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小兒喉痛的中醫辨證論治

小兒喉痛的中醫辨證論治

喉痛在西醫稱為慢性咽炎,常用抗生素治療。但臨床發現,絕大多數慢性喉炎並不是細菌感染,抗生素無效,會對身體有害。慢性喉炎的最佳治療方法是基於中醫辨證,如下:

1.外邪入喉。

臨床表現:風熱證患者咽幹、灼熱、微痛、吞咽感不利、異物阻塞、發熱、惡寒、頭痛、咳嗽、痰黃;風寒患者頭痛無汗,身痛,咳嗽痰稀,舌淡,舌苔薄白或淡黃,脈浮。

治法:祛風邪,宣肺利咽。

方藥:若風熱外襲,宜疏風清熱,消腫利咽,以疏風清熱湯加減。處方中,荊芥、防風用於解表;金銀花、連翹、黃芩、赤芍用於清熱解毒;清肺化痰的玄參、浙貝母、天花粉、桑白皮;牛蒡子、桔梗、甘草散結解毒,清利咽喉。

2、邪毒蔓延,攻咽喉。

臨床表現:咽痛劇烈,吞咽困難,咽喉阻塞,高熱,頭痛,口渴,口臭,大便幹燥,小便短赤,舌質紅,舌苔黃,脈強。

治法:清肺和胃,消腫利咽。

處方:清咽李哥湯。處方中荊芥、防風、薄荷祛風邪氣;金銀花、連翹、梔子、黃芩、黃連瀉火解毒;桔梗、甘草、牛蒡子、玄參利咽消腫止痛;大黃和芒硝可以通便和清熱。若咳嗽呈黃色,可加入射幹、瓜蔞、夏枯草。對於高熱患者,可加入水牛角、大青葉;如果有白膜,可以加入蒲公英和馬勃。

3.臟腑陰虛,咽部失養。

臨床表現:咽幹,少飲,有灼熱感,隱痛不適,午後較重,或咽部嗆咳不良,咯痰幹而稠,或痰中帶血,伴手足發熱,午後唇紅顴骨,腰膝酸軟,失眠多夢,耳鳴頭暈,舌幹紅少液,脈數。

治法:滋陰生津,降火利咽。

方藥:以偏肺陰虛為主者,宜滋陰清肺,可用滋陰清肺湯加減。如果咽喉底部顆粒較多,桔梗、香附、郁金、合歡花等。可加入行氣活血、解郁散結;以偏腎陰虛為主者,宜滋陰降火,可用六味地黃丸加減;若咽幹、虛汗盜汗、骨蒸勞損、虛火過盛,可用白質地黃湯加減。

4、脾胃虛弱,咽部失溫。

臨床表現:咽幹灼熱,咽部微痛,痰不利粘,有異物感,腹脹悶,便溏納差,氣短懶動,氣短乏力,四肢乏力,稍冷時咽痛加重。舌質胖,舌邊有齒痕,舌苔薄白,脈弱。

治療:益氣健脾,升清利咽。

處方:補中益氣湯。若咽靜脈充血,咽肌肥大,可加丹參、川芎、郁金活血行氣;痰濁者可加入川貝、香附、枳殼,理氣化痰,散結利咽;玄參、麥冬、沙參、百合等。可加入以緩解喉嚨痛和促進體液分泌。對於那些容易惡心和打嗝的人,可以加入夏夏、厚樸和佛手來調節胃和減少不良反應。砂仁、藿香、茯苓、薏苡仁等。厭食、腹脹、便溏、苔膩者,可加健脾利濕。

5、脾腎陽虛,咽部失溫。

臨床表現:咽部異物感,微燥疼痛不適,痰涎過多,不宜嗆咳,咽部冷痛,熱飲口渴,四肢冰涼,腰膝冷痛,面色蒼白,夜尿頻而長,五更泄瀉,舌質嫩,舌質胖,苔白,脈沈細。

治法:健脾補腎,溫陽利咽。

處方:真武湯合附子理中丸。方中人參、白術益氣健脾;幹姜、附子溫脾腎陽;白術、茯苓,健脾利濕,化痰泄濁;甘草調和各種藥物。若腰膝酸冷,可加枸杞、杜仲、牛膝。半夏、陳皮、茯苓等。咽喉不適、痰多涎多者可添加。腹脹、厭食可加砂仁、木香。

6、痰瘀互結,邪郁咽喉

臨床表現:咽部有異物感,痰粘稠,咽部微痛,咽幹,惡心嘔吐,胸悶不適,舌質暗紅,或有瘀斑,苔白或淡黃,脈滑。

治療:化痰祛瘀,利咽散結。

處方:貝母瓜蔞粉加味。方中貝母、瓜蔞清熱化痰潤肺;橙色,理氣化痰;桔梗宣肺氣,清咽利喉;茯苓健脾利濕。可加入赤芍、牡丹皮、桃仁,活血化瘀,散結;杏仁、紫菀、款冬花、半夏等。咽喉不適、咳嗽痰多者可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