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朱熹的儉樸詩 南宋大哲學家朱熹,曾在朝做過官,後專心致力於學術著作。壹次,他去看望女兒。女兒女婿熱情招待,惟恐怠慢。吃中飯時,女兒十分窘迫地端出幾碗大麥飯和壹碗蔥湯。朱熹開開心心用過之後,看見女兒女婿還惴惴不安,表示飯菜不好。朱熹笑道:“妳們不要為此感到不好意思,其實這也就很不錯了。我在朝廷做官的時候,也不是餐餐大魚大肉。古人雲:富在辛勞窮在惰,成由節儉敗由奢。勤儉持家的家風是永遠不錯的,希望妳們以後也能堅持儉樸度日。我這裏贈送壹首詩於妳們。” 朱熹當即書詩壹首: 蔥湯麥飯兩相宜,蔥補丹田麥療饑。 莫謂此中滋味薄,前村還有未炊時。
3、範曾為許世友題墓誌銘 許世友生前同著名書畫家範曾並不相識,但許將軍的墓誌銘,卻是由範曾題寫的。 原來許世友將軍的女兒許華山,看了萬柏翺參加編劇的電視連續劇《俠女除暴》,表示很喜歡聽由範曾作詞的該劇主題歌(王立平曲)。萬伯翺向她介紹了範曾的情況,並聯系安排她同範曾見了面。華山見到範曾時,許將軍已病臥南京了。當將軍聽女兒講到範曾詩、書、畫三絕,人雖才到中年,日本朋友卻已專為他建立了“範曾美術紀念館”時,很欽佩他的才華,希望能在彌留人間之際,看到範曾的詩畫。 範曾夫婦得知這壹消息後,立即表示很高興為將軍作畫,他們了解到將軍少時家境貧寒,為地主放過牛,便決定畫壹幅牧牛圖。 很快《牧牛圖》便完成了。不料,許將軍的病情垂危,將軍夫人和女兒已到南京。沒幾天噩耗傳來,將軍去世了。 範曾聽到將軍仙逝的消息後,十分悲痛,當即揮毫在畫上填了壹首詩: 托體青山百戰身,將軍羽化插芳馨。 牛當牧放少林側,潑墨今朝有淚痕。 詩畫被捎到南京,敬獻在許世友將軍的靈堂上。全家人很受感動,當即決定,請範曾為將軍題寫“許世友將軍之墓”碑文等。
4、我國古代的愛神 上古時代,人們借助想象,把主管男女婚配、繁衍後代的人或神,尊奉為愛神,如古希臘人創造了阿佛羅狄忒,古羅馬人創造了維納斯和丘比特。而我們祖先也曾創造了為數頗多的愛神。 始祖女媧是中國最古老的愛神。在《禮記》、《周禮》等古籍中,記載女媧曾祈求天神讓她當媒人,主管男女婚配,後人將女媧奉為愛神,建廟祭祀。傳說每年陽春三月,青年男女到女媧廟玩,各自選擇情人,兩廂情願,自由結合,愛神女媧即為牽線人。 月下老人是中國最負盛名的愛神,典出唐人小說。唐代韋固的婚姻就是月下老人以紅線系定的'。月老壹手挽紅絲,壹手攜杖,杖上懸姻緣簿,鶴發童顏,奔馳於非煙非霧中,專司人間婚姻事。杭州西湖白雲庵月老祠中供月老像,廟聯曰:“願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是前生註定事,莫錯過姻緣。” 和合二仙是中國最具口碑的愛神。二仙(指寒山與拾得)壹執荷花,壹持盒,荷諧和、盒偕合,和、合取和睦同心的意思。《周禮》曰:“使媒求婦,和合二姓”。故曾主管家人團聚、和合兄弟的和合神,後來演變為主婚姻和合的愛神。 此外,在我國民間,人們還將皎潔的月亮奉為愛神,稱之為“月姐”。千百年來,許多在後花園私訂終身的男女,無不雙雙跪拜月下盟誓許願。俗語“花前月下”,即花為信物,月是媒人。而我國閩浙粵沿海眾生,則認為海神林默(又稱媽祖、天後)既護佑航海者安全,又兼管人間男女愛情,所以他們也尊奉林默為愛神。
5、有趣的回文詩 回文詩是壹種可順著讀和倒著讀的藝術表現形式,無論怎樣讀意思大同小異,頗具欣賞價值。廣東茂名市有壹座觀山寺,石壁上刻有壹首回文詩,不論是順讀倒讀都是壹首漁舟唱晚七律詩,渾成自然,無限妙趣。詩曰:悠悠綠水傍林偎,日落觀山四壁回。幽林古寺孤明月,冷井寒泉碧映臺。鷗飛滿浦漁舟冷,鶴伴閑亭仙客來。遊徑踏花堙上走,流溪遠棹壹篷開。 宋代詩人李禺更有壹首別致的回文詩,叫《夫妻互憶》詩,順讀是壹首情詩,抒發丈夫對妻兒的癡情眷念,想起昔日對酒當歌,眼下孤燈長寂,不由熱淚滿襟;倒讀是壹首思念詩,表達了年輕女子對遠方丈夫的思念。詩曰:枯眼望遙山隔水,往來曾見幾心知。壺空怕酌壹杯酒,筆下難成和韻詩。途路隔人離別久,訊音無雁寄回遲。孤燈夜守長寥寂,夫憶妻兮父憶子。
6、寇母遺詩 寇準自幼喪父,家境貧寒,全靠母親為人織布度日。 寇母常常壹邊為人織布,壹邊教寇準讀書。但寇準做官後不久,母親就病逝了。寇母臨終前,親手繪制了壹幅《寒窗課子圖》,並在上面題詩壹首:“孤燈課讀苦含辛,望兒修身為萬民。勤儉家風慈母訓,他年富貴莫忘貧。”寇母讓仆人劉媽將這幅圖收藏起來,並囑咐劉媽在適當時候交給寇準。寇準壹路仕途順利,做官壹直做到了宰相。有壹次,他為了慶賀自己的生日,請來了兩臺戲班子,準備大宴群僚。劉媽見時機已到,就將這幅《寒窗課子圖》交給了寇準。寇準邊看圖邊讀詩,不覺淚如泉湧。於是,寇準立即撤去了壽宴,辭掉了壽禮。從此,寇準清正廉潔,勤於政事,終成壹代名相。
7、周總理婉拒尼赫魯 坐落在北京市房山區白雲山下的雲居寺又名西域寺,俗名小西天,是壹座規模宏偉、建築精美的寺院。寺內有南北壓經塔兩座,以秘藏豐富的石刻經板而名聞中外。 1956年,印度總理尼赫魯來中國訪問時,周恩來總理陪同他參觀雲居寺和出土的石經。尼赫魯看到這批精美的石經後,不無感慨地說:“總理閣下,我們印度是佛教的發祥地,有西天天竺國之稱,貴國唐代敕封的唐僧曾來西天拜佛,取回真經萬卷,弘揚佛教。現在我來到中國號稱小西天的雲居寺,目睹這些刻在石板上的石經,說不定有些經卷在印度已經失傳,請允許我和閣下商量,印度願以同等重量的黃金,換兩塊同等重量的石經,運回印度供奉,懇請閣下俯允。” 周恩來總理微笑著說:“這些石經,是中國人民經過1000多年創造的天下奇跡,號稱國寶。黃金有價,國寶無價呀。我作為中國總理,怎能用無價的國寶換取有價的黃金呢!我不能答應,請閣下諒解。”說完,兩位總理都笑了。
8、田漢妙改歌詞 1959年春節期間,郭沫若創作了五幕歷史話劇《蔡文姬》。快上演時,郭老覺得全劇臨結尾時有壹段“重睹芳華”的合唱的歌詞不夠理想,可自己又因生病住院而無力修改。於是便想到了歌詞大師田漢。田漢將此委托視為己任,竭盡全力將此歌詞改好,送給郭老審定。郭老看後,連聲稱好,那極富深情和摯愛的歌詞簡直是妙不可言: “妙齡出塞啊淚濕鞍馬, 十有二載啊氈幕風沙。 巍巍宰輔啊吐哺握發, 金璧贖我啊重睹芳華。 ……” 這歌詞不僅有情、有愛,還與劇中穿插詠唱的蔡文姬所作的“胡笳十八拍”渾然成壹體,與“十八拍”“那像滾滾不盡的海濤,那像噴發著熔巖的活火山,那是用整個的靈魂吐訴出來的絕叫”壹樣,成為了歌詞中的精品、百唱不衰的絕句。 而歌詞大師田漢的作品,也有被曲作者修改的地方。上世紀30年代田漢在為電影《風雲兒女》撰寫其中“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詞時,因為是草寫在香煙紙盒上的,有的句子就欠斟酌。其中有壹句“我們萬眾壹心冒著敵人的飛機大炮”,聶耳在譜曲時將此改成“冒著敵人的炮火”。田漢對這個改動也極為稱道,事後多年回憶起來,總是十分感激。
9、絕妙的判詞 宋代張詠中舉後,任崇陽縣令。到任不久,他在巡查衙門時發現,錢庫的小吏回家時隨手把壹枚小錢放在帽子邊縫裏。經過壹段時間的觀察,他見小吏每天都如此。有壹天,正當小吏故伎重演時,張詠把他抓住,以盜竊國庫重罪拘押起來,打入死牢。小吏認為死刑實不應該,於是高喊冤枉。張詠提筆寫下了十六個字的判詞:“壹日壹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明代天啟年間,有位禦史頗有口才,而宦官魏忠賢的壹名心腹心懷嫉妒,設法取笑禦史。他縛了壹只老鼠前去告狀,聲稱:“鼠咬毀我衣物,特擒來請禦史判罪。”禦史沈思片刻後判道:“此鼠若判笞杖放逐則太輕,若判絞刑淩遲則太重,本官決定判他宮刑。”此人明知禦史在挖苦自己,也不得不嘆服其判詞之妙。 明代宗室朱宸豪,襲封寧王。寧王府養有壹鶴,為皇帝所賜。壹日,仆役帶鶴上街遊玩,被民家壹狗咬傷。仆役到府衙告狀,狀詞寫著八個字:“鶴帶金牌,系出禦賜。”知府接狀,揮筆判曰:“鶴系金牌,犬不識字;禽獸相傷,不關人事。”判詞精妙在理,仆役只得服判。 清代康熙年間,福建泉州“風月庵”內有壹年輕貌美的小尼姑因與壹位姓孫的公子相愛。她想還俗嫁公子為妻,便向州衙遞上呈狀。泉州知府大人接狀後,便在小尼姑的呈狀上批道:“準、準、準妳嫁夫君。去禪心,超梵塵,脫袈裟,換羅裙,免得孫(僧)敲月下門。”判詞既有文采,又富有情趣,妙不可言。
10、梁啟超妙手改聯 梁啟超是康有為的大弟子,才華過人。康有為50歲生日那天,梁啟超聯絡壹批維新人士為康有為祝壽。 康有為住所大廳裏掛滿了京城各界人士贈送的壽聯。其中有壹副這樣寫道:“國家將亡必有,老而不死是為。” 上下聯的最後壹個字各是“有”和“為”,恰是康有為的名字。這顯然是反對維新變法的頑固派,將亡國的罪名強加在康有為的身上,故意引用《四書》中的句子侮辱他。 維新人士見了,都勃然大怒,伸手就要撕去,梁啟超急忙攔阻。在壽聯下面,梁啟超揮揮筆添上了4個字,使壽聯成為:“國家將亡必有忠烈,老而不死是為人瑞。”眾人讀後稱贊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