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大禹的資料

大禹的資料

大禹,姓姒,亦稱大禹,夏禹,上古治水英雄。

遠古時期,天地茫茫,宇宙洪荒,人民飽受海浸水淹之苦。堯帝開始起用禹的父親鯀治理洪水。鯀治水逢洪築壩,遇水建堤,采用“堙”的辦法,九年而水不息。堯的助手舜行視鯀治水無功,將他誅殺在羽山。

舜命鯀的兒子禹繼續治水。他從冀州開始,踏遍九州進行實地考察,決定采用因勢疏導洪水的辦法。

當時的紹興地區也受到洪水的禍害,被稱為荒服之地。大禹治水到了這塊荒蠻之地,鑿山疏流,將水引入東海,使這片淺海沼澤之地重新成為平原,人民得以從事墾殖為生。大禹曾在紹興娶塗山氏為妻。新婚才四天,禹便離家治水去了。他婚後離家十三年,曾經三次路過家門而不進去。“三過家門而不入”和吃苦耐勞、克已奉公的忘我精神被傳為千古佳話,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禹治水--漢魂故事

大禹治水是發生在幾千年前我國古代國家剛剛形成時的影響極其深遠的壹件事。

據古文記載,大約在四五千年前,我國發生了壹次特大的洪水災害。當時正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生產力極端低下,生活非常困難。面對到處是茫茫壹片的洪水,人們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部落聯盟首領堯,為了解除水患,召開了部落聯盟會議,推舉了鯀去完成這個任務。由於他用的是“堙”、“障”等堵塞圍截的方法,治水9年,勞民傷財,不但沒有治住,反而越來越大。堯死後,大家推舉舜當了部落聯盟的首領。舜巡視治水情況,看到解對洪水束手無策,耽誤了大事,就將鯀治罪,處死在羽山。部落聯盟又推舉鯀的兒子禹。禹是個精明能幹、大公無私的人。他接受治水任務時,剛剛和塗山氏的壹個姑娘結婚,意誌堅強的大禹,看到群眾受到水害的情景,想到自己肩負的重大任務,便毅然決然地告別妻子,來到治水的工地。

大禹請來了過去治水的長者和曾同他父親鯀壹道治過水害的人,總結過去失敗的原因,尋找根治洪水的辦法。有人認為:“洪水泛濫是因為來勢很猛,流不出去。”有人建議:“看樣子,水是往低處流的。只要我們弄清楚地勢的高低,順著水流的方向,開挖河道,把水引出去,就好辦了。”這些使大禹受到很大啟發,他經過實地考察,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方案:壹方面要加固和繼續修築堤壩,另壹方面,改鯀過去“堵塞”的辦法為“疏導”來根治水患。 為了便於治水,大禹還把整個地域劃分為九個大州,即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等州。從此,壹場規模浩大的治水工程便展開了。

大禹親自率領20多萬治水群眾,浩浩蕩蕩地全面展開了疏導洪水的艱苦卓絕勞動。大禹除了指揮外,還親自參加勞動,為群眾做出了榜樣。他手握木鍤(形狀近似於今天的鐵鍁),櫛風沐雨,廢寢忘餐,夜以繼日,不辭勞苦。由於辛勤工作,他手上長滿老繭,小腿上的汗毛被磨光了,長期泡在水中,腳指甲也脫落了。在治理洪水中,大禹曾三次路過自己家門口,這時他的妻子剛剛生下兒子沒幾天,恰好從家裏傳來嬰兒哇哇的哭聲,他怕延誤治水,沒有進去;第二次路過家門,抱在妻子懷裏的兒子已經會叫爸爸了,但工程正是緊張的時候,他還是沒有進去;第三次過家門,兒子已長到10多歲了,使勁把他往家裏拉。大禹深情地撫摸著兒子的頭,告訴他,治水工作還是很忙,又匆忙離開,沒進家門。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被傳為美談,至今仍為人們所傳頌。

在大禹領導下,廣大群眾經過10多年的艱苦勞動,終於疏通了9條大河,使洪水沿著新開的河道,服服貼貼地流入大海。他們又回過頭來,繼續疏通各地的支流溝洫,排除原野上的積水深潭,讓它流入支流。從而制服了災害,完成了流芳千古的偉大業績。在治水的同時,大禹和治水大軍還大力幫助老百姓重建家園,修整土地,恢復生產,使大家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對於大禹的功績,廣大人民歌頌他,感謝他,懷念他,當時人們把整個中國叫“禹域”(意為大禹治理過的地方)。

相傳黃河上遊的龍門山上的禹門口(今陜西韓城與西河津之間),為大禹所鑿。龍門山口,口寬80步,河水由此而下,奔騰咆嘯,聲如巨雷。集中在龍門水下的大鯉魚為急流所迫,隨之而下,向下不斷跳躍,即民間流傳的吉祥之兆—— “鯉魚跳龍門”的故事。

位於山西省芮城縣東南5公裏的黃河岸邊的神柏峪,相傳是大禹勘察水情、並在河邊的柏樹上拴馬歇腳的地方。後人在此處河邊修建了壹座禹王廟,以示紀念。

在浙江省紹興市的會稽山下,人們還修建了大禹的陵墓——禹陵,以紀念他的豐功偉績。

大禹死後,其子啟繼位,建立了夏朝。我國的歷史從此時起,進入了階級社會,時間約在公元前21世紀。

.com/Html/Hthp/20051215141834806.html

回答者:醉狂飲 - 舉人 五級 4-27 16:02

提問者對於答案的評價:

還行 不過表達得還不明白.在努力

其他回答*** 4 條

大禹,是中國歷史上的壹個重要人物,由他所創立的夏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壹個王朝,夏、商、周三代之首。雖然夏王朝只是壹種部落聯盟,和秦、漢以後中央集權的專制王朝大不相同,總算已具備了國家形式,使得中國歷史從傳說時代進入信史時代。大禹治水,又是中國歷史上的壹件大事。雖然世界上許多民族都有關於洪水的傳說,但是中華大地上的洪水為患壹定特別嚴重,所以才產生了「洪水猛獸」的成語,認為洪水比猛獸更為可怕。大禹治理水患,讓大家安居樂業,得到了許多部落的***同擁戴,繼舜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領袖。

在考古工作中,雖然至今還沒有發現夏王朝的直接史料,但是結合古代文獻和考古發現來考慮,許多學者都認為二裏頭第壹、二期古文化遺址當是夏代文化的遺留。在距今4200年以前,中原已經建立起壹個具有國家規模的夏王朝,這是不成問題的;這個王朝的領袖是壹位善於治水的大禹,他主要以治水之功獲得領袖地位,創業垂統,這也是不成問題的。但是在大禹這個人,治水這件事上,近年來卻產生了許多復雜分歧的看法,很難統壹起來。不同的看法可以大致分為兩類:壹是傳統的說法,二是新說。

關於大禹本人,傳統的說法是:大禹出身於華夏族群(根據是「夏為中國之人」),他出生的地方是四川西部(根據是「禹興於西羌」)。新說是:大禹出身於古越人(百越族群),在中原民族大融合的時代,是從東南地區帶著南方農業文化的某些優勢進入中原爭得領袖地位的。距今六七千年的浙江河姆渡、湖南城頭山古文化遺址的發現,都對新說作了有力的支持。所謂「夏為中國之人」是周代以後才產生的說法,周代以前,夏人活動的許多史跡實際上都在東方。與大禹有關的古跡,更是集中於東南地區。「禹興於西羌」壹語是司馬遷說的,那是指禹後來到西方的發展而言,並不是「禹始生於西羌」。通過壹些出土文物的比較,我們不難看出,作為夏王朝國家重器的鼎、鉞和許多玉器都來源於東南的古越人地區。

至於大禹治水治的是哪條「水」,如何治法?傳統的說法似有誇大之處。傳說中的龍門,在陜西韓城與山西河津之間,黃河至此,兩岸峭壁陡立,十分險要,相傳這裏是大禹鑿開的,所以龍門又稱禹門口。但按夏代的施工技術水平,絕對完成不了這麽大的工程。又傳說大禹根據不同的水系,劃天下(全國)為九州,其實夏代初期的疆域絕沒有如此之大。許多傳說,都不免互相矛盾,難以自圓其說。

新說是:大禹治水,治的並不是滔滔的長江、黃河之水,那時的洪水實在是海侵,就是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到陸地上來。這是世界性的,所以許多民族都有被洪水所淹的傳說。洪水退後,地面壹片淤泥,不加以治理,就不便耕種。大禹所治理的,正是這種田間水渠的管理。這和孔子所說的「盡力乎溝洫」是大致符合的。《孟子.滕文公》中說:「當堯之時,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於中國。」中華大地上的江河,大都是發源於西部,滾滾東流。不論水大水小,都不會是「橫流」、「逆行」,只有在海侵時,海水由東向西倒灌,才會出現「橫流」、「逆行」的現象。

傳統的說法是:舜命鯀治水,鯀只懂得堙、填之法,失敗後為舜所殺。鯀之子禹接受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改用疏導之法,終於成功。史實並不如此簡單,鯀也不會如此之笨。失敗或者成功總是由多種因素所造成,《國語》等古籍就說過大禹治水也是用的堙、填之法,如「堙洪水」、「以息土填洪水」。直到戰國時代,《墨子》書中才稱大禹治水常用疏導之法。從大禹時代到戰國時代,相距壹千多年,我們先民治水的方法必然壹再改進,有了不少成就。傳統的說法實際上是把這壹千多年中前前後後許多治水的功績都歸功於大禹壹人,對歷史作了誇大。

作為壹位出身百越族群能夠北上中原發展的部落聯盟領袖人物的大禹,他的才能當然不限於治水,在使用青銅器發展生產,建立國家制度,對外用兵(擊退苗蠻族群的進攻)等等方面,也有不少的功績,但是後人紀念他與崇拜他,卻選擇了他的主要功績——治水,這是不難理解的。作為壹位農業社會的領袖人物,首先應該關心與致力的就是國計民生,農業生產。這壹件大事辦不好,別的事辦得再好也不行。現在距離大禹時代已有4000多年,我們還難以根治水患,每年還得為防洪而擔心,幾千年前的先民,對於這位為了治水「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的大禹的感激與崇敬,也就可想而知。至於他當時領導群眾興修水利,限於客觀條件,限於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只能壹點壹滴地去做,不可能出現甚麽奇跡,所以會長達13年之久。後人為了紀念他,把他身後的許多治水功績也算在他的頭上,這也容易理解。這才是大禹治水的事跡越傳越多越傳越大的真實經過。

參考資料:

中華民族史研究會會長:史式

回答者:leo_0227 - 大魔法師 九級 4-22 19:50

在我國到處都有關於大禹的遺跡和傳聞。安徽懷遠縣境內有禹墟和禹王宮;陜西韓城縣有禹門;山西河津縣城有禹門口;山西夏縣中條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開封市郊有禹王臺;禹縣城內有禹王鎖蛟井;湖北武漢龜山東端有禹功磯;湖南長沙嶽麓山巔有禹王碑;甚至遠在西南的四川南江縣還建有禹王宮;而河南洛陽更有大禹開鑿龍門的傳說。這些遍布中國的大禹遺跡,記刻著大禹的豐功和人們的思念。大禹是我國古代偉人中最受人們崇敬的壹個。

大禹姓姒(si四),名文命,因治水有功,後人稱他為大禹,也就是偉大的禹的意思。

從他父親鯀(gun滾)的時候起,就開始治水。我國人民與洪水搏鬥的古老故事,就是從鯀開始的。

相傳距今約四千多年前,我國是堯、舜相繼掌權的傳說時代,也是我國從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的父系氏族公社時期。那時,生產能力很低下,生活條件很艱苦,有些大河每隔壹年半載就要鬧壹次水災。有壹次,黃河流域發生了特大的水災,洪水橫流,滔滔不息,房屋倒塌,田地被淹,五谷不收,人民死亡。活著的人們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

部落聯盟首領堯,為了解除水患,召開了部落聯盟會議,請各部落首領***商治水大事。堯對大家說:“水災無情,請大家考慮壹下,派誰去治水?”大家公推鯀去辦理。堯不贊成,說:“他很任性,可能辦不成大事。”但是,首領們堅持讓鯀去試壹試。按照當時部落的習慣,部落聯盟首領的意見與大家意見不相符,首領要聽從大家的意見。堯只好采納大家的建議,勉強同意鯀去治水。 鯀到治水的地方以後,沿用了過去傳統的水來土擋的辦法治水,也就是用土築堤,堵塞漏洞的辦法。他把人們活動的地區搞了個象圍墻似的小土城圍了起來,洪水來時,不斷加高加厚土層。但是由於洪水兇猛,不斷沖擊土墻,結果弄得堤毀墻塌,洪水反而鬧得更兇了。鯀治水九年,勞民傷財,壹事無成,並沒有把洪水制服。

舜接替堯做部落聯盟首領之後,親自巡視治水情況。他見鯀對洪水束手無策,耽誤了大事,就把鯀辦罪,處死在羽山(神話中的地名)。隨後,他又命鯀的兒子禹繼續治水,還派商族的始祖契、周族的始祖棄、東克族的首領伯益和臯陶(gao yao高搖)等人前去協助。

大禹領命之後,首先尋找了以前治水失敗的教訓,接著就帶領契、棄等人和徒眾助手壹起跋山涉水,把水流的源頭、上遊、下遊大略考察了壹遍,並在重要的地方堆積壹些石頭或砍伐樹木作為記號,便於治水時作參考。這次考察是很辛苦的。據說有壹次他們走到山東的壹條河邊,突然狂風大作,烏雲翻滾,電閃雷鳴,大雨傾盆,山洪暴發了,壹下子卷走了不少人。有些人在咆哮的洪水中淹沒了,有些人在翻滾的水流中失蹤了。大禹的徒眾受了驚駭,因此後來有人就把這條河叫徒駭河(在今山東禹城和聊城縣壹帶)。

考察完畢,大禹對各種水情作了認真研究,最後決定用疏導的辦法來治理水患。大禹親自率領徒眾和百姓,帶著簡陋的石斧、石刀、石鏟、木耒等工具,開始治水。他們壹心撲在治水上,露宿野餐,粗衣淡飯,風裏來雨裏去,紮紮實實地勞動著。尤其是大禹,起早貪黑,兢兢業業,腰累疼了,腿累腫了,仍然不敢懈怠。

據考證,當時大禹洽水的地區,大約在現在的河北東部、河南東部、山東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壹次,他們來到了河南洛陽南郊。這裏有座高山,屬秦嶺山脈的余脈,壹直延續到中嶽嵩山,峰巒奇特,巍峨雄姿,猶如壹座東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壹個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細流就由隙縫輕輕流過。但是,特大洪水暴發時,河水就被大山擋住了去路,在缺口處形成了遊渦,奔騰的河水危害著周圍百姓的安全。大禹決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開道。艱苦的勞動,損壞了壹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損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傷了,有的上山時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可是,他們仍然毫不動搖,堅持劈山不止。在這艱辛的日日夜夜裏,大禹的臉曬黑了,人累瘦了,甚至連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腳指甲也因長期泡在水裏而脫落,但他還在操作著、指揮著。在他的帶動下,治水進展神速,大山終於豁然屏開,形成兩壁對峙之勢,洪水由此壹瀉千裏,向下遊流去,江河從此暢通。

大禹用疏導的辦法治水獲得了成功。原來,黃河水系有主流、支流之分,如果把主流加深加寬,把支流疏通,與主流相接,這樣就可使所有支流的水,都歸主流。同時,他們把原來的高處培修使它更高,把原來的低地疏浚使它更深,便自然形成了陸地和湖澤。他們把這些大小湖澤與大小支流連結起來,洪水就能暢通無阻地流向大海了。

大禹指揮人們花了十年左右的功夫,鑿了壹座又壹座大山,開了壹條又壹條河渠。他公而忘私,據說大禹幾次路過家門,都沒有進去。第壹次他路過家門口,正好遇上妻子生孩子,大家勸他進去看壹看,照顧壹下,他怕影響治水,沒有進去;又有壹次,他的孩子看見了父親,非常高興,要大禹到家裏看壹看,他還是沒有進去。他把整個身心都用在開山挖河的事業中了。

治水成功之後,大禹來到茅山(今浙江紹興城郊),召集諸侯,計功行賞,還組織人們利用水土去發展農業生產。他叫伯益把稻種發給群眾,讓他們在低溫的地方種植水稻;又叫後稷(ji)教大家種植不同品種的作物;還在湖泊中養殖魚類、鵝鴨,種植蒲草,水害變成了水利。伯益又改進了鑿井技術,使農業生產有了較大的發展,到處出現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的景象。

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舉為舜的助手。過了十七年,舜死後,他繼任部落聯盟首領。後來,大禹的兒子啟創建了我國第壹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夏禹死後就葬在茅山,後人因禹曾在這裏大會諸侯,計功行賞,所以把茅山改名為會稽山。這就是紹興大禹陵的由來。而今的禹陵背負會稽山,面對亭山,前臨禹池。1979年重建大禹陵碑亭壹座,飛檐翹角,矗立於甬道盡頭。內立明朝人南大吉書寫的“大禹陵”巨碑壹塊。亭周古槐蟠郁,松竹交翠,幽靜清雅。亭南有禹穴辨亭和禹穴亭,是前人考辨禹的墓穴所在之處。

大禹為民造福,永遠受到華夏子孫稱頌,大禹刻苦耐勞的精神,永遠為炎黃後裔懷念。人們來到紹興,總忘不了去市東南的大禹陵觀瞻。

參考資料:

/Doc/0409/2410021.htm

回答者:為什麽者 - 試用期 壹級 4-22 19:51

炎黃部落聯盟不斷發展,黃帝以後,又出現了兩位英明的領袖——堯和舜。

堯、舜做首領的時候,中國發生了壹次特大的水災,當時派了壹個叫鯀的人治水。鯀用了壹生的精力也沒治服洪水。

鯀死後,他的兒子禹發誓,繼承父親的事業,治服洪水。舜就讓他去治水了。禹了解到只用堵的方法治水是不行的,他領導大家采用疏導的辦法。他們開鑿溝渠,引導水向低處流,從江河再引入大海。

治水很辛苦,禹壹心治水,30多歲才結婚,婚後第四天,他就告別了妻子又去治水了。傳說有三次,禹帶人修路過自己的家門,他都沒進去看看。禹三過家門不入的事傳遍了各地,人們很受感動。

13年過去了,禹帶領百姓治水成功了他還領導人們引水灌溉農田,恢復了生產。這時,禹己從壹個青年變成了壯年漢了。

大禹治水

1.傳說在很古很古的時候,有壹個叫海天圖酷的地方發生了壹次很大的水災,論壇成了壹片汪洋,所有版面都被淹沒了。

2.網主派禹去清理掃水,禹決心把掃水工作做好,為網民除害。他帶人爬山涉水,觀察網情。

3.禹和大夥殺貼挖圖,壹幹就是幾天,有三次經過《漂亮美眉》門口,都顧不得進去看看自己喜歡的美女。

4.有壹次他經過過《漂亮美眉》門口,美眉斑竹剛好放出壹首情歌,禹聽到情歌的動人旋律,真想進去看看,想到薩掃水工作還沒做好,就頭也不回地走了。

5.整整十三天,禹沒好好吃過壹頓飯,沒睡過壹次安穩覺,帶領各斑竹苦幹,終於治服論壇灌水。 。

6.禹壹心壹意為大夥辦事的精神深深感動了網民,大夥推舉他做了網主,後來的人歌頌他的功勞,就尊稱他為“大禹

回答者:逍遙嘆online - 魔法學徒 壹級 4-22 19:51

在我國到處都有關於大禹的遺跡和傳聞。安徽懷遠縣境內有禹墟和禹王宮;陜西韓城縣有禹門;山西河津縣城有禹門口;山西夏縣中條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開封市郊有禹王臺;禹縣城內有禹王鎖蛟井;湖北武漢龜山東端有禹功磯;湖南長沙嶽麓山巔有禹王碑;甚至遠在西南的四川南江縣還建有禹王宮;而河南洛陽更有大禹開鑿龍門的傳說。這些遍布中國的大禹遺跡,記刻著大禹的豐功和人們的思念。大禹是我國古代偉人中最受人們崇敬的壹個。

大禹姓姒(si四),名文命,因治水有功,後人稱他為大禹,也就是偉大的禹的意思。

從他父親鯀(gun滾)的時候起,就開始治水。我國人民與洪水搏鬥的古老故事,就是從鯀開始的。

相傳距今約四千多年前,我國是堯、舜相繼掌權的傳說時代,也是我國從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的父系氏族公社時期。那時,生產能力很低下,生活條件很艱苦,有些大河每隔壹年半載就要鬧壹次水災。有壹次,黃河流域發生了特大的水災,洪水橫流,滔滔不息,房屋倒塌,田地被淹,五谷不收,人民死亡。活著的人們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

部落聯盟首領堯,為了解除水患,召開了部落聯盟會議,請各部落首領***商治水大事。堯對大家說:“水災無情,請大家考慮壹下,派誰去治水?”大家公推鯀去辦理。堯不贊成,說:“他很任性,可能辦不成大事。”但是,首領們堅持讓鯀去試壹試。按照當時部落的習慣,部落聯盟首領的意見與大家意見不相符,首領要聽從大家的意見。堯只好采納大家的建議,勉強同意鯀去治水。 鯀到治水的地方以後,沿用了過去傳統的水來土擋的辦法治水,也就是用土築堤,堵塞漏洞的辦法。他把人們活動的地區搞了個象圍墻似的小土城圍了起來,洪水來時,不斷加高加厚土層。但是由於洪水兇猛,不斷沖擊土墻,結果弄得堤毀墻塌,洪水反而鬧得更兇了。鯀治水九年,勞民傷財,壹事無成,並沒有把洪水制服。

舜接替堯做部落聯盟首領之後,親自巡視治水情況。他見鯀對洪水束手無策,耽誤了大事,就把鯀辦罪,處死在羽山(神話中的地名)。隨後,他又命鯀的兒子禹繼續治水,還派商族的始祖契、周族的始祖棄、東克族的首領伯益和臯陶(gaoyao高搖)等人前去協助。

大禹領命之後,首先尋找了以前治水失敗的教訓,接著就帶領契、棄等人和徒眾助手壹起跋山涉水,把水流的源頭、上遊、下遊大略考察了壹遍,並在重要的地方堆積壹些石頭或砍伐樹木作為記號,便於治水時作參考。這次考察是很辛苦的。據說有壹次他們走到山東的壹條河邊,突然狂風大作,烏雲翻滾,電閃雷鳴,大雨傾盆,山洪暴發了,壹下子卷走了不少人。有些人在咆哮的洪水中淹沒了,有些人在翻滾的水流中失蹤了。大禹的徒眾受了驚駭,因此後來有人就把這條河叫徒駭河(在今山東禹城和聊城縣壹帶)。

考察完畢,大禹對各種水情作了認真研究,最後決定用疏導的辦法來治理水患。大禹親自率領徒眾和百姓,帶著簡陋的石斧、石刀、石鏟、木耒等工具,開始治水。他們壹心撲在治水上,露宿野餐,粗衣淡飯,風裏來雨裏去,紮紮實實地勞動著。尤其是大禹,起早貪黑,兢兢業業,腰累疼了,腿累腫了,仍然不敢懈怠。

據考證,當時大禹洽水的地區,大約在現在的河北東部、河南東部、山東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壹次,他們來到了河南洛陽南郊。這裏有座高山,屬秦嶺山脈的余脈,壹直延續到中嶽嵩山,峰巒奇特,巍峨雄姿,猶如壹座東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壹個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細流就由隙縫輕輕流過。但是,特大洪水暴發時,河水就被大山擋住了去路,在缺口處形成了遊渦,奔騰的河水危害著周圍百姓的安全。大禹決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開道。艱苦的勞動,損壞了壹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損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傷了,有的上山時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可是,他們仍然毫不動搖,堅持劈山不止。在這艱辛的日日夜夜裏,大禹的臉曬黑了,人累瘦了,甚至連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腳指甲也因長期泡在水裏而脫落,但他還在操作著、指揮著。在他的帶動下,治水進展神速,大山終於豁然屏開,形成兩壁對峙之勢,洪水由此壹瀉千裏,向下遊流去,江河從此暢通。

大禹用疏導的辦法治水獲得了成功。原來,黃河水系有主流、支流之分,如果把主流加深加寬,把支流疏通,與主流相接,這樣就可使所有支流的水,都歸主流。同時,他們把原來的高處培修使它更高,把原來的低地疏浚使它更深,便自然形成了陸地和湖澤。他們把這些大小湖澤與大小支流連結起來,洪水就能暢通無阻地流向大海了。

大禹指揮人們花了十年左右的功夫,鑿了壹座又壹座大山,開了壹條又壹條河渠。他公而忘私,據說大禹幾次路過家門,都沒有進去。第壹次他路過家門口,正好遇上妻子生孩子,大家勸他進去看壹看,照顧壹下,他怕影響治水,沒有進去;又有壹次,他的孩子看見了父親,非常高興,要大禹到家裏看壹看,他還是沒有進去。他把整個身心都用在開山挖河的事業中了。

治水成功之後,大禹來到茅山(今浙江紹興城郊),召集諸侯,計功行賞,還組織人們利用水土去發展農業生產。他叫伯益把稻種發給群眾,讓他們在低溫的地方種植水稻;又叫後稷(ji)教大家種植不同品種的作物;還在湖泊中養殖魚類、鵝鴨,種植蒲草,水害變成了水利。伯益又改進了鑿井技術,使農業生產有了較大的發展,到處出現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的景象。

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舉為舜的助手。過了十七年,舜死後,他繼任部落聯盟首領。後來,大禹的兒子啟創建了我國第壹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夏禹死後就葬在茅山,後人因禹曾在這裏大會諸侯,計功行賞,所以把茅山改名為會稽山。這就是紹興大禹陵的由來。而今的禹陵背負會稽山,面對亭山,前臨禹池。1979年重建大禹陵碑亭壹座,飛檐翹角,矗立於甬道盡頭。內立明朝人南大吉書寫的“大禹陵”巨碑壹塊。亭周古槐蟠郁,松竹交翠,幽靜清雅。亭南有禹穴辨亭和禹穴亭,是前人考辨禹的墓穴所在之處。

大禹為民造福,永遠受到華夏子孫稱頌,大禹刻苦耐勞的精神,永遠為炎黃後裔懷念。人們來到紹興,總忘不了去市東南的大禹陵觀瞻。