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手道壹詞,十多年來已被西方國家廣泛理解和應用,無論人們對空手道有著怎樣的概念,但實際上,空手道已成為西歐和美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壹部分。根據近幾年的發展速度,可以斷言,空手道將完全成為西方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井和其它武術壹樣被西方人所接受。
總之,空手道既是壹門徒手進行打鬥的藝術和方法,又是壹項運動項目。盡管許多有關空手道高手的傳奇故事會因不可考證而被否定,即使如此,空手道的獨特效力仍會通過高手的指導訓練來加以證明,特別是來自日本、南朝鮮的壹些專家的赤手空拳甚至用頭劈斷擊碎木板、石塊、磚塊和瓦塊的事實已被廠泛接受。但是,壹塊本板,壹疊磚瓦和壹個或者持有武器的強勁對手相比,畢竟有很大的不同。
空手道有許多的門派和套路。據估計,僅是美國就有起源於日本和南朝鮮的40種不同套路、除日本壹些空手道學院的極細小的派別外,其它門派的基本主旨是壹致的。
與其他武藝壹樣.大多數空手道學院都有著極其嚴格的紀律,這就限制了達到較高境界的學生人數.極嚴格脅訓練不久便使那也懶漢和不肯吃苦的新手退出了訓練。因為他們根本不喜歡競爭、在他們尚未進入空手道世界之前.訓練大概就使他們的幻想成為泡影。
空手道把運動學的基本原理和心理學的復雜性有機結合起來.並使之成為壹種令人望而生畏的武器,這壹點已為各門派的專家聽公認。而身強力壯則是嚴格訓練的必然結果。專家們的上乘表演井不是人們所理解的天生的體格強壯所能達到的,而是他們尊重科學事實並加以正確運用的結果。
壹、空手道的心理要求
據說空手道與佛教禪宗之間有許多***同之處,故壹些較基本的要求已受到西方世界的極大關註,然而事實上,他們只是口頭上的空談罷了。
空手道的基本心理要求就是:集中、平靜和自信。然而是否能做到直正的自信,則取決於對前兩者應用的熟練程度。空手道好手應努力獲得對敵手反應的全部了解同時還必須做到見機行事,切不可認為對手完全按照自己所想的模式壹成不變的做出反應。
靜思是每天訓練之余練習的壹種切實可行的方法,這種方法要求:微閉雙目、臀部坐於自己的腳跟上,同時排除壹切雜念。更高層次的要求是判斷壹個學生是否成功的關鍵,這就是意誌力—壹自我控制的能力。與之相反的則是心情的煩亂、缺乏集中和胡思亂想,這些都是空手道的大敵。
訓練必須有助於學生不斷提高自己的意誌力,以使他們在遇到意外時仍能保持鎮定自如。
二、空手道技術的運動特點及要求
空手道有三個基本的運動特點,這三點又是緊密聯系不時分割的。
據說空手道技術就是在適當時間和特定部位的力量的集中。
(a)出擊速度,這是至關重要的。
(b)四肢和軀體肌肉的協調運動。
(C)阻擊運動所能產生的能量。
這些將在論及技擊技巧時詳細講到,按空手道的說法,出擊的力量取決於這種效力,即出擊時的力量加上出擊速度。運動學原理告訴我們:
爆發力=力量*速度。
學習嚴謹的學生應更仔細地想壹想這三個最重要的特點及其它的壹些運動原則。
(壹)速度
速度就是出擊所需的時間。必須牢記的是;沖擊力量是和所用時間成反比的,單靠肌肉本身的力巨是不能達到空手道的理想水平的,只有有效地使用這種力量才是通向理想之門而速度則是決定這種力量有效性的最關鍵的因素。
(二)身體運動
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把發達而運動遲緩的軀體肌肉和相對靈活的四肢在壹瞬間動員起來並加以運用。利用身體的協調運動把這種力量傳遞給預定目標。顯而易見,持之以恒的在確訓練會不斷地縮短傳遞這種力量所需的時間。
(三)聚力
單憑腿或臂的力量是不夠的,要獲得最大的力量,就必須協調地利用全身的各個部分。故此,就需要用某種方法把全身所能利用的壹切力量集中起來.這就是聚力。出擊的部分只能是手、肘、膝、腳、頭等、為了獲得這種聚力,應在常態下保持肌健和肌肉的松弛,以便在需要時作出反應。
(四)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運動學原理告訴我們任何壹個作用力都有壹個與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在空手道技巧中,不乏這種實例,未出擊的手臂向後的擺動前腿筆直地向上彈踢,後腿就有壹個向地面的反作用力。
此外,學者還須懂得壹個原則,這就是.把握時機。這是極其重要的,如果把握不住出擊時機,無論過平或過遲都將會使出擊失去意義。這是非常簡單的道理,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三、空手道的主旨—壹精神修養
空手道不僅是壹種防身術,同時,它的概念比體格訓練遠為深刻。如果說體格訓練只是空手道的開始的話,那麽,心境的修養則需要極大的努力。
空手道法只告訴我們怎樣做空手道,但需要指出是,壹個人不應局限於掌握如何砸踢、擊等技術,空手道練習的主要目的應是通過訓練使學者達到壹種自控的水平,從而獲得更完美的性格。壹個修養到較高水平的空手道者,能夠化險為夷,而壹個修養欠佳者,則需借助了空手道的外在力量。
如此眾多的歐美人不惜壹切代價學習空手道以求得心理和體格均達到極佳的協調和發展,同時它把西方人從日益頹廢的文化中挽救出來。但即使這樣空手道決不是槍的對手,因為它畢竟是壹們相當原始的空手搏鬥技藝。
相撲
提到相撲,大概有不少人會聯想到「日本國技」。不過,日本人視相撲為國技的觀念,歷史並不久。壹九零九年兩國國技館舉行開幕式時,由作家江見水蔭起草的致辭文中,首次出現了「相撲畢竟是日本的國技」這句聲言,自此以後,「相撲是國技」這個觀念才普及開來。至於「國技」這個詞到底是誰發明的,則無從追查了。
說起來,相撲本是古往今來全球***通的競技之壹,而就不利用任何武器徒手爭強鬥勝這點來說,恐怕也是人類最原始的競賽遊戲。古代奧林匹克便有全裸男子以相撲體式揪在壹起的競技,日後才演變為摔跤與拳擊。中國《禮記?月令》中也提到「天子乃命將帥講武,習射禦、角力」,只是,此處的「角力」,範圍可能更廣。
中國漢字中原本沒有「相撲」壹詞,大約是五九零年左右,印度人將釋迦傳記《佛本行集經》翻譯成漢字時,刻意將印度的徒手搏鬥競技翻譯成「相撲」,以別於「角力」,可見當時的印度徒手搏鬥競技形態與中國的「角力」不同。河南省密縣打虎亭所發掘出的東漢墓室壁畫「角抵之圖」,形態也跟摔跤類似。總的說來,這種以力技撲倒或摔倒對方的競技,應該是人類有史以來便存在了,然而,就形態來說,與日本相撲最接近的大概是蒙古相撲吧。
太古以來日本便有類似相撲的競技,但實際以文字記載相撲例子的古籍,是八世紀初編纂成的《日本書記》,書內記述第三十五代皇極天皇(六四壹~六四五年)為了接待古代朝鮮百濟國使者,召集了宮廷衛士舉行相撲競賽。在這之前,相撲原本是流傳於民間的壹種祭神儀式,目的在於占蔔農作物的收成。到底怎麽占蔔呢?方法很簡單,便是由各個村落選出力士代表在公開場合鬥勁,嬴了的壹方,表示將得到上天照拂,該年可以豐收。
八世紀奈良時代中期開始,以天皇為主,朝廷貴族間也引進了相撲,成為每年七夕祭的余興節目。日後逐漸發展為獨立節日,與元旦、端午、重陽等節日並重。到了平安時代八二壹年第五十二代嵯峨天皇時,更正式將相撲制定為宮中重要儀式之壹,與弓箭、騎射並稱為「三度節」。由於是在宮廷內舉行的「國占」,這時期的相撲節儀式不但非常隆重,事前準備與當天的進行順序也極為繁雜。《今昔物語》與《宇治拾遺》中均有多數有關相撲的奇談趣聞,《源平盛衰記》中更有以相撲勝負來決定皇位的記載。相撲成為宮廷重要儀式之後,才去粗取精,摒棄了拳打、腳踢之類的粗暴行為,升華為完全以「技」及「力」取勝,與現代相撲類似的形式。
平安末期以後是武士治世的鐮倉時代,華麗的宮廷相撲逐漸衰退,轉而由武士接手。相撲到了武士階級之手,便成為實戰武術訓練法之壹,更派生出柔術(柔道)。於是著名的相撲力士紛紛成為武士,在戰場縱橫馳騁,但大多數的宮廷相撲力士則回到鄉裏,成為祭神占蔔相撲的指導者,並將宮廷內的相撲禮儀規矩傳授給壹般農民。從鐮倉時代直至織田信長統壹天下的安土桃山時代,這期間將近四百年,相撲壹直是武士階級與農民的***通娛樂。
江戶時代德川幕府到了第三代將軍末期時,幕府權力已堅如盤石,世人開始享受天下太平的滋味,相撲熱便益發高漲起來。只是,這時的江戶還是個野蠻都市,失業浪人充斥,旗本與大名家臣也還沒擺脫戰國時代的霸氣,再加上壹大堆來江戶闖蕩江湖的粗豪漢子,這些漢子中當然會出現所謂的「俠客」,專門與武士對抗。總之,這時期的江戶,跟美國西部開拓時代差不多。因而每逢相撲公演時,壹定會發生打架騷動,甚至演變為血案。
當時盛行的相撲稱為「勸進相撲」,「勸進」是籌募蓋廟或造橋等經費的活動,而這些活動舉辦人往往不僅是力士,還有專職的「相撲浪人」。這些人舉辦活動時,通常是在鬧區隨便掛個招牌或旗幟,就地表演起來,再讓觀眾丟錢幣。「勸進相撲」不禁止臨時報名參賽,任何看熱鬧的觀眾都可以出場。結果,想誇耀自己本事或力量的壹些旗本少爺,或某些有頭有臉的俠客手下,便會為了爭壹口氣而跳出來參賽。這樣壹來,本來旁觀的某些粗工也就會沈不住氣,紛紛跳出來比高下。也難怪,初期的江戶可以說是野性男人的天下,碰到這種會令人全身血液沸騰的活動,不會發生流血事件才怪。
由於相撲事件太多,幕府不勝其煩,終於在壹六四八年發下禁令。可是,就算妳上有政策,我就下有對策,相撲活動依然熱得燙手,只是將場所轉移到郊外而已。十三年後,幕府又發下禁令,這回的禁令不只限於江戶,連大阪、京都也壹律禁止舉行相撲活動。幕府會如此三番兩次發下禁令,大概是真的受不了群眾的「血氣方剛」。壹六八四年,職業相撲力士雷權太夫向擔任寺院行政的「寺社奉行」申訴,經過種種評議,不但制定了相撲場界線的「土表」,也制定了四十八手技法與各種犯規限制,更排除了臨時報名的參賽方法,幕府這才解除禁令。不過,活動場所只限於寺院內。這在相撲史上是壹種劃時代的進步,職業力士都必須隸屬於某某相撲集團才能參賽。然而,幕府於日後又發布了幾次「野相撲」禁令,可見除了正式相撲活動以外,非正式的「野相撲」應當也相當熾熱。
壹八六八年四月,江戶城無血開城;五月,新政府與舊幕臣組成的彰義隊發動了上野戰爭;七月,江戶改名為東京;八月,明治天皇即位典禮;九月,年號改為明治;十月,江戶城成為皇居。然後,十壹月,相撲冬場所在兩國橋橋頭隆重地開幕。這壹年是改朝換代的年度,社會亂亂騰騰,竟然還能舉行相撲活動,足以證明相撲到了這個時期,已非讓人看熱鬧的雜技,而是不折不扣的體育競技,且孕育出「相撲道」了。
然則好景不常,壹切向西看的新政府竟然以「相撲是裸體的野蠻遊戲」為由,於明治六年發下禁令。忙著穿西裝、學西洋舞的大部分年輕官吏也盲從附和,大力批評相撲是「不合時代的裸體舞」;媒體更是興風作浪,公然排斥相撲。總之,相撲排斥論壹直持續到明治時代中期。而於幕後再三袒護解危的是政府元老黑田清隆、伊藤博文、後藤象次郎、板垣退助等人。
如今,相撲已成為全球公認的日本國技,但這也是歷經盛衰榮辱才得以如此。所謂傳統文化、藝能、體技,的確非壹朝壹夕便能形成,不但必須耐得住大風大浪,還得靠眾人扶持才能綿延不絕吧。
棒球也是他們最喜愛的體育項目,雖然近幾年,隨著足球在日本流行,但是日本最著名的棒球比賽場地--甲子園仍是他們很多人心中的聖地,據說在比賽決賽時,馬路上的人都會少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