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拔罐補瀉的方法

拔罐補瀉的方法

拔罐是現在很時興的壹種養生方式!至於拔罐補瀉呢?下面我就給大家科普壹下拔罐補瀉的 方法 ,歡迎大家的閱讀!

拔罐補瀉的方法

 1、罐法補瀉源流

 罐法,古稱?角法?,最早記載於長沙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牡痔居竅旁,大者如棗?,方:以小角角之?。後世醫家對此療法的功效、適應證、臨床應用多有論述。隨著罐具制作方法不斷改進,應用範圍不斷擴大,罐法已成為中醫外治法的重要方法之壹。

 罐法的補瀉,古籍中論述不多。唐代王燾所著的《外臺秘要》中記載:?患歹奄等病必瘦,?又煮筒子重角之,當出黃白赤水,次有膿出?數數如此角之,令惡物出盡,乃即除,當目明身輕也。?此乃言瀉。清代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中述:?罐得火氣合於內,即牢不可脫,須待其自落,罐中有水氣出,風寒盡出?,患者但覺有壹股暖氣從毛孔透入此乃言補。

 2、罐法作用機理

 現代醫學認為,拔罐療法具有機械刺激和溫熱效應等作用。治療時,罐內形成負壓,使局部毛細血管充血、擴張,甚至破裂。由於紅細胞破裂,出現自身溶血現象,使表皮紫黑,隨即產生壹種類組織胺物質,隨體液周流全身,刺激各個器官,增強其功能活動,提高機體的抵抗力。同時機械刺激可通過皮膚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的反射途徑傳達到中樞神經系統,調節其興奮和抑制過程,使之趨於平衡,加強對身體各部分的調節和控制力,使患者皮膚相應的組織代謝旺盛,白細胞吞噬作用增強,機體功能恢復,疾病逐漸痊愈。

 3、罐法補瀉的操作方法

 罐法以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靈樞?經脈》篇中雲:?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乃其補瀉的基本原則。筆者根據臨床實踐, 總結 出火罐療法補瀉操作手法如下。

 (1)罐大火猛快扣,病人自覺氣被吸出為瀉;罐小火弱緩扣,病人可感暖氣透入為補。

 (2)多罐久留局部青紫為瀉;閃罐頻拔局部潮紅為補。

 (3)刺絡拔罐為瀉;循經走罐為補。

 4 病案舉例

 例1:魏某,女,3歲,初診時間:1994年4月3日。

 家長代訴:左側口眼斜1天。伴額紋消失,露睛,口角流涎。患兒平素易感冒,此次為感受風寒所致。中醫診斷:面癱,證屬風寒阻絡。西醫診斷:左側面神經麻痹。

 小兒為純陽之體,稟賦不足,形體未實,氣血不充以致衛外不固,外邪侵襲,絡脈失養而發病。病位在經絡,治以扶正祛邪通絡為法。復因患兒年幼畏針,故在患側施以閃罐療法,隨拔隨取,每次治療15分鐘,其間休息2分鐘~3分鐘,拔至患側面部潮紅而不紫為度。每日上、下午各治療1次,閃罐治療後輔以輕柔按摩。7天後患兒不針而愈。

 例2:謝某,男,42歲。初診時間:1995年11月22日。

 主訴:腰部強痛,難以站立半天。因天氣突變患者未能及時加蓋棉被,晨起即感腰部強痛,局部發冷,難以站立且逐漸加重,家屬用車載至我院求診。視患者正值壯年,既往無腰痛病史。診斷為腰痛。辨證為寒邪外束,氣血凝滯,經絡不通,不通則痛所致。

 治以祛邪通絡為法:選4.5cm口徑竹罐,取雙側腎俞、氣海俞、大腸俞穴,猛火帶扣。5分鐘後患者矢氣頻頻,7分鐘後火罐脫落,患者已能扶椅站立,但左右轉側不利。休息15分鐘後再以原法拔罐,取罐後患者即可自行離去。

 5 討論

 罐法是壹種常用的中醫外治法,主要用於治療經絡系統的疾病。罐法臨床治療效果與罐法火力大小的關系密切,因為火力大小所造成的負壓程度是影響或補或瀉的壹個重要因素。因此,掌握熟練的操作手法至關重要。

 罐法的補瀉操作手法應遵循中醫?因人而異?的治則,體壯氣盛者,宜用大罐猛火快扣,留罐時間長的方法;如達到瀉的目的,但未獲得治療效果者,須借助 其它 治療手段;體弱體虛者,宜用小罐弱火緩扣的手法,以達到補的目的。總之,準確辨證,細心領悟,方能得心應手,為患者解除疾苦。

拔罐的作用機理

 1、負壓作用國內外學者研究發現:人體在火罐負壓吸拔的時候,皮膚表面有大量氣泡溢出, 從而加強局部組織的氣體交換。通過檢查,也觀察到:負壓使局部的毛細血管通透性變化和毛細血管破裂,少量血液進入組織間隙,從而產生瘀血,紅細胞受到破壞,血紅蛋白釋出,出現自家溶血現象。在機體自我調整中產生行氣活血、舒筋活絡、消腫止痛、祛風除濕等功效, 起到壹種良性刺激,促其恢復正常功能的作用。

 2、溫熱作用拔罐法對局部皮膚有溫熱刺激作用,使熱寒得以交換。以大火罐、水罐、藥罐最明顯。溫熱刺激能使血管擴張,促進以局部為主的血液循環,改善充血狀態,加強新陳代謝,使體內的廢物、毒素加速排出,改變局部組織的營養狀態,增強血管壁通透性,增強白細胞和網狀細胞的吞噬活力,增強局部耐受性和機體的抵抗力,起到溫經散寒、清熱解毒等作用,從而達到促使疾病好轉的目的。

 3、調節作用拔罐法的調節作用是建立在負壓或溫熱作用的基礎之上的,首先是對神經系統的調節作用,由於自家溶血等給予機體壹系列良性刺激,作用於神經系統末梢感受器,經向心傳導,達到大腦皮層;加之拔罐法對局部皮膚的溫熱刺激,通過皮膚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的反射途徑傳到中樞神經系統,從而發生反射性興奮,借以調節大腦皮層的興奮與抑制過程,使之趨於平衡,並加強大腦皮層對身體各部分的調節功能,使患部皮膚相應的組織代謝旺盛,吞噬作用增強,促使機體恢復功能,陰陽失衡得以調整,使疾病逐漸痊愈。 其次是調節微循環,提高新陳代謝。微循環的主要功能是進行血液與組織間物質的交換,其功能的調節在生理、病理方面都有重要意義。且還能使淋巴循環加強,淋巴細胞的吞噬能力活躍。此外,由於拔罐後自家溶血現象,隨即產生壹種類組織胺的物質,隨體液周流全身,刺激各個器官,增強其功能活力,這有助於機體功能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