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水生食材“馬蹄”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哪個部位形似馬蹄?

水生食材“馬蹄”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哪個部位形似馬蹄?

水生食材“馬蹄”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地下莖形似馬蹄。

馬蹄是壹種水生植物,其塊莖形狀和馬蹄相似,因此得名。馬蹄的塊莖呈圓形或橢圓形,表面有幾個凸起的環節,形狀類似於馬蹄。此外,馬蹄的塊莖顏色為白色或淡黃色,質地脆嫩,口感清甜多汁,也和馬蹄的口感有些相似。

荸薺是莎草科荸薺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5-60厘米;稈叢生,圓柱狀;花小穗圓柱形,具多花;小堅果寬倒卵形,雙凸狀。荸薺主要分為野生類型和栽培類型2個大的類型,壹般野生類型荸薺葉狀莖較細、較矮,球莖較小;栽培類型荸薺葉狀莖較粗、較高,球莖較大。

大多數學者均認為荸薺起源於中國和印度。中國關於荸薺的最早記載見於《爾雅》(約公元前2世紀),而“荸薺”壹名是北宋成書的《物類相感》(11世紀下半葉)、《本草演義》(1116年)等首次著錄的。荸薺的馴化栽培則比較晚,關於荸薺栽培最早的見於兩宋之際的古籍。分布於西方國家的荸薺大約於17世紀引入。

馬蹄的別稱

荸薺俗稱馬蹄,這是廣州方言中對荸薺的俗稱,而這壹稱呼又是古代閩、粵方言的“遺傳”。在閩、粵方言中,果子壹類東西被統稱為“馬”(音);在具體稱呼某壹種果子時,則習慣於將“馬”置於果名之前。像桃子發音為“馬桃”,意為桃樹的果子。“馬蹄”中的“蹄”(音)意指地下。按照閩、粵方言中修飾限制成分常後置的特點,“馬蹄”的意思是“地下的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