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
直接灸
是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膚上施灸。若施灸時需將皮膚燒傷化膿,愈後留有瘢痕者,稱為瘢痕灸。若不使皮膚燒傷化膿,不留瘢痕者,稱為無瘢痕灸。
瘢痕灸
又名化膿灸,施灸時先將所灸腧穴部位,塗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後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置於腧穴上,用火點燃艾炷施灸。每壯艾炷必須燃盡,除去灰燼後,方可繼續易住再灸,待規定壯數灸完為止。施灸時由於火燒灼皮膚,因此可產生劇痛,此時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圍輕輕拍打,借以緩解疼痛。在正常情況下,灸後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膿形成灸瘡,5-6周左右,灸瘡自行痊愈,結癡脫落後而留下瘢痕。臨床上常用於治療哮喘、肺結核、瘰癧等慢性疾病。
溫管艾灸
溫管灸,是用葦管(或竹管)作為灸器向耳內施灸的壹種方法。因用葦管作為灸具,所以也稱葦管灸。首載於孫思邈所撰之《備急千金要方》:“以葦筒長五寸,以壹頭剌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之,勿令氣泄。壹頭內大豆壹顆,並艾燒之令燃,灸七壯。”古代醫家主要用於中風口口咼的治療。現代不僅在灸具的制作上有較大改進,治療病證亦有所擴展。另外,近年還出現壹種肛管灸法,亦屬溫管灸法。[1]
無瘢痕灸
施灸時先在所灸腧穴部位塗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於粘附,然後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置於腧穴上點燃施灸,當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壹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時,即可易炷再灸。若用麥粒大的艾炷施灸,當患者感到有灼痛時,醫者可用鑷子柄將艾炷熄滅,然後繼續易位再灸,按規定壯數灸完為止。壹般應灸至局部皮膚紅暈而不起泡為度。因其皮膚無灼傷,故灸後不化膿,不留瘢痕。壹般虛寒性疾患,均可此法。
間接灸
是用藥物將艾炷與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膚隔開,進行施灸的方法。如生姜間隔灸、隔鹽灸等。
(1)隔姜灸:是用鮮姜切成直徑大約2-3厘米、厚約0.2-0.3厘米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然後將姜片置於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再將艾炷放在姜片上點燃施灸。當艾住燃盡,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規定的壯數,以使皮膚紅潤而不起泡為度。常用於因寒而到的嘔吐、腹痛、腹瀉及風寒痹痛等。
(2)隔蒜灸:用鮮大蒜頭,切成厚0.2-0.3公分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然後置於應灸俞腧或患處,然後將艾炷放在蒜片上,點燃施灸。待艾炷燃盡,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規定的壯數。此法多用於治療瘰癧,肺結核及初起的腫瘍等癥。
(3)隔鹽灸:用純凈的食鹽填敷於臍部,或於鹽上再置壹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多用於治療傷寒陰證或吐瀉並作,中風脫證等。
(4)隔附子餅灸:將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調和做成直徑約3厘米、厚約0.8厘米的附子餅,中間以針刺數孔,放在應灸腧穴或患處,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規定壯數為止。多用治療命門火衰而致的陽痿、早泄或瘡瘍久潰不斂等癥。
艾卷灸演示圖
艾卷灸
(1)艾條灸:是取純凈細軟的艾絨24克,平鋪在26厘米長、20厘米寬的細草紙上,將其卷成直徑約l.5厘米圓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緊,外裹以質地柔軟疏松而又堅韌的桑皮紙,用膠水或漿糊封口而成。也有每條艾絨中滲入肉桂、幹姜、丁香、獨活、細辛、白芷、雄黃各等分的細末6克,則成為藥條。施灸的方法分溫和灸和雀啄灸。
(2)溫和灸:施灸時將艾條的壹端點燃,對準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皮膚1.5-3厘米左右,進行熏烤。圖150。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壹般每處灸5-7分鐘,至皮膚紅暈為度。對於昏厥、局部知覺遲鈍的患者,醫者可將中、食二指分開,置於施灸部位的兩側,這樣可以通過醫者手指的感覺來測知患者局部的受熱程度,以便隨時調節施灸的距離和防止燙傷。
(3)雀啄灸:施灸時,將艾條點燃的壹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並不固定在壹定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壹樣,壹上壹下活動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勻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
溫針灸演示圖
動或作反復地施轉施灸。
溫針灸
是針刺與艾灸結合應用的壹種方法,適用於既需要留針而又適宜用艾灸的病癥。操作時,將針刺入腧穴得氣後,並給予適當補瀉手法而留針,繼將純凈細軟的艾絨捏在針尾上,或用艾條壹段長約2厘米左右,插在針柄上,點燃施灸。待艾絨或艾條燒完後,除去灰燼,取出針。
溫灸器灸
是用金屬等材質特制的壹種圓筒灸具,故又稱溫筒灸。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內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時,將艾絨或加摻藥物
溫灸器灸演示圖
,裝入溫灸器的小筒,點燃後,將溫灸器之蓋扣好,即可置於腧穴或應灸部位,進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膚紅潤為度。有調和氣血,溫中散寒的作用。
隔鹽灸
隔鹽灸,也是臨床上常用的隔物灸之壹。最早載於《肘後備急方》,主張用食鹽填平臍窩,上置大艾炷施灸,用以治療霍亂等急癥。後世的醫籍《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元·危亦林的《世醫得效方》等都有介紹。如《本草綱目》卷十壹“霍亂轉筋,欲死氣絕,腹有暖氣者,以鹽填
隔鹽灸參照圖
臍中,灸鹽上七壯,即蘇”“小兒不尿,安鹽於臍中,以艾灸之”。現代,在施灸的方法上有壹定改進,如在鹽的上方或下方增加隔物;治療的範圍也有相應的擴大,已用於多種腹部疾病及其他病證的治療。
操作方法 令患者仰臥,暴露臍部。取純凈幹燥之細白鹽適量,可炒至溫熱,納入臍中,使與臍平。如患者臍部凹陷不明顯者。可預先有臍周圍壹濕面圈,再填入食鹽。如須再隔其他藥物施灸。壹般宜先填入其他藥物(藥膏或藥末),再放鹽。然後上置艾炷施灸,至患者稍感燙熱,即更換艾炷。為避免食鹽受火爆裂燙傷,可預先在鹽上放了壹薄姜片再施灸。壹般灸3~9壯,但對急性病證則可多灸,不拘壯數。
隔姜灸
隔姜灸演示圖
隔姜灸,在明·楊繼洲的《針灸大成》即有記載:“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錢厚,搭於舌上穴中,然後灸之”。之後在明·張景嶽的《類經圖翼》中提到治療痔疾“單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痛處,用艾炷於姜上灸三壯,黃水即出,自消散矣”。在清代吳尚先的《理瀹駢文》和李學川的《針灸逢源》等書籍中有亦有載述。現代由於取材方便,操作簡單,已成為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壹。灸治方法與古代大體相同,亦有略加改進的,如在艾炷中增加某些藥物或在灸片下面先填上壹層藥末,以加強治療效果。
操作方法 取生姜壹塊,選新鮮老姜,沿生姜纖維縱向切取,切成厚約0.2 ~ 0.5cm厚的姜片,大小可據穴區部位所在和選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中間用三棱針穿刺數孔。施灸時,將其放在穴區,置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點燃。待患者有局部灼痛感時,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換艾炷再灸。壹般每次灸5~10壯,以局部潮紅為度。灸畢用正紅花油塗於施灸部位,壹是防皮膚灼傷,二是更能增強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功效。近年來,亦有針灸工作者采用隔姜行化膿灸法,對某些病證有較好的效果。其施灸方法及灸後護理可參照化膿灸法。
隔蒜灸
隔蒜灸演示圖
隔蒜灸,又稱蒜錢灸。本法首載於晉·《肘後備急方》。而隔蒜灸壹名,則最見於宋陳自明的《外科精要》。古人主要用於治療癰疽,宋代醫家陳言在所撰《三因極壹病證方論》卷十四中有較詳細的論述:癰疽初覺“腫痛,先以濕紙復其上,其紙先幹處即是結癰頭也……大蒜切成片,安其送上,用大艾炷灸其三壯,即換壹蒜,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時方住。”該書還提到另壹種隔蒜灸法,即隔蒜泥餅灸:“若十數作壹處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餅鋪頭上,聚艾於餅上灸之”。在明·《類經圖翼》中又作進壹步的發揮:“設或瘡頭開大,則以紫皮大蒜十余頭,淡豆豉半合,乳香二錢,同搗成膏,照毒大小拍成薄餅,置毒上鋪艾灸之 ”,發展成隔蒜藥餅灸法。
現代在灸治方法上基本上沿襲古代,有醫者將其發展為鋪灸(將作專節論述);在治療範圍上則有所擴大,如用以治療肺結核及疣等皮膚病證。
操作方法 分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兩種。
1.隔蒜片灸:取新鮮獨頭大蒜,切成厚約0.1~0.3cm的蒜片,用針在蒜片中間刺數孔。放於穴區,上置艾炷施灸,每灸3~4壯後換去蒜片,繼續灸治。
2.隔蒜泥灸:以新鮮大蒜適量,搗如泥膏狀,制成厚0.2~0.4cm的圓餅,大小按病竈而定。置於選定之穴區按上法灸之,但中間不必更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