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染料於中國,遠在周朝開始就有歷史記載,設有管理染色的官職-染草之官-又稱染人。在秦代設有染色司、唐宋設有染院、明清設有藍靛所等管理機構。從大自然中萃取礦物與植物等染料,將青、黃、赤、白、黑稱之為五色,再將五色混合後攫取其它的顏色。以及日本古代染色中有名的『草木染』亦是。在今日崇尚環保自然的風潮中利用自然界之花、草、樹木、莖、葉、果實、種子…等進行之植物染的研究與創作融入生活中,有別於化學染料,不會產生有害大自然的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廢水,或其它的工業汙染。得自植物界的染料,在
美麗的顏色中回歸自然和環保。
“草木染”就是使用天然植物染料進行面料染色的技術,是中國傳統的織物染色方法,具有天然、環保以及現代工業染織無法表現的藝術性,但是現在卻在中國已經失傳。現在我們重新復興這項藝術,對於保護和傳承中國的傳統藝術是有很大意義的。
我國是最早使用天然染料染色的國家。早在4500多年前的黃帝時期,人們就能夠利用植物的汁液染色。多個古籍文獻中記錄了色彩的名稱,東漢《說文解字》中有39種色彩名稱,明代《天工開物》、《天水冰山錄》則記載有57種色彩名稱,到了清代的《雪宦繡譜》已出現各類色彩名稱***計704種。明清時期,我國天然染料的制備和染色技術都已達到很高的水平,染料除自用外,還大量出口。中國應用天然染料的經驗跟隨絲綢壹同傳播到海外各國,產生了久遠的影響。 唐代的印染技術全面發展而且成就斐然,這時的紋纈、夾纈、蠟纈都出現了驚人之作。宋明時期的印染藝術已相當全面,色譜也愈加完備。明代官方設有顏料局,掌管顏料。而用於制作染料的植物已達幾十種。 清代少數民族地區的各種印染藝術逐漸形成獨特風格,做工精細,蠟紋紋密。
《詩經》中有用藍草、茜草染色的詩歌,可見中國在東周時期使用植物染料已在民間普遍應用。中國古代的壹些農業書和工藝書上、都有關於染料和染色法的記載。先秦古籍《考工記》(作者不詳)是中國第壹部工藝規範和工作標準的匯編。書中“設時之工”記錄了中國古代練絲、紡綢、手繪、刺繡導工藝,對織物色彩和紋樣都作了詳細而完整的敘述;公元533534年賈恩勰著的《齊民要術》中有關於種植染料植物和萃取染料加工過程,如“殺雙花法”和“造靛法”所制成的染料可以長期使用。1637年明末宋應星編撰了中國第壹都科技百科全書«天工開物»中有關各種染料的制造、練制的化學工藝以及各種染料在織物上的染色法的描寫。在“乃服”壹章中,總結絲、麻、毛,棉蕁織物在紡紗織布的技術,並在“彰施” 壹章,記錄有關染色技術的應用。
公元3000年前古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人已掌握了織揚染色的技術。古埃及的尼羅河畔的金字塔的墓壁上紅色和紅色的染色織物,說明了這壹點。約在2500年前,印度已有從茜草提取茜紅和藍草提取靛藍染棉織品了的記錄。茜草的浸漬液,經處理後,可染成紅色;藍草的浸漬液經氧化後,可將織物染成靛藍。公元前 550年希臘己形成羊毛手工紡織和染色的工作坊,進行生產工作。遠古時候紐克裏特人制造了昂貴、著名的泰爾紫(Tyriam Purple)壹種海螺分秘物經氧化後得到的染料,後來小亞細亞的腓尼基人掌握了制造技術,利用泰爾紫在毛織品上染鮮艷紫藍色,日後羅馬帝國的貴族更以這種顏色染制袍服,作為貴族階級的象征。
公元1371年,歐洲開始才有有關染色、印花的記載資料。也就是說在十九世紀以前,染色和印花所用的染料全部都是天然的動、植、礦物染料。染色工藝還是采用的天然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