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臨安”、“錢塘”、“武林”等。
現名“杭州”始見於隋朝,取余杭縣之“杭”字,改該縣所在的錢唐郡為杭州,此名輾轉沿用至今。
據《郡國誌》等古籍記載,“杭”之得名則相傳當年大禹在此處停靠過船泊,故其地稱“禹航”,諧音為“余杭”;清代學者李慈銘則以為“禹航”乃是後人附會,“余”字與“無錫”之“無”、“勾吳”之“勾”壹樣,實為古吳越語中的發語詞,江浙地名中常見。
又有雲“杭”意即渡口,而杭州乃溝通浙東西之交通之所在。
杭州歷史悠久,自新石器時期以來即有人類活動,最早可追溯到距今八千年前的杭州蕭山境內的跨湖橋遺址。杭州余杭境內具備早期城市形態的良渚遺址為中華五千年文明史提供了重要證據。
自秦朝設縣治以來,杭州已有2,200多年行政建制歷史,曾先後成為吳越國和南宋的都城,為中國七大古都之壹。杭州是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壹,轄區內文化景觀豐富,其中杭州西湖文化景觀是世界文化遺產,自公元9世紀以來孕育了壹批文人詩意與民間傳說,深刻影響了中日韓的園林設計。
文化[編輯
杭州是隋唐名郡、吳越首府、南宋都城和元代以來的浙江省省會,歷史文化積澱深厚。
其中主要代表性的獨特文化有良渚文化、絲綢文化、茶文化、中醫藥文化、書畫篆刻藝術,以及流傳下來的許多故事傳說、近現代發揚光大的戲曲和當代的重大節會,這些文化既是杭州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杭州吸引人們的壹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