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老祖宗文言文

老祖宗文言文

1. 古文先人是什麽意思

先人 先人,指祖先;古人。

常指已死的父親。見唐 韓愈 《感二鳥賦》:“幸生天下無事時,承先人之遺業。”

基本解釋編輯 1、[ancestor]∶祖先(常指祖父輩以上的)。 2、[my late father]∶專指已故的父親。

辱王之先人。——《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先人還家。

——宋· 王安石《傷仲永》[1] 有另壹種說法廣泛的用於四川,重慶地區:詼諧地稱同輩為先人,不含貶義壹般用於抱怨,無奈的場合。 在先人前面可以加形容詞修飾,壹般為“小”先人。

用法相當於北方朋友間戲稱的“家夥”。 在甘肅、陜西,先人指的是"祖宗",經常聽到人們這樣說"羞先人"、"虧先人",意思是貶義的,就是丟老祖宗的人。

摘自《百度百科》先人詞條。

2. 古代歷史瑰寶的文言文

許多大作家,都是喜歡閱讀古典文言文的,從中汲取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內化為自己的東西,為我所用,加深自己文章的內涵。像當代著名作家賈平凹的文言文造詣就頗深,他善於把壹些古雅古樸、韻味十足、文氣彌漫的詞句運用在自己的作品中,讓自己的作品呈現出厚重古樸的古典文學的特質、風格和氣質,說白話也古意盎然,用字不多而境界崇高、韻味綿長,壹些對字句、四字句,長句與短句錯落有致,自然地產生了壹種行雲流水般的韻感,讀來朗朗上口,別有壹番動人心扉的韻味,自然而不生硬。對古典文言文的傳承與汲取,是賈平凹先生成為當代名家的重要因素之壹,也讓他的散文具有了有口皆碑的經典性。

古典文言文,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中流傳下來,經過大浪淘沙,實在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其文體特征也具有了京劇、水彩畫等其它傳統文化壹樣鮮明的表現形式和永不衰敗的獨特性。《散文》的原主編賈寶泉在《散文拈花靈》壹書中講:“我所喜歡的散文應當像宇宙那樣和諧而有序,我們的宇宙是和諧的,有序的,它在寂靜中運動著,無言的寂寥裏處處宣示著力。我們的散文,也應當是和諧的,運動的,字數雖少,卻如同望遠鏡裏的天空,雖然鏡筒規定了邊際,我們卻通過那被限定的視野真實地望見了無垠;宇宙中的每壹顆星,都不是可有可無的,它們無論大小遠近,都是力的平衡砝碼。”古典文言文正是如宇宙那樣和諧而有序,在望遠鏡的鏡筒裏演繹出了宇宙的無垠,以有限達無限,用有限的詞句表達出無窮無盡的內涵和意蘊。文言文的規則和韻律並不像有些人認為的是壹種束手腳的障礙,它恰恰成就了文言文的不朽。難怪賈寶泉先生感嘆地說,古典文言文是不朽的文字,而現代文僅僅是壹種文字的排列組合。古典文言文之所以不朽,還在於他依托於古人俯仰天地,觀宇宙之浩瀚,天人合壹,物我合壹,在人文情懷中,“久久蓄養浩然氣,始有筆下風雷生”,應感而發,達到了人、心、手、筆、字、詞、句和全文的整體氣韻相互貫通為壹體,文氣酣暢淋漓而讀來讓人蕩氣回腸。有些現代文就沒有很好地繼承古典文言文的這壹特質,僅僅是壹種文字遊戲般的排列組合,談不上進入了高貴博大的人文境界。繼承傳統文言文,是創作必不可少的壹種修養,賈寶泉先生說:“我們正是從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從當代五光十色的生活中掘取瑰寶,我們所做的事,就是讓歷史同未來攜手。”賈寶泉還說:“作家創作從來不是純粹意義上的個體勞動,如果不飽經滄桑,如果不經歷特殊的有意義的生活,如果不能陪同歷史上孤苦的救難者壹同受罪,那麽,就沒有值得記錄下來的作品;而飽經滄桑,經歷特殊的有意義的生活,同歷史上偉大的亡靈壹同受苦,這已說明別人參與了妳的創造。”賈寶泉還說:“如果妳希望妳的作品氣勢恢宏,請去讀古文;如果妳希望妳的作品思想深刻,請去讀古文;如果妳希望妳的作品文字精簡,請去讀古文;如果妳希望妳的作品長壽,請去讀古文。人欲長壽不能向孩子請教,只能就教於老人,散文欲長壽也須研究古文,向之求解。有些古文歷經數十世紀風雨貫通不同時代依然健在,這個事實本身就是答案。優秀古典散文提醒我們,貧氣不是幽默,浮躁不等於創作 *** ,媚俗不等於深入淺出,似通非通不等於句法革新。”

尤其值得深思的是,古人曾以崇高的情懷,靜觀宇宙萬物,問天問地問靈魂,無所不思,思想的累累碩果堪稱奇跡,甚至可以說以古典文言文寫就的作品中所承載的所思所想,也影響到現代的壹些大科學家的思考。傳說偉人 *** 也曾向造原子彈的專家們談起過古籍中的壹些思想,供其參考。可見古典文言文中有多少令人稱奇,堪稱奇思妙想的成果,可以代代受益無窮。現代西方的成功學中,提出超強記憶就是要把心相顯現出來,殊不知中國的老祖宗僅僅以壹個“想”字就表明古人早已想到了這些,“想”由“心”和“相”組成,就是要把“心”中所想的“相”呈現出來,化為視覺形象,如放電影壹樣壹幕幕清晰起來。“思”就是在“心”裏種“田”……舉不勝舉,中國的優秀古文化是超前的,是永恒的,是值得終生研習的。

3. 文言文翻譯

交個朋友,幫妳翻譯壹下吧。

自古以來聖明的帝王尚且需要勤奮學習,何況是普通的老百姓呢?學習從經史開始,我也不能說出那些是重點,姑且列舉近代的要篇,以做啟蒙之用。士大夫的子弟,到了壹定年齡,都要接受教育,學的多的到《禮》、《傳》,學的少的也至少學了詩、論。到了成年結婚的年齡,身體和性格都只稍稍定性,在這個時候,要加倍訓導。有遠大誌向的,可以自我磨礪,去成就偉業;沒有誌向的,會自甘墮落、散漫,成為凡夫俗子。

分離容易再見難,這事古人看重的。江南餞行,哭著說離別。王子侯,梁武帝的弟弟,離開都城去東郡,與武帝告別,武帝說:我年紀大了,與妳分別,感到非常傷感、難受。說著流下了眼淚。王子侯於是就秘密的告別,羞愧的走了。因為這個被責怪,在船上漂泊百來天,最後還是沒有離去。北方的風俗,不屑於離別,在路口分道揚鑣,笑著轉身。然而還是有人很少流淚,雖然心裏悲痛欲絕,但還是強顏歡笑;這樣的人,不應該過分的責備。

借人家的書,要愛惜保護,有缺失損壞,要把書粘補好,這也是士大夫眾多品行之壹。濟陽的江祿,書沒讀完,即使有急事,也壹定等把書整理好才起身,所以書沒有損壞,別人也不會怪他怠慢。有的人書桌上壹片狼藉,書散了、丟了,大多是孩子、奴仆亂塗亂畫,風雨蛀蟲老鼠所毀壞,實在是有損德行。我每次讀聖人的書,都肅然起敬;書上有五經的道理和賢達的姓名,我不敢弄臟了它。

梁孝元以前在荊州,有個叫丁覘的人,也就是洪亭民,比較擅長書法,尤其是草書和隸書;孝元寫文案記錄事件,都用他。軍府的人認為這很輕賤,多數都不看重他,不讓自己的孩子學習他的書法,當時有句話講:丁覘寫十幅字比不上王褒的幾個字。我喜愛他的書法,經常當寶貝壹樣收藏。孝元曾經讓典簽惠編送丁覘的字給蕭祭酒看,蕭祭酒說:真是書法好手,是誰寫的,怎麽沒聽過他的名字?惠編如實回答。子雲歡說:這個人在後生裏無人可比,所以不被世人稱贊,也是奇事壹件了。聽到這話的人對丁覘都有些刮目相看。不久升官做尚書儀曹郎,後來有做晉安王的侍讀,跟隨晉安王東下。西臺淪陷後,丁覘的書法作品散佚,丁覘也死在了揚州;以前看輕丁覘書法的人,想要找丁覘壹幅字也得不到了。

壹字字打出來,只為更多的朋友喜歡文言文。畢竟老祖宗的東西,不能全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