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古代有壹種“刻木記日”方法,即在竹片或木板上刻痕來計算日子。例如,甲乙兩人約好10天後在某地相聚,如何才能不致搞錯呢?他們在約定時就找壹小塊木板,用力在上面刻上10條口子,然後從中間豎直剖為兩片,就像“介紹信”與“存根”壹樣,甲乙各執壹半。每過壹天,他們都削去壹格,當10格削完之日,就是他們相見之時。這種原始的記日方法後來也為監獄中犯人所采用,他們往往過壹天就在墻上或地上劃上壹劃,以此來計算度過的光陰。
還有壹種“結繩記日”的原始方法:人們在壹根長繩上以打結來計算日子。例如某人要到遠處什麽地方去,他就在腰間圍上壹根繩子,出發後,即在夜晚投宿前打個結。每走壹天打壹個結,當到達目的地後,他就可以從繩上有多少結知道他這壹次走了多少日子,並從中可以估計這地方的遠近。當他準備回家時,則在返回路上走壹天解開壹個結,等到繩上的結全部解開,他也就應該回到家了。
“結繩記日”的方法後來演變成壹句俗語:“褲子帶上打個結——要記記牢。”
對於更長的時間,古人們就用向瓦盆內投石子的方法來計數日子。例如,每當繩上有10個結時,他們就扔壹顆小石子(同時把結解開),這樣最後從石子和繩結數就可算出到底過了幾十幾天。這種扔石記日的方法,在我國有些地方甚至壹直沿用到新中國成立,例如,我國西南邊境的苗族地方,他們在解放前就是這樣來計算歲月的。每當月圓時,就在壹個竹筒內扔壹顆小石子,待裏面的小石子已達12顆時,就把它們倒掉,並換上壹顆大石子——表示已到了壹年。
後來人們不僅註意到太陽的東升西落,而且慢慢發現了寒來暑往的規律。冬天的風雪,夏日的驕陽,不僅使他們感受到環境的變化,而且對他們的采集和狩獵活動有著重大的影響。當進入農業社會後,人們終於慢慢認識到了“年”的概念。我國很早就對物候有了仔細的觀察,如楊柳何時吐綠,田鼠何時出洞……我們北方的烏蘇裏江流域,古人弄不清自己的年齡,而是以吃過幾次大麻哈魚來“論資排輩”的。因為這種可口的海魚,只有每年九、十月間回到烏蘇裏江中去產卵,所以吃過40次魚的人壹定比吃過20次的人年長,理應受到更多的尊重。
我國北方古人分吃魚次數來計算年齡我國蒙古族的祖先,由於生活在大草原上以畜牧為生,所以常以大草原的枯榮為年。他們把幾歲叫作“幾青”或“青草幾度”。我國古籍(魏書)中描述巖昌羌族的習俗說:“俗無文字,但候草木榮枯以記歲時。”
尼羅河定期的來勢洶洶的泛濫,幫助古埃及人最早確定了年的長度。大約在公元前20世紀時,他們便發現河水兩次上漲之間,太陽平均升降了365次。因而古埃及很早把壹年定為365日。但有趣的是,埃及人當時使用的卻是每年12個月、每月30天的固定的“歷”。這種歷法壹年只有360天。所以在那個時候,最後的五天在歷本上是沒有“地位”的。在那五天中,埃及人都關起門來,不與他人接觸,糊裏糊塗或者呼呼大睡地把它打發過去……
壹天的時間是較長的,而壹個時辰的時間是怎樣確定的呢?人們發現,根據太陽投在地面物體上的影子長短來判定時間更加準確。如樹木、房屋和物體等的影子。早晨,影子比較長;中午,影子最短;到傍晚,影子又長了起來。
有壹封古埃及人寫給伯勒尼公主的信中說:“當妳的影子長16步的當兒,阿瑪西斯就在橄欖林中等待妳……”古希臘的壹個喜劇裏,有個雅典婦女對她的丈夫說:“等到影子10步長的時候,妳塗了香油來吃飯吧!”
影子16步和10步長是什麽意思呢?原來,古代的埃及和希臘,許多地方建有壹座石碑或紀念碑。白天,太陽東升西落,紀念碑就投下壹個個影子。人們只要用腳去量壹下影子,就可以知道是什麽時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