,使讀者與她重回時光隧道再次感受昔日的悲喜心境。
其文筆如行雲流水,舒放自然,令人有親切真情之感。文字書寫上沒有過份渲染的華麗詞藻,也無艱澀難懂的文句組合,總以平易近人,淺顯易懂,質樸之文筆細述過往記憶,營造出個人獨特風格。誠如琦君《琴心》壹書後記中所言:“我只是樸實地用膚淺的文字,傳遞出我的點滴心聲,這壹字壹句裏有我歡笑,我的眼淚,有我對過去不盡的懷念,對未來無窮的希望。”琦君溫柔敦厚、晶瑩清澈、典雅雋永的特......>>
問題三:小學五年級桂花雨課文簡介 讀後讓人充分體會到桂花對於“我”獨特的吸引力,以及“我”對它的喜愛。通過對比手法讓人感受到桂花不同於梅花、木蘭等花卉的別具壹格的美感。
問題四:四年級課文十二桂花雨壹***有多少個字 十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