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方言是如何形成的

方言是如何形成的

據《中國語言地圖集》(朗文出版社,1988)的分類法,現代漢語方言第壹層次分為十大方言,即官話、晉語、吳語、徽語、閩語、粵語、湘語、贛語、客家話和平話。對其中晉語和平話在方言系屬上的地位,還是有爭論的,反對者的意見認為,晉語是官話的次方言,而平話是粵語的次方言。先簡略地談談漢語各大方言是如何形成的。

1).吳語

據《史記?6?1吳太伯世家》,周太王的長子太伯和次子仲雍讓賢,南奔至今江蘇無錫、蘇州壹帶。這是見於史籍的第壹批移民吳地的北方漢人,他們帶來的是三千年前渭水流域的漢語。吳語作為壹種獨立的方言,在《世說新語》、《顏氏家訓》等南北朝時代的文獻裏,已經有明確的記載。吳語在地理上是從北向南擴發展的,最初形成於無錫蘇州壹帶,然後擴散到浙北的寧紹平原、杭嘉湖平原,繼而進入浙江中部、南部和西南部。歷史上北方漢人移居吳語區有三次大浪潮:第壹次在三國時代,孫吳時代對江南的開發和經營吸引了大批北方移民;第二次在兩晉之交,北方人不僅因戰亂逃難,大量移入江南的寧鎮地區,而且越過錢塘江,深入到浙東;第三次是在兩宋之交,北方移民不僅造成後世的杭州方言島,而且繼續大批南下,在浙南的溫州地區定居。歷代北方移民帶來的方言與吳語區原住居民的方言相融合,逐漸形成現代吳語。

2).湘語

先秦諸子、漢揚雄《方言》、漢許慎《說文解字》和晉郭璞《方言註》屢次提到楚語,楚語的使用地域:荊楚、南楚、東楚、荊汝江湘、江湘九嶷等。這些地方相當於今湖南、湖北。楚語在晉代以前的漢語方言中是非常突出的。據《世說新語》豪爽篇和輕詆篇的有關記載,對於當時的北方人來說,楚語的可懂度很差,聽起來像鳥鳴,不知所雲。古湘語的最早源頭應該是古楚語,但是因受歷代尤其是中唐北方移民帶來的北方話的沖擊,現代長沙壹帶的湘語,反而跟官話接近起來,較古老的湘語特征應保留在南片湘語中。

3).贛語、客家話

贛方言和客方言的核心地區在江西以及與之鄰接的閩東和粵北。今江西壹帶在漢揚雄《方言》、漢許慎《說文解字》和晉郭璞《方言註》裏沒有作為壹個獨立的方言地名出現過,其地在《方言》中包含在“南楚”或“吳越揚”之中,在《說文解字》中包含在“吳楚”之中,在《方言註》中包含在“江南”之中。可見其地獨立的方言特征並不顯著。古江西在地理上被稱為“吳頭楚尾”,在贛語和客家話形成以前,古江西方言可能是壹種兼有吳語和湘語特征的混合型方言。唐初大量北方移民進入贛北鄱陽湖平原。這些移民的方言和古江西方言接觸形成最原始的贛語。中唐和晚唐陸續到來的北方移民,從贛北深入到贛中和贛南,贛語進壹步得到發展。北方來的客家人起初定居在贛語區,於宋元之際西移至閩西和粵北。他們原來所使用的贛語與贛東南、閩西和粵北的土著方言相交融,於元明之際,形成客家方言。

4).粵語

據《淮南子》,秦略揚越,出兵五十萬,越平,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謫徙民,與越雜處。東漢初馬援出征南越,其士卒多留越不歸。又據《通鑒》載,東漢末士燮為交趾太守,兄弟雄踞兩粵,中國人士多往歸之。宋代因北方遼金的侵襲,大量漢人南下廣東避難。這些新來的移民被稱為客戶。據《北宋元豐九域誌》載,客戶占廣東總人口的39%。看來正是宋代的移民帶來的北方方言最後奠定現代粵語的基礎。宋代朱熹《朱子語類》壹百三十八雲:“四方聲音多訛,卻是廣中人說得聲音尚好。”這說明宋代的粵語語音比較符合當時中原的標準音。清代音韻學家陳澧《廣州音說》雲:“廣州方音合乎隋唐韻書切語,為他方所不及者約有數端,余廣州人也,請略言之。”他指出廣州音有五條特征與切韻音相合,如四聲皆分清濁、鹹攝韻尾不與山攝混讀等。所言甚是。看起來正是宋代的移民帶來的北方方言最後奠定現代粵語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