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姓探源
1.源於官職,出自西周官田賦,屬於官銜。田仆是西周初期設置的官職,與田間耕作無關,是負責管理國王所走道路的專職官員。
2.源於官職,出自西周時期的官員田正,屬於官銜。天正,又名天變、吉、天官,是西周初年由侍郎設置的官職。
3.源於姚姓後裔姚姓、桂姓,是漢族田姓的起源。
4.起源於地名,出自徐天,春秋時期的魯國城市,屬於聚義之名。
5.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郭國的桑田,屬居邑之名。
6.源於米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田公,屬於始祖之名。在經典的《荀子?在《非十二子》中,楊舒引用了《世本》中的記載:?楚平王孫友田成功了。?
7.起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屬於聚義之名。
8.源於姬姓,姬姓源於姚姓。明初大臣黃卓的後代,他避難並改姓。
9.源於匈奴,來源於漢代並州匈奴,屬於漢化改姓。很多史書記載:?並州田氏源於匈奴。?其實冰天本來就是漢族。
10.源於蒙古人,屬於漢化改姓。
11.源於滿族,屬漢文化,改姓為氏。
12.源於白族,屬漢文化,改姓為氏。
田姓的遷徙與分布
田是壹個非常古老的多民族、多起源的姓氏群體,在現行姓氏排行榜中排名第58位,屬於超姓系列,人口約640萬,約占全國總人口的0.4%。
公元前391年,第八世田灣孫天河將齊康公流放到海上,自立為君,史稱天河戴奇。可見田姓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都城臨淄的發源地。從這壹時期活躍在政治上的田姓來分析,田姓在先秦時期就分布在山西、河南、北京、湖北等地。到了田和他的曾孫那裏,齊國被秦國滅了,齊王遷到* * *(今河南輝縣),其他田姓開始向西、向北逃亡。秦末不久,各地起義軍興起,田家聞風而動。8人破解,稱王,但很快都崩潰了。漢初,高祖劉邦采納婁敬的話,強行將關東豪傑遷到關中的楊陵(今陜西鹹陽東北),朱田也在被迫遷徒之列,後來發展成為京兆地區的貴族世家。後來,田的族群遷徙到北平(今河北省北部)。自漢代以來,四川、湖北、湖南、貴州交界地區的漢族和壹些少數民族中就有不少田姓。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由於社會動蕩,田姓避亂南遷。可以說,田氏壹直分布在長江中下遊地區,還遷到了太原、山西、固原、寧夏、天津等地。在,田被封為雁門郡王,定居當地。宋以前,田氏主要流傳於中國的北部和中部地區。河南田姓的創始人是宋代的,潁川汝銀田姓的創始人是使田。這時,田開始向福建和廣東轉移。田喜生是閩粵始祖。他原居浙江杭州,後傳至田言。他移居福建寧化,與田田子茂。宋末遷至福建長汀,子茂子松崗遷至廣東海陽(今潮州市潮安區),後遷至大埔始祖大埔。到了田文昌,五兄弟遷到廣東程響(今梅州市梅縣區),文昌二兒子法聰、三兒子法勝遷到廣東惠來。明清時期,田氏已流傳於長江南北的廣大地區。從清朝中葉開始,福建、廣東、田姓等地的人陸續移居臺灣,後又移居海外。如今,田姓在中國分布廣泛,以河南、四川、山東、河北、江蘇等省份居多,這五個省份約占中國漢族田姓人口的43%。
田姓文化
壹個大廳的名字
紫荊花堂:紫荊花是田家的堂名。田家姓什麽?紫荊花之後的人?驕傲又自豪。田氏宗祠、院落、門道常冠?紫荊花?名字,比如?紫色
?紫荊花之後?印章田通鑒印章刻制
?紫荊花之後?印章田通鑒印章刻制
荊呢?、?紫荊花之後?、?紫荊花世界第壹?等等。如果妳看到上面掛著壹扇門?紫荊花散香?、?紫荊花之後?、?紫荊花世界第壹?紫荊花家風?這樣的牌匾,便知這戶人家壹定是田。田的後人經常用?紫荊花的事?教育後代團結和睦相處,或以此比喻手足之情。對聯?靜姝有花有兄弟,雁田無稅子孫耕田?第壹副對聯講的是田震、田青、田光和紫荊樹的故事。
紫荊花堂號的由來和最早的典故記載是(梁)吳郡《續和》:京兆天鎮三兄弟,議財帛之分。生活和資本都壹般,除了堂前壹棵紫荊花樹想斷三截。明天,把它砍掉,它的樹就會枯死,看起來像火壹樣。當我真的去看的時候,我驚呆了,對兄弟們說:“樹是壹株,聽說還會分,好憔悴。人不如木。”因為悲傷,我不再解樹。樹光榮,兄弟感同身受,寶合,故為孝門。真正的官是太中大夫。陸機詩曰:“三景環同株。”
貧傲堂:田子芳是戰國時期魏文侯的老師。有壹次,子芳在路上遇到了王子,王子急忙去看望子芳,但是子芳沒有還禮。王子問:“是富人可以驕傲嗎?還是窮人能驕傲?”子方答道:“只有貧賤的人才可以驕傲!諸侯若傲,必喪其國;醫生以失去家園為榮;如果壹個窮人的行為不合官員的心意,官員不聽他的話,他就會去別的國家,就像扔掉他的破鞋子壹樣。有錢人怎麽會像他們壹樣?”
王俊
北平縣:戰國時期建立了燕國。秦滅燕後,用之。它的轄區在河北的東北部和遼寧的西部,在薊縣。現在北京在當時屬於楊光縣,它被漁陽縣與右北平隔開。西漢時北平屬楊光,東漢時改稱楊光縣,兩地均被漁陽郡與右北平隔開。史記?有李烈的傳記嗎?住在右北平?。三國時期,北平屬燕國,右北平北部被東賢北(後宇文部)侵占。其地狹,漁陽不變。西晉時,燕國與漁陽郡合並。右北平縣改稱北平郡,轄制不變。東晉十六國時期,三郡轄區發生了多次變化。燕國稱燕國為燕郡,漁陽設撤,北平相對穩定。晉魏時期,北平郡遷至新昌(今河北盧龍),屬平州(當時遼西郡治),今為燕郡,屬幽州治。漁陽屬幽州。隋朝時撤銷遼西縣,北平縣不變。榆陽縣已恢復為薊縣。今天,它屬於卓君縣,管轄範圍很廣。長城從天津向西北延伸,與土耳其人相連。這個縣叫薊縣。唐朝時,北平郡改為平州,唐開元二年——天寶年間(公元714-743年),為安東都城。漁陽分為冀州和潭州,北平為幽州所在地,轄今京津。目前為止?北平第壹次消失。梁,又名幽州,任命盧龍為我們的特使。後唐依舊。晉伐與契丹。遼朝實行五京制,包括北京、東京、西京、南京、中京,其地為南京西晉府,屬平洲。晉朝時還實行五京制,包括北京、東京、西京、南京、北京。北京?在今天的內蒙古赤峰南、寧城西,稱為北京大定府。今天的北京就是中都大興府。?北京?第壹次出現北平沒有出現,原來的地方是平洲。元朝時,北京現在是壹個大都市,管轄大約北京和天津。北平沒有出現,原來的地方是永平路。北京沒有出現。明初北京叫北平,北平在這裏重現。明太祖成祖遷都前,將北平改為北京,實行兩京制。遷都後,又叫首都。?北京?出現?北平又消失了。清朝入關時抄了明朝的名字。清帝退位,袁世凱竊權拒南,國民政府被迫遷都北京,但北京名稱不變,北平未出現。北洋政府倒臺後,國民政府進駐南京,北京改名北平。1949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北平改名北京,定都於此。?北平就此消失。
雁門縣:戰國時期,趙國趙浩棋武陵為縣,秦漢沿用。治地好(今山西右玉),當時在山西河曲、五寨、寧武、代縣壹帶。東漢時期,遷至陰官(今山西代縣)。此後,雁門被設立為郡、道、縣駐軍。雁門關的名稱始於初唐。由於北方突厥人的崛起,國內屢有內訌。唐朝在雁門山駐軍,在制高點的鐵包裹的大門處設置了壹個封閉的城池來守衛士兵。
趙婧:其實也叫縣和陰?京兆?不是縣,而是中央政府所在地的區域行政區的稱謂。尹?為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醜,公元前104年),景改名為三輔之壹,統治長安(今陜西Xi安)。三國、曹元年(庚子,公元220年),京兆尹改為京兆郡,設在長安(今陜西省xi),當時位於陜西省秦嶺以北,Xi市以東,渭河以南至滑縣壹帶。曹魏黃二年(辛醜,公元221年),封皇帝為秦公,京兆郡為秦國。曹魏皇三年,改稱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毛毅,公元235年),荀帝封為秦王,京兆改為秦。齊王(曹方)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京兆郡,現在Xi安下轄五郡,除周至、戶縣外。西晉時,京兆郡仍設在長安,管轄範圍比三國魏朝小。十六國至南北朝,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先後建立長安(後秦稱長安),設京兆郡(或殷)。隋唐都是長安,建了新城。隋朝時,稱大興城。唐高宗永輝四年(癸醜,公元653年),改稱長安城。長安城周邊的都城地區,以永州為京兆府,設置京兆尹。上述趙婧是指首都及其附近地區。隋唐都曾設置荊(縣、府)或永州,作為縣級建制統壹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20多個縣。唐朝以後,長安不再是首都,其發展受到壹定影響,但仍是當地重要的大都市。金元時期在陜西設置京兆府(道),哪?京兆?與建都地點無關。當時的管轄範圍是陜西秦嶺以北、xi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的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知府為京兆尹,符合前晉朝?京兆?意義。是在中華民國政府成立時被廢黜的?京兆?被稱為。
河南郡:秦時名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沈冰,公元前205年),改河南郡,置洛陽(今河南洛陽)。當時位於河南省黃河以南的洛水、沂水下遊,黃河以北的雙葉、賈魯河上遊和原陽縣,轄22縣,大致相當於今天河南省的金夢、偃師、鞏義、滎陽、原陽。東漢時,由於洛陽是都城,為了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官員被稱為殷,而不是太守。隋朝初年被廢黜,後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是洛州河南府,管轄範圍比漢代河南郡小很多。元代河南道,明清河南省。民國時期在河南省創辦,壹直延續至今。
平涼郡:周浩王四十三年(醜,公元前272年),秦趙浩棋滅夷曲榮,置隴西、北地、尚軍,平涼入秦國版圖,屬北地郡。漢高祖丁原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安定郡設在北地郡(高平,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平涼改為安定郡。涇陽東漢入朝南,平涼屬涼州刺史安定縣朝南、烏什兩縣。三國時期,曹魏在郡設州,屬永州安定郡,恢復涇陽郡。西晉廢棄涇陽縣,新設都祿縣。平涼市屬於東部的朝那縣,西部的都祿縣。十六國和南北朝是最混亂的時期。平涼先後為前趙、後趙、前秦、後秦、夏、北魏、西魏、北周所擁有,建制變化較大。前秦永興二年(公元358年),苻堅欲攻梁倩,設平涼郡(先治高平鎮,後治鵪鶉蔭),平定涼國。歷史上開始出現平涼這個名字。後來前秦苻堅以平涼為根基,反攻後秦:夏赫連定皇帝位在平涼。北周武帝建德元年(仁辰,公元572年),治西北平涼郡,屬長城郡。是平涼建制的開始,距今1410年。隋朝時,明太祖三年(癸卯,公元584年)廢郡,平涼為原州。隋大業初年(公元605年)廢郡,改平涼郡。唐朝武德元年(武寅,公元618),恢復原狀,統治高萍。唐天寶元年(仁武,公元742年),平涼郡改原州,平涼為原州。唐朝貞元七年(韋辛,公元791年),我國大使劉長祝在平涼城彈琴。明初又降回吐蕃,中和四年,收復為韋州治。唐末李據鳳翔稱齊王,威州屬齊,為後梁。晚唐天成元年(徐兵,公元926年),濰州屬晚唐。後唐清太二年(B魏,公元935年),平涼市與平涼市安國、吳耀兩鎮復置,屬靖州。晉朝後天府五年(庚子,公元940年)改濰州。宋朝時仍屬威州管轄,屬靖遠路,是靖遠路駐地,與西夏接壤,當時是軍事重鎮。宋朝大觀二年,* * *率領荊州、沅州、濰州、Xi安、徽州、德順軍、真榮軍、懷德軍三軍,代表荊州、沅州成為這壹地區的政治軍事中心。宋徽宗政和七年(丁酉,公元1117),平涼軍成立,節度使成立。晉國開六路,平涼府建立於晉國大定二十七年(丁偉,公元1187),轄五郡,屬鳳翔路。平涼市由政府管轄。元朝時,平涼仍為府,轄三郡,屬常工總指揮,袁攀郡入平涼城,仍為府治。此後,平涼市的管轄範圍沒有發生大的變化。明朝時,平涼府轄三州七縣,隸屬陜西省大臣關內道。平涼市仍然是政府辦公室。清初沿明設立,隸屬陜西外交部。清康熙八年(姬友,公元1669年),劃歸甘肅省政治部,平涼仍為府。官府設道:初平慶景固道,同治末改為平慶景固鹽法備道,平涼郡由道政治。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廢府,仍置道。民國二年(癸醜,公元1913),平慶經固化路改為龍洞路,設觀察員;後來改為靖遠路,設道隱。民國16年(丁卯,公元1927年)改為靖遠區行政長官,民國24年(公元1935年)改為甘肅省第二區行政督察署。平涼縣是駐地的道路和部門。民國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七月二十八日,平涼解放,成立平涼市人民政府。1950,庚寅置城關於縣城,平涼於郊區。1958維新運動12平涼、華亭兩縣撤銷,並入平涼市。1961年辛醜11月恢復華亭郡。1964陳佳1撤銷平涼市,恢復平涼縣。2002年9月,平涼撤地建城。
太原府:又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於公元前246年建縣,統治晉陽(今山西太原)。當時他的管轄範圍是山西省五臺山、管涔山南部地區和霍山北部地區。北魏時期,其管轄範圍在陽曲縣、交城、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地區。隋朝時,晉陽改為太原,晉陽與太原同城設置。唐與太原府的聯系也在這裏。宋太宗太平興國(公元976-984年)人到中年,改太原府,遷都陽曲(今山西太原)。宋朝以後,晉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以來都是衙門。民國時期為市,山西省省會。
天水郡:西漢丁原三年(丁卯,公元前441),位於萍鄉(今甘肅通渭),當時轄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天水市西北,隴西以東,榆中東北。東漢永平十七年(徐佳,公元74年),改為漢陽縣。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為天水郡。西晉時遷至上關(今甘肅天水),北魏時仍改回天水郡,當時管轄範圍在甘肅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
鳳翔縣:又名扶風縣。周代建縣,當時的管轄範圍在陜西省興平縣和鹹陽市。漢武帝太初元年(丁醜,公元前104年),設右扶風,聯合趙婧、左鳳儀為三輔,統治陜西興平市,在陜西安縣、鳳翔縣以西。三國時期,曹魏改名扶風縣,位於李悝(今陜西興平)。當時位於陜西省麟遊縣、乾縣以西,秦嶺以北,山東省平原縣以南的地區。五代時,後漢將轄區設在陜西省鹹陽市壹帶。西晉時期遷到池陽(今陜西涇陽),南北朝時期遷到濠州(今陜西乾縣)。隋唐時期以陜西周琦壹帶為扶風縣。
宗族特征
1.歷史上,田姓是名人雲集之地。《二十四史》中,有127位名人姓田。古今圖書的融合?《族譜》記載了從先秦到明代共272位姓田的名人。《中國名人詞典》收錄了先秦至清代的184位田名人。
2.線路排列有序。比如田在清鹹豐十年編《田氏重修族譜》,湖南湘潭田姓的壹個字行為:?廣玉成德宗,詩書畫齊俊賢,文章華去中國,客家常傳。?其中?文章?兩個字的原分是特意加的?哎?頭和?哎?此外。
田家族名人
田忌:戰國時期,中國誕生了齊人。底部到頂部,頂部到中間,中間到底部?他完美的戰術勝過齊王的戰術,因此受到人們的稱贊,他的名字被載入史冊。
田禾:西漢臨淄人,西漢著名學者,《易經》的開創者,名杜天生,專攻《周易》。
田汝澄: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明代文學家。他博覽群書,文筆好,擅長敘事。著有《燕谷的文姬》、《西湖遊覽記》、《廖記》、《田叔和記》。
田九成:明初農民起義軍領袖。他和白蓮教在陜西勉縣組織農民起義。
田漢:話劇作家、戲劇作家、編劇、小說家、詩人、抒情作家、文學評論家、社會活動家、文藝工作帶頭人。中國現代戲劇的奠基人。
田原:硬筆書法家。
田震:中國著名歌手(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