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曉登韜光絕頂賞析

曉登韜光絕頂賞析

入山已三日,登頓遂真賞。

霜磴滑難踐,陽崖曦乍晃。

穿漏深竹光,冷翠引孤往。

冥搜滅眾聞,百泉同壹響。

蔽谷境盡幽,躋顛矚始爽。

小閣俯江湖,目極但莽蒼。

坐深香出院,青靄落池上。

永懷白侍郎,願言脫塵鞅。

作品的主旨是登臨韜光寺的所見所感。開篇壹路寫來,以將登臨峰頂的過程作為鋪墊。

詩的開頭說入山已有三天,三日中飽覽了山水的奇姿逸態,登臨騁目,真正領略到了自然之美,滿足了自己尋幽探勝的願望。這壹天清晨,詩人再度出發去登山,晨霜覆蓋著石階,濕滑難行,而向陽的山崖上已晃動著曦微的晨光。晨光透過稀疏的竹葉射入到竹林深處,那清冷的翠色吸引著詩人獨自前往,去追尋幽深之境。四處壹片岑寂,各種聲音似乎都潛匿起來,唯有山間的清泉_琮作響,如壹曲清歌,沁人心脾。山谷中林木掩映,遮天蔽日,所到之處,盡是清幽之景,直到登上山頂,極目四望,始覺豁然開朗。

那韜光寺的小閣就坐落在山頂上,俯視著錢塘江和西湖,噓吸與山光水色之中;極目遠眺,只見壹片蒼茫寥廓的景象,恍如置身於人寰之外。韜光寺是個登覽遠望好去處,觀海亭上寫著宋之問的“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的名句,所以使人留連忘返,久久不肯離去。

在小閣中坐久了,似乎聞到了寺院裏緩緩飄出的香氣;那山間的青煙隨著太陽的升起散落在池上了。面對著如此清幽絕俗的景象,詩人便產生了與古人為友、超塵脫俗的念頭,他想起了曾在此地與釋韜光酬唱的大詩人白居易,但願能擺脫塵世的羈絆,長久地棲息於山巔水崖,放情於自然之中。

《曉登韜光絕頂》所追求的是冷雋幽深的意境,如“霜磴”兩句刻畫了早行時的冷霜鋪地、人跡罕至和空中晦明變幻的情景,“穿漏”、“冷翠”則通過光和色的描繪來形容山間的幽冷,而“孤往”二字更增添了獨行無偶的淒清,與幽深的景色融合無間。“冥搜”兩句更從聲音上落墨,雖然壹路上回響著淙淙的泉聲,卻更表現出萬籟俱寂的感受。至於“蔽谷境盡幽”壹句就直接地描述了山間的幽趣,而那壹陣幽香、幾縷青煙更渲染出寧靜清瑩的氣氛。

厲鶚的詩以幽新雋妙、刻琢研煉為特色,其五言尤工,大抵取法陶淵明、謝靈運及王維、孟浩然等人,但更註重追求清_幽邃之趣。如這首《曉登韜光絕頂》中的“穿漏深竹光,冷翠引孤往”、“坐深香出院,青靄落池上”等都有王維詩中的韻味,但比王詩更註重鍛煉而較少自然渾成。這明顯的表現在他對選自用詞的刻意求新上,如詩中的“登頓”、“穿漏”、“滅眾聞”、“同壹響”、“躋顛”、“坐深”等詞都是戛戛獨造,生新而不艱澀;又如以“霜”字來描繪山間石磴,以“晃”字來表現晨光乍明乍暗的景象,以“冷”字來形容山間翠色的幽冷,以“蔽”字來形同山谷的樹木掩映,枝葉交加,以“落”字來寫青煙籠罩池塘,都體現了詩人工於煉字,避熟避粗的折尚。全詩烹字煉句,可以表現壹種山間的幽寂之美,力求自辟蹊徑,不作尋常鋪敘,是作者厲鶚的典型風格。

參考資料:

1、 王小舒.元明清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2、 錢仲聯等編著..名家品詩坊元明清詩..上海市::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05.:180-1813、 劉永生編..清詩選.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