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琰,字文姬,生卒年不詳。東漢陳留圉人,東漢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初嫁於衛仲道,丈夫死去而回到自己家裏,後值因匈奴入侵,蔡琰被匈奴左賢王擄走,嫁給匈奴人,並生育了兩個兒子。十二年後,曹操統壹北方,用重金將蔡琰贖回,並將其嫁給董祀。
蔡琰同時擅長文學、音樂、書法。《隋書·經籍誌》著錄有《蔡文姬集》壹卷,但已經失傳。蔡文姬作品有《悲憤詩》二首和《胡笳十八拍》。 蔡琰歸漢後作有《悲憤詩》兩首,壹首為五言體,壹首為騷體。
五言體的那首側重於“感傷亂離”,是壹首以情緯事的敘事詩,是中國詩歌史上第壹首文人創作的自傳體長篇敘事詩。清代詩論家張玉谷曾作詩稱贊蔡琰的五言詩:“文姬才欲壓文君,《悲憤》長篇洵大文。老杜固宗曹七步,辦香可也及釵裙。”(大意是說蔡琰的才華壓倒了漢代才女卓文君,曹植和杜甫的五言敘事詩也是受到了蔡琰的影響。)
騷體《悲憤詩》旨在抒情,首尾兩節對被俘入胡和別子歸漢的經歷都比較簡略,中間大篇幅自然風景用以渲染蔡琰離鄉背井的悲痛心情,對景物和人情的描述中,蔡琰極言它們與她故鄉中土的差異,以此表達自己在這與中土迥異的環境下心情之沈痛悲憤。
音樂
蔡文姬作的《胡笳十八拍》為中國古代十大名曲之壹。被郭沫若稱道為“是壹首自屈原《離騷》以來最值得欣賞的長篇抒情”。
全詩***十八段,譜作成套歌曲十八首。據郭沫若說,突厥語稱“首”為“拍”,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該詩是她有感於胡笳的哀聲而作,所以名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鳴》。
明朝人陸時雍在《詩鏡總論》中說:“東京風格頹下,蔡文姬才氣英英。讀《胡笳吟》,可令驚蓬坐振,沙礫自飛,真是激烈人懷抱。”
書法
蔡琰的父親蔡邕是壹位大書法家,創造了八分字體。
蔡琰本人對書法也很擅長,韓愈曾說:“中郎(蔡邕)有女能傳業。” 默寫古籍
在壹次閑談中,曹操表示出很羨慕蔡文姬家中原來的藏書。蔡文姬告訴他原來家中所藏的四千卷書,幾經戰亂,已全部遺失時,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當聽到蔡文姬還能背出四百篇時,又大喜過望,於是蔡文姬憑記憶默寫出四百篇文章,文無遺誤,可見蔡文姬才情之高,
文姬歸漢
曹操出於對故人蔡邕的憐惜與懷念,“痛其無嗣”,乃遣使者以金璧將蔡文姬從匈奴贖回國中,重嫁給陳留人董祀,便讓她整理蔡邕所遺書籍四百余篇,為中國文化的傳播作出了貢獻。這就是歷史上所謂“文姬歸漢”的故事。
後來,這個故事又被編入小說、戲劇,被之管弦,得以廣泛流傳。諸如:元金誌南的《蔡琰還漢》雜劇,明陳與郊的《文姬入塞》雜劇,清尤侗的《吊琵琶》雜劇,小說《三國演義》的有關章節,程硯秋的《文姬歸漢》京劇,以及郭沫若的《蔡文姬》五幕歷史劇等,均曾取材於此。
辨琴
蔡琰九歲時,父親蔡邕夜間彈琴,突然斷了壹根弦,蔡琰說:“是第二根弦斷了。”蔡邕說:“妳這不過是偶然說中罷了。”於是故意弄斷壹根問她,蔡琰說是第四根。蔡文姬辨琴的故事在三字經中也有出現。
環形山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1979年正式頒布了這310座水星環形山的專有名稱。它們的命名借用了世界歷代著名文學藝術家的名字。中國有15位傑出文學藝術家名字登上了水星環形山,蔡琰環形山就是其中之壹。 總體評價
東漢末 曹魏初,是壹個充滿血與淚的時代,是壹個充滿悲憤和痛苦的時代,詩人們把這血和淚、悲憤和痛苦堅忍地收藏起來釀造了壹曲憎恨悲涼的時代悲歌。 曹操、曹丕、王粲……都是這個時代裏產生的優秀男歌唱家,就在這雄渾、高亢、悲涼的時代合唱隊伍裏,壹個激情澎湃的女高音格外地引人註目,她便是壹生飽嘗戰亂別離之苦的女文學家——蔡文姬。
蔡文姬憑記憶默寫出四百篇文章,文無遺誤,可見蔡文姬才情之高, 孤芳續漢史,血淚寫春秋。蔡文姬傳世的作品除了《胡笳十八拍》外,還有《 悲憤詩》,被稱為我國詩史上文人創作的第壹首自傳體的五言長篇敘事詩。“真情窮切,自然成文”,激昂酸楚,在建安詩歌中別構壹體。
名人評價
範曄:端操有蹤,幽閑有容。區明風烈,昭我管彤。
徐鈞:此生已分老沙塵,誰把黃金贖得身。十八拍笳休憤切,須知薄命是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