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怒觸不周山》原文:昔者,***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
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譯文:從前***工與顓頊爭做部落首領,憤怒地撞擊不周山,支撐著天的柱子折斷了,拴系著地的大繩子也斷了。
結果天向西北方向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這裏移動;地向東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河流水和泥沙都向這裏匯集。 《女媧補天》 原文: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復,地不周載。
火爁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
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 *** 。蒼天補,四極正, *** 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
在很早很早以前,但又在盤古時期的開天辟地之後,天的四周塌下來了,與地連在了壹起。包括九州在內的中國版圖並不完整,它們並非完全相連接的壹個整塊。
天,不是完整的天。地,不是完整的地。
尚有天地未分,互相粘連的地方。 有時,沖天烈火熊熊燃燒,森林大火蔓延不息。
有時,滂沱大雨傾盆而下,很多地面被水覆蓋,到處是壹片汪洋。(在這種情況下),兇禽猛獸,經常傷害百姓。
在這樣的情況下,女媧帶領人民,采用焚燒木材“煉五色石”的方法,來修補出現漏洞的蒼天。 通過“砍斷大海龜腳”的方法,使天的四周不會塌下,不再與大地互相粘連。
通過“殺死黑色的龍”,來解救中原大地的黎民百姓。 通過堆積草木灰,來吸幹並阻止泛濫橫流的大水。
蒼天的漏洞被補上了,天的四周不再與地相連了,在地面泛濫橫流的大水被吸幹、被阻止住了,天上的黑龍被殺死了,中原地區安定了,百姓得以生存繁衍了 。望采納。
2. 幫我找兩篇山海經中的故事,要原文和翻譯,不要跨父逐日和精衛填羿射九日原文 逮至堯之時,十日並出。
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 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
堯乃使羿誅鑿齒於疇華之野,殺九嬰於兇水之上,繳大風於青邱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於洞庭,擒封豨於桑林。 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
——《淮南子·本經訓》 譯文 到了堯統治的時候,有十個太陽壹同出來。 灼熱的陽光曬焦了莊稼,花草樹木 *** ,老百姓連吃的東西都沒有。
還有其它多種災害,諸如…… 於是,堯派後羿去為民除害。 後羿把這些災害壹壹清除。
堯領導人民建立了如此巨大的豐功偉績,深得民心,受到了人民的愛戴,推舉堯為的領導人。鯀禹治水原文洪水滔天,鯀①竊帝②之息壤③以堙④,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⑤殺鯀於羽郊⑥。鯀復⑦生禹,帝乃命禹卒⑧布⑨土以定九州。
註釋①鯀:人名,禹的父親。 ②帝:指天帝③息壤:壹種神土,能夠不停地生長。
息,生長的意思。④堙:堵塞。
⑤祝融:火神之名 ⑥羽郊:羽山的近郊⑦復:同“腹”。鯀死三年,屍體不腐,有人刀剖鯀腹,禹乃降生。
⑧卒:最後,終於。 ⑨布:同“敷”,鋪陳。
⑩選自《山海經-海內經》譯文 鯀禹治水 大水漫上天際,鯀沒有得到天帝的命令,盜取了天帝的神土來堵塞洪水。天帝派火神祝融在羽山附近殺死了鯀。
鯀腹中生出了禹,天帝就命令禹鋪填土壤平治洪水,終於安定了九州。刑天舞幹戚:“形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
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幹戚以舞。”後來陶遠名有詩:“刑天舞幹戚,猛誌固常在".翻譯刑天與天帝(黃帝)爭奪神位寶座。
二者相鬥, 帝終斷刑天首級,並把他葬於常羊之山。但刑天魂魄不海內經第十八 大禹治水原文洪水滔天。
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
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譯文洪荒時代到處是漫天大水。鯀偷拿天帝的息壤用來堵塞洪水,而未等待天帝下令。
天帝派遣祝融把鯀殺死在羽山的郊野。禹從鯀的遺體肚腹中生出。
天帝就命令禹最後再施行土工制住了洪水,從而能劃定九州區域。大荒北經第十七 黃帝大戰蚩尤原文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句,海水入焉。
有系昆之山者,有***工之臺,射者不敢北鄉。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
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
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復上,所居不雨。
叔均言之帝,後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為田祖。
魃時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決通溝瀆。
譯文大荒當中,有座山名叫不句山,海水從北面灌註到這裏。有座山叫系昆山,上面有***工臺,射箭的人因敬畏***工的威靈而不敢朝北方拉弓射箭。
有壹個人穿著青色衣服,名叫黃帝女妭。蚩尤制造了多種兵器用來攻擊黃帝,黃帝便派應龍到冀州的原野去攻打蚩尤。
應龍積蓄了很多水,而蚩尤請來風伯和雨師,縱起壹場大風雨。黃帝就降下名叫妭的天女助戰,雨被止住,於是殺死蚩尤。
女妭因神力耗盡而不能再回到天上,她居住的地方沒有壹點雨水。叔均將此事稟報給黃帝,後來黃帝就把女妭安置在赤水的北面。
叔均便做了田神。女妭常常逃亡而出現旱情,要想驅逐她,便禱告說:“神啊請向北去吧!”事先清除水道,疏通大小溝渠。
滅,竟以乳為目、臍為口,手執幹戈漫舞。 /shanhaijing/。
3. 誰能告訴我山海經裏的文言文故事誇父逐日的故事 誇父逐日是壹個神話故事。
它講得是上古時期,神人誇父追趕太陽,最後被太陽烤死的事情。古籍《山海經》對此有詳盡描述:“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
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桃)林。”
這段記述是說:誇父追趕太陽,追至太陽身邊,因炎熱而口渴,喝幹了江河仍嫌不足,於是,欲飲沼澤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手杖棄於路邊,競長成壹片桃林。
誇父為何要去追趕太陽? 楊公驥先生認為,誇父逐日的故事有其極為深記得的寓意。 它說明“只有重視時間和太陽競走的人,才能走得快;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虛,這樣才能需要並接收更多的水(不妨將水當作知識的象征);也只有獲得更多的水,才能和時間競走,才能不致落後於時間”。
楊先生這壹觀點被編入《中國文學》壹書,受到許多同誌的贊同。 另外,文學家蕭兵先生在其《盜火英雄:誇父與普羅米修斯》壹書中稱:誇妳逐日是為了給人類采擷火種,使大地獲得光明與溫暖。
誇父是“盜火英雄”,是中國的普羅米修斯。 蕭先生的看法,頗有幾分浪漫色彩。
還有人把誇父逐日看成是自然界的壹種爭鬥,誇父代表“水”,而太陽代表“火”。水神、火神相爭,水火不容。
誇父逐日的故事,給人以豐富的想象,也給人以深刻的啟迪。如何理解這個故事,已不僅僅是學術界關註的問題,而它積極的意義在於,人們以各自不同的理解,去認識這個世界,去實現自已美好的追求。
精衛填海 發音 jīng wèi tián hǎi 釋義 精衛銜來木石,決心填平大海。舊時比喻仇恨極深,立誌報復。
後比喻意誌堅決,不畏艱難。 出處 《山海經·北山經》:“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 示例 原文 又北二百裏,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
漳水出焉,東流註於河。 譯文 治理改造大自然,要有~的頑強精神。
太陽神炎帝有壹個小女兒,名叫女娃,是他最鐘愛的女兒。炎帝不僅管太陽,還管五谷和藥材。
他事情很多,每天壹大早就要去東海,指揮太陽升起,直到太陽西沈才回家。 炎帝不在家時,女娃便獨自玩耍,她非常想讓父親帶她出去,到東海太陽升起的地方去看壹看。
可是父親忙於公事,總是不帶她去。這壹天,女娃便壹個人駕著壹只小船向東海太陽升起的地方劃去。
不幸的是,海上起了風暴,像山壹樣的海浪把小船打翻了,女娃被無情的大海吞沒了,永遠回不來了。炎帝固然痛念自己的女兒,但卻不能用醫藥來使她死而復生,也只有獨自神傷嗟嘆了。
女娃死了,她的精魂化作了壹只小鳥,花腦袋,白嘴殼,紅腳爪,發出“精衛、精衛”的悲鳴,所以,人們又叫此鳥為“精衛”。 精衛痛恨無情的大海奪去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她要報仇雪恨。
因此,她壹刻不停地從她住的發鳩山上銜了壹粒小石子,或是壹段小樹枝,展翅高飛,壹直飛到東海。她在波濤洶湧的海面上回翔闃,悲鳴著,把石子樹枝投下去,想把大海填平。
大海奔騰著,咆哮著,嘲笑她:“小鳥兒,算了吧,妳這工作就幹壹百萬年,也休想把大海填平。” 精衛在高空答復大海:“哪怕是幹上壹千萬年,壹萬萬年,幹到宇宙的盡頭,世界的末日,我終將把妳填平!” “妳為什麽這麽恨我呢?” “因為妳奪去了我年輕的生命,妳將來還會奪去許多年輕無辜的生命。
我要永無休止地幹下去,總有壹天會把妳填成平地。” 精衛飛翔著、鳴叫著,離開大海,又飛回發鳩山去銜石子和樹枝。
她銜呀,扔呀,成年累月,往復飛翔,從不停息。後來,精衛和海燕結成了夫妻,生出許多小鳥,雌的像精衛,雄的像海燕。
小精衛和她們的媽媽壹樣,也去銜石填海。直到今天,她們還在做著這種工作。
人們同情精衛,欽佩精衛,把它叫做“冤禽”、“誓鳥”、“誌鳥”、“帝女雀”,並在東海邊上立了個古跡,叫作“精衛誓水處”。
參考資料:
/zibu/zhajia/sanhaijin/shjml。 4. 山海經裏面有哪些文言故事精衛填海
原文:北二百裏,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漳水出焉,東流註於河。
譯文:再向北走二百裏,有座山叫發鳩山,山上長了很多柘樹。有壹種鳥,它的形狀像烏鴉,頭部有花紋,白色的嘴,紅色的腳,名叫精衛,它的叫聲像在呼喚自己的名字。傳說這種鳥是炎帝小女兒的化身,名叫女娃。有壹次,女娃去東海遊泳,被溺死了,再也沒有回來,所以化為精衛鳥。經常口銜西山上的樹枝和石塊,用來填塞東海。濁漳河就發源於發鳩山,向東流去,註入黃河。
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譯文:
誇父追趕太陽,追至太陽身邊,因炎熱而口渴,喝幹了江河仍嫌不足,於是,欲飲沼澤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手杖棄於路邊,競長成壹片桃林。
5. 山海經文言文內容 又東三百裏曰堂庭之山。
金棪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黃金。 又東三百八十裏曰猨翼之山。
其中多怪獸,水多怪魚。多白玉,多蝮蟲,多怪蛇,不可以上。
又東三百七十裏曰杻陽之山。其陽多赤金。
其陰多白金。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謠,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孫。
怪水出焉,而東流註於憲翼之水。其中多玄魚,其狀如龜而鳥首虺尾,其名曰旋龜,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聾,可以為底。
又東三百裏柢山。多水,無草木。
有魚焉,其狀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復生。食之無腫疾。
又東三百裏曰亶爰 之山。多水,無草木,不可以上。
有獸焉,其狀如貍而有髦,其名曰類,自為牝牡,食者不妒。 又東三百曰基山。
其如多玉,其陰多怪木。有獸焉,其狀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佩之為畏。
有鳥焉,其狀如雞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 [尚鳥] [付鳥],食之無臥。 又東三百裏曰青丘之山。
其陽多玉,其陰多青 [青護-言]。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
有鳥焉,其狀如鳩,其音如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英水出焉,南流註於即翼之澤。
其中多赤鱬,其狀如魚而人面,其音如鴛鴦,食之不疥。 又東三百五十裏曰箕尾之山,其尾踆於東海,多沙石。
漢水出焉,而南流註於淯,其中多白玉。 凡鵲山之首,自招搖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裏,其神狀皆鳥身而龍首。
其祠之禮:毛,用壹璋玉瘞;糈用稌米,壹壁,稻米、白瑩為席。 《南次二經》之首曰櫃山,西臨流黃,北望諸囟比,東望長右。
英水出焉,西南流註於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
有獸焉,其狀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貍力,見則其縣多土功。有鳥焉,其狀如鴟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曰鴸,其名自號也,見則其縣多放士。
東南四百五十裏曰長右之山。無草木,多水。
有獸焉,其狀如禺而四耳,其名長右,其音如吟,見則郡縣大水。 又東三百四十裏曰堯光之山。
其陽多玉,其陰多金。有獸焉,其狀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蟄,其名曰猾褢,其音如斫木,見則縣有大繇。
又東三百五十裏曰羽山。其下多水,其上多雨,無草木,多蝮蟲。
又東三百七十裏曰瞿父之山。無草木,多金玉。
又東四百裏曰句余之山。無草木,多金玉。
又東五百裏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區,東望諸 囟比。
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苕水出於其陰,北流至於具區,其中多鮆魚。
又東五百裏曰成山。四方而三壇,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 門◎豕水出焉,而南流註於虖勺,其中多黃金。
又東五百裏曰會稽之山,四方。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砆石。
勺水出焉,而南流註於湨。 又東五百裏曰夷山。
無草木,多沙石,湨水出焉,而南流註於列塗。 又東五百裏曰仆勾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草木。
無鳥獸,無水。 又東五百裏曰鹹陰之山,無草木,無水。
又東四百裏曰洵山。其如多金,其陰多玉,有獸焉,其狀如羊而無口,不可殺也,其名曰 羊患。
洵水出焉,而南流註於閼之澤,其中多芘蠃。 又東四百裏曰虖勺之山。
其上多梓枏,其下多荊杞。滂水出焉,而東流註於海。
又東五百裏曰區吳之山。無草木,多沙石,鹿水出焉,而南流註於滂水。
又東五百裏曰鹿吳之山。上無草木,多金石。
澤更之水出焉,而南流註於滂水。水有獸焉,名曰蠱雕,其狀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嬰兒之音,是食人。
東五百裏曰漆吳之山。無草木,多博石,無玉。
處於東海,望丘山,其光載出載入,是惟日次。 凡《南次二經》之首,自櫃山至於漆吳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裏。
其神狀皆龍身而鳥首。其祠:毛,用壹壁瘞,糈用稌。
《南次三經》之首,曰天虞之山。其下多水,不可以上。
東五百裏曰禱過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犀兕多象,有鳥焉,其狀如鵁而白首三足人面,其名曰瞿如,其鳴自號也。泿水出焉,而南流註於海。
其中有虎蛟,其狀魚身而蛇尾,其音如鴛鴦,食者不腫,可以已痔。 又東五百裏曰丹穴之山。
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註於渤海。
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皇,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
又東五百裏曰發爽之山。無草木,多水,多白猿。
泛水出焉,而南流註於勃海。 又東四百裏至於旄山之尾,其南有谷,曰育遺,多怪鳥,凱風自是出。
又東四百裏,至於非山之首。其上多金玉,無水,其下多蝮蟲。
又東五百裏曰陽夾之山。無草木,多水。
又東五百裏曰灌湘之山。上多木,無草,多怪鳥,無獸。
又東五百裏曰雞山。其上多金,其下多丹雘。
黑水出焉,而南流註於海。其中有鱄魚,其狀如鮒而彘毛,其音如豚,見則天下大旱。
又東四百裏曰令丘之山。 無草木,多火。
其南有谷焉,曰中谷,條風自是出。有鳥焉,其狀如裊,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曰顒,其鳴自號也,見則天下大旱。
又東三百七十裏曰侖者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
有木焉,其狀如榖而赤理,其汗如漆,其味如飴,食者不饑,可以釋勞,其名曰白,可以血玉。 又東五百八。
6. 收集關於山海經的古文山海經是中國先秦古籍。
壹般認為主要記述的是古代神話、地理、物產、神話、巫術、宗教、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有些學者則認為《山海經》不單是神話,而且是遠古地理,包括了壹些海外的山川鳥獸。
《山海經》全書十八卷,其中「山經」五卷,「海經」八卷,「大荒經」四卷,「海內經」壹卷,***約31000字。記載了100多邦國,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國山水的地理、風土物產等訊息。
其中《山經》所載的大部分是歷代巫師、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記錄,經長期傳寫編纂,多少會有所誇飾,但仍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山海經》從東、南、西、北四個方面介紹了中華腹地的山川寶藏,特別是壹些異鳥怪獸、奇花異石,見所未見,聞所未聞。
其中《海外經》介紹了傳說中的海外異國,如雙頭國、三首國、女子國、丈夫國、大人國、小人國等國的風俗習慣,更是奇中有奇,不但使人賞心悅目,而且能使人增長很多知識。 《山海經》的內容 《山海經》是先秦古籍,是壹部富於神話傳說的最古地理書。
它主要記述古代地理、物產、神話、巫術、宗教等,也包括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除此之外,《山海經》還以流水帳方式記載了壹些奇怪的事件,對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較大的爭論。
全書18篇,約31000字。五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4篇、大荒經4篇、海內經1篇。
《漢書·藝文誌》作13篇,未把大荒經和海內經計算在內。全書內容,以五藏山經5篇和海外經4篇做為壹組;海內經4篇作為壹組;而大荒經5篇以及書末海內經1篇又作為壹組。
每組的組織結構,自具首尾,前後貫串,有綱有目。五藏山經的壹組,依南、西、北、東、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幹節,前壹節和後壹節又用有關聯的語句相承接,使篇節間的關系表現的非常清楚。
該書按照地區不按時間把這些事物壹壹記錄。所記事物大部分由南開始,然後向西,在向北,最後到達大陸(九州)中部。
九州四圍被東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圍。 古代中國也壹直把《山海經》作歷史看待,是中國各代史家的必備參考書,由於該書成書年代久遠,連司馬遷寫《史記》時也認為:“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之也。”
《山海經》目錄 山經 第壹卷 《南山經》 第二卷 《西山經》 第三卷 《北山經》 第四卷 《東山經》 第五卷 《中山經》 海經 第壹卷 《海外南經》 第二卷 《海外西經》 第三卷 《海外北經》 第四卷 《海外東經》 第五卷 《海內南經》 第六卷 《海內西經》 第七卷 《海內北經》 第八卷 《海內東經》 第九卷 《大荒東經》 第十卷 《大荒南經》 第十壹卷 《大荒西經》 第十二卷 《大荒北經》 第十三卷 《海內經》大禹 第壹卷 《南山經》 南山經之首曰鵲山。其首曰招搖之山,臨於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
有草 焉,其狀如韭而青華,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饑。有木焉,其狀如谷而黑理,其華 四照,其名曰迷谷,佩之不迷。
有獸焉,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 狌々,食之善走。麗{鹿旨}之水出焉,而西流註於海,其中多育沛,佩之無瘕 疾。
又東三百裏,曰堂庭之山,多棪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黃金。 又東三百八十裏,曰猨翼之山,其中多怪獸,水多怪魚,多白玉,多蝮蟲, 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又東三百七十裏,曰杻陽之山,其陽多赤金,其陰多白金。
有獸焉,其狀 如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謠,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孫。怪水出焉, 而東流註於憲翼之水。
其中多玄龜,其狀如龜而鳥首虺尾,其名曰旋龜,其音如 判木,佩之不聾,可以為底。 又東三百裏柢山,多水,無草木。
有魚焉,其狀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 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鮭,冬死而夏生,食之無腫疾。 又東四百裏,曰亶爰之山,多水,無草木,不可以上。
有獸焉,其狀如貍而 有髦,其名曰類,自為牝牡,食者不妒。 又東三百裏,曰基山,其陽多玉,其陰多怪木。
有獸焉,其狀如羊,九尾四 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犭尃訑,佩之不畏。有鳥焉,其狀如雞而三首六目、六 足三翼,其名曰 ,食之無臥。
又東三百裏,曰青丘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青雘。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 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
有鳥焉,其狀如鳩,其音若呵,名曰灌灌, 佩之不惑。英水出焉,南流註於即翼之澤。
其中多赤鱬,其狀如魚而人面,其 音如鴛鴦,食之不疥。 又東三百五十裏,曰箕尾之山,其尾踆於東海,多沙石。
汸水出焉,而 南流註於淯,其中多白玉。 凡鵲山之首,自招搖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裏。
其神 狀皆鳥身而龍首,其祠之禮:毛用壹璋玉瘞,糈用稌米,壹璧,稻米、白菅為 席。 《南次二經》之首,曰櫃山,西臨流黃,北望諸毗,東望長右。
英水出焉, 西南流註幹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有獸焉,其狀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 其名曰貍力,見則其縣多土功。
有鳥焉,其狀如鴟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曰 鴸,其名自號也,見則其縣多放士。 東南四百五十裏曰長右之山,無草木,多水。
有獸焉,其狀如禺而四耳,其 名長右,其音如吟,見則郡縣大水。 又東三百四十裏,曰堯光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