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為什麽不吃雞鴨鵝?這是壹個有趣的話題。因為有時候在唐朝,雞鴨鵝等禽肉都不算肉——這裏講個小故事:唐朝初年,曾經禁止禦史到壹個地方吃肉,但是唐朝初年,有名的名士馬周友到壹個地方特別喜歡吃雞,後來就被起訴了。唐太宗說:“我禁止禦史吃肉,怕州縣花大錢。吃雞有什麽意義?”我怕鋪張浪費,所以禁止吃肉,但是吃雞怎麽能算肉呢?至於肉,我要補充壹點,唐代非常盛行漁獵,捕魚很普遍。當時有壹道非常有名的菜——“鰱魚片”,其實就是今天的生魚片。狩獵獵物,如鹿,兔子,野豬和熊,經常出現在唐人的菜單上。先說蔬菜,比如西紅柿、土豆、青椒、紅薯、洋蔥、辣椒、玉米。猜猜唐朝吃了多少?
答案是零,而這些在當時都不存在。
就連常見的大白菜(當時叫“糟醅”)和菠菜(當時叫“菠菜”)都不是常見的蔬菜。白菜是因為外觀差,而菠菜是剛引進,價格太貴。那麽當時最常見的蔬菜是什麽呢?秋葵被稱為“冬莧菜”,杜甫有詩:“飯可煮白,秋葵可再煮。誰滑誰飽,誰總是軟。”現在不常見,只在南方部分省市吃。此外,還有壹種很常見的蔬菜叫西è,杜甫也有壹句詩:“隱士柴門,秋日家周圍種蔬菜。盈筐結露水,不待書。”現在這道菜也有了,名字叫“jiao Tou”,但也很少見,只有南方壹些省市才有。況且當時的做法比較單調,基本都是煮、蒸、烤,炒到宋代才有。
再來說說香料。
那時候的香料還挺多的,花椒,辣椒,豆蔻,肉桂,陳皮。還有壹些比較復雜的調料,比如豆豉、豆瓣醬、蔥、姜、蒜。壹定有壹些鹽。而味精、雞精這些現代才有的東西,那時候肯定沒有,辣椒也沒有。很多古詩都提到了當時做菜用的調料,比如“蒜蓉蒸海豚,椒鹽烤鴨”。去骨鮮魚,和熟肉面”(蒜泥浸蒸豬肉、椒鹽烤鴨、生魚片、帶皮羊或豬頭);再比如“鱗白如雪,肉桂蒸”,等等。可見唐代對香料的使用已經和現代非常接近了,而且有很多種做法。那時候有醋,用酒做菜也不少見。此外,唐代也有糖,但更常見的叫法是“豐”,更確切地說,應該是麥芽糖,也有人加豐做飲料。這種飲料叫“鳳”。當時制作釉料的工藝精湛,釉料質量很高。正如李商隱所說“粥香杏花白”;至於蔗糖,也是剛剛興起,還是玄奘從天竺帶回來的制作工藝。從那以後,糖逐漸流行起來。
以唐代長安壹代為例,說說他們整天都在吃什麽。
唐代早餐中,最常見的是“韋嘉(韋嘉)”。簡單來說就是面湯。賈思勰的《齊姚敏蜀餅法》對賈秀的做法有詳細的描述:“賈秀如大指,斷於兩寸,浸於盆中。宜用手拍打至盆邊,使之極薄,全部用水煮熟。它不直,又白又可愛,還自滑。”簡單來說,就是將面條撕成拇指大小,用調料熬煮,這是唐代常見的主食,屬於我前面提到的“湯餅”中的壹種。另壹種常見的早餐是“粥”。據說粥這種簡單又有營養的東西也是唐人的最愛,比如白居易的“現在春寒料峭,捫心自問想吃什麽。”蘇文柏華葡萄酒牛奶地黃粥。“再比如皮日休的《早晨有麥,早晨有布》。“其中壹種也是粥。當時粥的做法多種多樣,相比同時代的。在唐代的醫學著作《食醫心經》中,有專門關於粥的部分,其中提到了各種做法。原料從大米到白米、小米、薏米、大麥、小麥、粳米,輔料從蔬菜到肉類到水果到幹果,無所不包。
只說幾個出鏡率高的:
芝麻粥(芝麻粥)那時候喜歡在米飯裏加芝麻,比如王維的“禦湯石髓,香米成麻”,粥是少不了的,於是就有了芝麻粥(芝麻粥)。冷吃麥片粥。寒食節期間,根據唐代六經,公務員的食譜中就有涼麥粥。至於鄉親,寒食節多吃冷粥。杏仁粥。涼粥不好喝,所以吃杏仁粥很常見。做法是“三天吃冷食,做發酵奶酪,煮粳米小麥做奶酪,搗杏仁做粥。”據《玉燭書》記載,今人知薏米粥,杏仁研為酪,而不把它當作符咒”(《中野紀》)。簡單來說,就是大麥粥,配以碎杏仁和糨子(麥芽糖)。當然,除了湯面和粥,早餐肯定還有其他選擇,比如蒸餅。簡單來說,凡是籠蒸的面食,都可以稱為蒸糕。(當然也包括包子,但不限於饅頭,有的和饅頭差不多),有直接蒸的,有油蒸的,有幹果和餡料蒸的。另壹位宋代詩人吳楚侯在《藍箱雜記》中提到:“仁宗殿中,貞節為諱(應稱‘貞’),語不正,近於蒸。今天整個朝廷都稱蒸餅為烹餅。”——想起武大郎。
挑選壹個著名的介紹:
紫推蒸餅:這也是寒食節的時令食品,今天也可以吃。另壹個出鏡率很高的超級有名的主食是胡兵。白居易有句詩,“胡麻煎餅似京都,面脆油潤。”講的是白大詩人臨摹了北京壹家著名的胡兵店,然後做出來送給朋友的故事。胡餅的制作方法大概是白面餅胚,抹上油撒上芝麻,放在烤箱裏烤——考慮到這東西來自西域,做法和饢壹模壹樣,我覺得就是饢。和燒餅壹樣。感覺胡餅應該和今天的包差不多。在《湯玉林》中,有壹種豪華版的胡餅:郝家兩次吃飯時,取壹斤羊肉,蓋以巨型胡餅,隔以花椒黑豆,潤之以酥,迫入爐中,肉半熟,稱為“古樓子”。壹斤羊肉包在壹個大胡餅裏,調料是黑胡椒和豆豉。塗上酥油,放入烤箱烘烤。叫“古樓子”,聽起來夠大方。
然後還有煎餅。
煎餅也是壹種時令食品。唐六經中提到官員會在三月三吃煎餅,但至今沒有詳細的文獻描述唐代的煎餅做法。但在元代王鎮的《王鎮農書古普洱》中說“(蕎麥)去皮,磨成面,攤為煎餅,與蒜同食。”所以至少元朝的正宗煎餅是用大蒜做的。除了主食之外,羊肉是唐代肉類的首選。當時羊肉的做法還不是很豐富。就拿幾個有名的來說吧:生羊肉,隋代傳下來的。簡單來說就是生羊肉切碎,拌上調料。想象壹下它是什麽味道。黃芪羊肉是藥膳的壹種,就是黃芪和羊肉做湯。
還有壹種,在當時的名菜中可以算作名菜——“葷陽有所疏忽”,做法也很奇妙。《太平廣記》是這樣說的:“取鵝,去毛,去五臟,與肉、糯米同釀,調和五味。先咬壹口羊,然後剝皮,取出內臟。把鵝放進羊縫裏。羊肉煮好了,就跟去放羊壹樣好。把鵝拿去吃吧。”簡單來說,就是把羊和鵝殺掉,去掉內臟,脫毛,然後把糯米和肉放進鵝的肚子裏,把鵝放進羊的肚子裏,然後把羊烤熟,等羊肉熟了再吃鵝。不過說完羊肉還是有空間的,說說牛肉吧。雖然名義上是禁止吃的,但是自古以來我們老百姓有本事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不允許我殺牛,但是牛意外死了,我就可以吃了吧?因此,仍然有壹些用牛肉做的菜,比如這個:《北湖錄》中記載的牛寶頭。“南方人取嫩牛頭,放在火上煮,然後用湯(燙)去根,反復洗凈,加酒、黑豆、蔥、姜煮至熟,切成掌片,與蘇糕、花椒、橘子拌在壹起,都是帶泥帶泥的瓶瓶罐罐。”做法很復雜。可以先把牛頭烤熟,加各種酒、豆豉、蔥姜壹起煮,然後拌上香料用泥封在大缸裏,埋起來,點上火慢慢烤。味道怎麽樣?作者稱贊它比熊掌好吃。
還有壹道名菜,“燒鵝燒鴨”,據說是張易之的最愛,武則天的最愛,但是很殘忍。把鵝鴨放在金屬籠子裏,用炭火烤,然後放上調好的調料汁。鵝鴨壹熱,就開始澆調料汁,直到鵝鴨烤死,味道也進去了,肉也剛剛熟。再說說存在感少的豬肉。那時候最常見的做法是蒸熟了和蒜壹起吃。
另外,重要的是要提到“魚鰱魚”,也就是生魚片。是的,日本的生魚片是唐朝傳下來的,但是今天從日本傳回來的。刺身國內外都差不多。取鮮魚,或切片,或切絲,蘸調料。這在當時是頂盤,因為切魚需要很多刀功。杜甫的詩《甘鄉姜七小院為長歌設戲》,詳細記載了吃飯的過程:“姜侯為嚴冬設戲,今昔有風。河東不宜垂釣,切冰可能侵河伯宮。鮫人,壹條魚,洗了魚,磨了刀,讓魚嫉妒。無聲細飛雪,白骨有蔥花。我偏勸胃以年輕為恥。砧落時白紙濕,不感金盤空。”
吃完肉,我們來說說食物。
先說秋葵,當代也有。最常見的方式是燉湯。另壹道名菜是醋秦,是唐初著名大臣魏徵的最愛。就是現在的醋漬芹菜:最後,唐朝的人喜歡和“果”壹起吃,就是水果。橘子、荔枝、琵琶、桂圓、梨、桃、棗、杏、李、櫻桃都是當時常見的水果。其實總的來說,唐朝盛世的人自然沒有今天吃美食的幸福,可以吃到更多的美食。這壹點從顧著名的《韓熙載夜宴圖》和杜甫的《兩為道》就可以看出來:“案中列在主客面前的食物,不過是八品,四個淺碗,四個小盤。有壹碗白色球形的東西,有點像外面卷著米粒的大麻子球。有壹碗顏色鮮紅的,很搶眼。如果用放大鏡仔細看,就是幾個帶蒂的柿子。”韓熙齋夜宴圖描繪的是當時非常奢華的壹頓飯,平民吃什麽可想而知。
杜甫《兩為道》描寫了很多美食,但都過於美好和誇張。估計是杜甫想象的產物:“紅駝峰是玉肉雞拿來的,香魚是水晶盤點的。犀牛已經累了很久了,精致的鳳凰切肉刀也很少用了。從黃門來的快馬,攪不起塵土,不斷地從禦廚帶來珍貴的菜肴。”紫駱駝的頂峰,駝峰,是壹種珍貴的食物。唐貴族食品中有“駝峰烤”;平鱗:指白鱗魚;犀牛角:用犀牛角制成的筷子。這種寫法只有更貴,沒有更好吃,壹點都不現實。估計杜詩人不是專業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