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袁、爰、轅、榬、溒、援等字相通。正如《袁樞年譜》所雲"壹姓有六字五族之異"。據《新唐書·宰相世系》,到秦末時,轅濤塗的裔孫轅告避難與黃河、洛河之間。轅告之少子政,以袁為氏,正式普遍地使用袁姓。
袁姓的第二個來源來自外姓和少數民族的改姓。東漢末,分布在近四川東部及重慶壹代的板楯蠻,有杜、樸、袁三大姓巴夷王。袁姓同其他的姓氏壹樣,不斷與其他民族的血緣交流。清朝初滿洲八旗中有袁姓,世居沈陽。到清末民初,旗人融化入漢族,袁姓旗人同樣也回歸了漢族,但其族人中已經混合了滿族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